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的小作者采用自述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不仅描写了事物的形状和作用,还描写了事物的心理,并把事物写得具体且生动。怎样才能像小作者一样写好状物作文呢?  相似文献   

2.
3.事物的描写生动形象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常常谈到: “这篇文章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当然,和作者把文章写得十分具体、形象是有密切关系的。怎样才能写得形象呢?这就要求同学应当学会描写的方法。这是同学们在作文中经常运用的方法。很多同学运用得不错,  相似文献   

3.
杨益问:“《听潮》中,作者是如何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散文写景必须抓住特征来写,这样才能写得传神、生动。《听潮》一文,作者抓住海潮音响等变化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联想,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三幅图画。“海睡图”作者抓住落潮时的“静”来写,“大海上一片静寂”,“静寂”紧扣“听”字写落潮时大海的音响特点。“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吻”的本义是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这里用拟人手法,赋予波浪  相似文献   

4.
课文写旧北京春天的大风,把无形的风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完全得力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板书设计按课文的层次结构,分列了作者对风的“总写”、“分写”和“反写”三部分。课文开头,作者简略地总写了旧北京春天大风的起因和气势。接着,在主体部分,作者又细致地分写了狂风肆虐的各方面。这里,作者仿佛是信手拈来,姿意写去,其实层次井然,结构缜密。板书设计在这方面点明是必要的:先写“铺外的风”,是从“物”写到“人”;再写“屋内的风”,是从“人”  相似文献   

5.
逼真和如画     
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赞美它好,说逼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画得活像,雕塑得像真的一样,这是说“逼真”好。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就是“如画”好。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再说“逼真”又有什么好?“如画”又有什么好呢?用到文学批评上来,作品描写一个人,写得活像,是好的。作品描写风  相似文献   

6.
雨滴泉流松涛声,鸟啼马嘶鹿呜声,欢歌笑语读书声;自然界、人世间,万籁有声,声声入耳。然而,“声音”无形无影,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角度来说, “声音”的措写比其它事物的描写似乎要更难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要如何描写好“声音”,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善于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作者,会巧用  相似文献   

7.
声音描写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知道,世上许多事物既有形态、色彩,也有味道和声音。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主要是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器官,所以我们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就不能只限于一个方面,而要发挥各个器官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譬如写风,既可以从视觉方面去写,也可以从触觉方面去写,还可以从听觉的角度去写。  相似文献   

8.
一 错觉修辞法的定义和功能 由于主观原因,作者对所写事物产生错觉,于是,先以错觉描写事情,或凭过去的经验故意以错觉描写事物,然后描写真实感觉,形象地传达出从幻觉列真实感觉的变化过程的修辞方法,我谓之错觉修辞法。此方法能把事物的形象写得更鲜明,特征写得更突出,气氛渲染得更浓烈,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构成诗文结构上的波澜。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的小作者采用自述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不仅描写了事物的形状和作用,还描写了事物的心理,并把事物写得具体且生动。怎样才能像小作者一样写好状物作文呢?1.要注意仔细观察。天下万物千姿百态,各有其独自的特点。要想充分写出某物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在观察时,一方面要细致观察某物的外部形态:形状、大小、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某物是否有变化过程,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查。2.要时刻围绕我们要写的物品进行描述和表达。  相似文献   

10.
[话题聚焦] 写一种事物除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叙外,要想把它写“活”,写得生动,还要善于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面对眼前的事物,你是不是想到了某一件  相似文献   

11.
第五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的内容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说明文要写得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于生动有趣的说明之中,使人喜闻乐见,取得更好的说明效果,从而达到传播普及知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形象生动呢? 形象说来就是要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即选择好形象生动说明的角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说明中心。这是写好这类说明文的前提。所谓“两个基本点”是指:(一)适当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寓抒情于说明之中,前者如《蛛蜘》一文中对蛛蜘捕捉各种飞虫生动传神的描写,增强了文章趣味性;后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结尾以抒情的文艺性笔调对春蚕吐丝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行了赞美。其形象生动之处不言面喻。  相似文献   

12.
雨滴泉流松涛声,鸟啼马嘶鹿鸣声,欢歌笑语读书声;自然界、人世间,万籁有声,声声入耳。然而, “声音”无形无影,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声音”的描写比其它事物的描写似乎要更难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要如何描写好“声音”,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善于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作者,巧用多姿多彩的方法将“声音”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如闻其声,绕耳不绝。赏析精彩的“声音”描写的范例,剖析其手法与技巧,对提高我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作文与描写     
文章要写得既具体又生动,有多种方法,其中,学会描写是个很主要的方法。什么是描写?描写就是用规范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将事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而记叙只是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介绍、交代和说明。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会对人物的行动、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因为小学生的作文主要写事、记人、写活动,事情是人做的,活动是人参加的,记人当然主要写人,所以学会对人物的描写至关重要。学会了对人物的描写,也就是抓住了关键。请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品一品小作者是怎么对人物的行动、神态以及语言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的。味道好极了上…  相似文献   

14.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15.
描写,是文章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所谓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辞海·文字分册》)在作文中,学生不会描写者大有人在。不少学生绘景粗枝大叶,写人缺血少肉,记事三言两语。一句话,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描写的难关?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与“叙述”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描写”叙述和描写都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文字再现。但叙述再现的是粗略的过程,而描写再现的则是具体的细节。例如:“太阳升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变化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课文第四、五两个自然段生动地描述了潮来时大潮由远至近声音和样子的变化。写得有声、有形、有势,是全课的重点。教学  相似文献   

17.
一.以“读”促“写”,激发习作兴趣。1.通过“读”,指导“看”,教给观察方法。《可爱的中国》是一篇以写具体为训练目标的教材,其中对“草”的描写具体、生动、活泼。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读这段话时,我抓住三个方面———①作者对“草”的观察顺序是什么?②这段话中心是描写草的什么形态?③划出句中“静”的描写句和“动”的描写句,找出中心词———指导学生边读边观察“录像”,让学生从“读”中看“实”,从“实”中见“读”。学生在仔细品读时,对作者那种细致…  相似文献   

18.
<正>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是如何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的。2.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景物等把“盼”的心情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3.学习作者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在提供的场景中运用多种方法表现心理活动。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9.
练习三课题说一段话描写某一种景色。指导要点 1、做这次练习时,学生已读过了《老山界》、《“红军鞋”》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它们之中都有着景色描写的部分。鲁迅写百草园是有所侧重地描摹出植物、鸟、昆虫等的形态、动作、声音、颜色等,把百草园写得生意盎然。《“红军鞋”》写雪山景色,注意从位置和时间的变化来反映山脚、山腰和山的高处的不同景色,逼真生动,使人感到如临其境。《老山界》写夜半的星空和周围的山,抓住自己身处高山山谷这个地理位置的特征。说话练习前,引导学生复习这些内容,启发他们在口头描述某一景色时,也应该  相似文献   

20.
精彩的细节描写,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一个平常生活场景中富有包孕性戏剧性的一瞬;或写景物微细的动态。如此就能把作者很难说出的复杂、丰富、微妙的感情意绪,鲜明可触地表达出来,而且韵味浓郁,耐人咀嚼。下面试析几例,以期对大家有所启迪。1.细节描写得好,可以把人物形象刻画得个性鲜明、生动逼真、血肉丰满《故乡》里的杨二嫂从“我”家走出去时“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一细节把人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