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联《教师报》今年2月16日发表署名 А·奥尔洛夫、 Л·拉吉霍夫斯基的这篇文章,论述了合作教育学的产生,对于苏联传统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它肯定了些什么?反对什么?什么叫做合作教育学?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值得赞许的纲领是什么?今天它遇到了哪些论敌?在苏联整个社会改革中它的发展前景如何?现全文(略作删节)刊出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共拯救苏联社会主义的最后一次尝试,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苏联的改革跌宕起伏,不仅深深影响了苏联,更震惊了世界。  相似文献   

3.
苏联综合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如何看待其发展中出现的曲折?目前它又去向何方?认真探讨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苏联综合技术教育的实践及经验教训,更有益于我们在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综合技术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一、目前我国高等师范为什么必须改革?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模式,基本上是在解放初期的特定条件下从苏联学来的。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遗留的消极因素也不少。苏联高师现已改革多次,而我国却基本上保持原状。原来苏联的高师模式,基本上是以旧的传统教育观点办学,现在苏联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教育结构、体制和内容的改革正以日新月异的姿势出现。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认识到苏联农业落后的原因后实行了农业改革。他的农业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农业经营政策,二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这场改革收到了显的效果,也产生了严重后果。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开创了苏联经济改革的先河,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那么,美国是否真心要帮助苏联和东欧国家重建?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什么拒绝援助?接受有什么不好?要搞清这些问题并不困难。简单地说,马歇尔计划表面上包括苏联和东欧国家,但是美国的如意算盘是通过英法排挤苏联。至于东欧国家,则最好通过马歇尔计划从苏联的铁拳下争夺过来,使美国在欧洲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绝对优势,同时又有利于欧洲的统一和经济重建与复兴。否则,亦排斥东欧国家。  相似文献   

7.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由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这就避免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还需要解放思想,要在观念上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根本改革经济体制及其他方面的体制与机制,这又克服了戈尔巴乔夫之前的苏联改革过于保守的失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值得比较研究。两国的改革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都缺乏丰富的民主法制环境;两国改革都面对诸如不清晰的党政关系,高度集权下伴生的个人崇拜,以政治运动而非法律不规范国家事务的坏习惯等众多痼疾;两国改革的内容很相似,两国的改革又极大不同;苏联面对的环境比中国更不利,中国在处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其他方面改革的系统关系上,比苏联要成功得多,两国的改革进程的得失成败对各国的改革都产生了相互影响,两国在经验方面是互相借鉴的;苏联改革的失败则也延缓了中国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周葳 《中学历史教学》2007,(1):61-64,80
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苏俄建立之初,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二战后,东欧和亚洲的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发展过程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严重阻碍了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虽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仍未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戈尔巴乔夫的后期改革则逐渐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直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苏联解体不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不具备大国领袖的综合素质以及戈氏上台之后推行的激进改革是引发国家解体的直接原因。20世纪80年代苏联所面临的复杂国内背景和国际形势以及苏共领导集团的历史传统和戈氏个人资质等因素共同促使戈氏得以在1985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认为苏共历史上始终缺乏成熟的制度来选拔和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接班人,这也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重要因素,值得深入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苏东剧变的根源之一是政党的蜕变和内部的腐败,这必然会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只有坚持从严治党,以法治权,才能防止苏东剧变的悲剧在我国重演。  相似文献   

13.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揭露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不是赫鲁晓夫个人的行为,而是苏共高层领导集体认可的。1955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降低当年纪念斯大林诞辰活动的调门,成立了专门的波斯别洛夫小组负责审查大镇压时期的资料。1956年2月1日和9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两次开会讨论波斯别洛夫的报告,主席团成员对在代表大会上揭露斯大林没有分歧,分歧在于揭露的程度。但报告的正式文本在苏共二十大召开期间才形成,是波斯别洛夫的报告和赫鲁晓夫的文本综合而成的,苏共高层领导传看了这份报告,有些人还做了补充。2月25日晨,赫鲁晓夫作了这一报告,要求保密。事实上,苏共很快向党团员、干部、积极分子进行了传达,报告的内容被广泛知晓。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其影响体现在: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意味着滥杀无辜、破坏法制时代的结束;开启了改革的大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声。当然,赫鲁晓夫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苏联的解体不仅给新时期的俄罗斯带来经济和政治上的骤变,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人民的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的生活。作为教育大国的俄罗斯不仅出现了高等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许多新现象,并且还遭遇了许多未曾预见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是"早产儿"。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应坚持"三七开",不能全盘否定。苏联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必须分清两种改革观,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社会保障制度是从前苏联继承下来的。苏联解体后,伴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和预算紧缩,原先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无法再支撑下去,俄罗斯不得不对旧体制进行改革。然而,要打破由国家统揽一切的社会保障机制并非易事。在新的模式下,俄罗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遭遇到了政策、法律制度设计本身的困境,在管理上也存在诸多弊端。吸取俄罗斯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时期是苏维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苏联制定了新宪法,统一了立法权,确立了最高苏维埃体制,从而消除了苏维埃政权之初立法职权分散、法出多门的不正常现象.这一时期,苏联还进一步完善了民主选举制度,为活跃苏维埃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斯大林时期是苏维埃体制的框架基本定型的时期,后来的所谓改革实质上不过是一种修补和完善,总体上并未超出这个框架(戈尔巴乔夫后期除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苏联及俄罗斯对杜威及其教学论思想的认知与评价经过了一个大起大落的曲折历程:从20年代的极力推崇,到30年代开始猛烈批判,50—60年代的评价落入低谷,80年代至世纪末又开始回暖。进入21世纪,俄罗斯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加客观的态度研究与解析杜威的教学论思想,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和再认识。出现这种曲折认识的重要原因是:苏联曾一度过分注重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对人进行评价,乃至将这一评价标准推向极端,从而对杜威及其教育教学思想的评价有失客观与公正。在新的时代,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寻找契合点(或平衡点)”,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苏联驻德军管机构、苏联驻朝军管机构,是二战结束后初期苏联对德国、朝鲜占领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它始于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欧亚大陆两大战略要地的军事占领,成长于依照苏联模式对当地战后重建的经济、政治改造之中。由此,确立了苏联对两地深刻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91年国际社会风云变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两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苏联和南斯拉夫不仅国家性质发生了改变,而且国家也分崩离析成一系列民族国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对斯大林和铁托的民族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他们那里找到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分裂的民族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