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1月4日,长江日报推出首期整版民调新闻,内容是<百家企业调查·就业>和<拉动内需·市民意愿>的组合.其后,基本上每周一期,或半版或整版.  相似文献   

2.
今年以来,长江日报以改革二版为突破口,对四个版相继作了调整和改革,编辑部的机构设置也作了相应变动,在新闻改革中迈出了新的步伐。在这之前,本报新闻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1983年以前,我们改的主要是新闻本  相似文献   

3.
3月25日,我到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调研.到达的当天,他们的手机报用户突破了32万户,其中22万户在试用,10万户已正式交钱订阅. 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容的再造,形成有别于报纸的个性.报纸早上出,他们有一个上午版的手机报,下午又根据新发生的新闻出下午版.更为重要的是,还有随时上去的突发新闻版,我把它称为即时版.这就及时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由此,我想到传统媒体融合到新媒体之后,价值的提升:摆脱简单的复制,实现内容的再造.  相似文献   

4.
创刊于1949年5月23日的长江日报,原为中共中央中南局机关报,大区撤消以后,改为武汉市委机关报。多年来,长江日报一直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追踪报道、对群众关心的疑点难点问题的报道,作为重要内容。笔者曾分工负责《读者之声》版的采编工作,对于做好舆情分析,把舆论监督这一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用于调节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名副其实地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等,有比较深切的体会。长江日报《读者之声》版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实行新闻干预和舆论监督方面,形成了有效的机制,从而使舆论监督类新闻…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评论著作的百草园中,又一丛郁郁芳草破土而出,这就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推出的<现代新闻评论(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这是一部颇有新意的理论著作.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书的作者赵振宇教授从事新闻评论的实践和教学有近30年的时间.他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  相似文献   

6.
杨柳  俞雯祺 《新闻世界》2010,(5):102-104
民调新闻是精确新闻的一个重要类别,近年来国内许多媒体特别是传统的纸质媒体开始引入民调新闻,其中又以地方性报刊的民调新闻颇具特色及影响力。本文以《长江日报》的"民调新闻"版为例,运用精确新闻学理论对其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地方报刊民调新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的俗话:“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读者看报纸,首先是通过标题来选择他要看的新闻.一个好的标题,可以把一篇好的新闻送入千家万户;标题平平,则会断送记者采访写作的心血.标题之于新闻,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近两年,长江日报国际新闻版在标题制作上力求翻新、突破,采用“厚题薄文”,以追求浓眉大眼、庄重、明快、大气势的版面风格,得到报社内外部分同仁和读者的肯定,初步归纳,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了尝试.一、营造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毅荣  施政 《新闻前哨》2001,(10):36-37
2000年8月,今日快报在经历两个多月的探索和实践后,正式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版面──《都市新闻》版,作为对《中国新闻·时政》版的补充。说它全新,不仅是因为在全省甚至全国新闻媒体中,以都市新闻为旗帜的中国新闻版都是罕见的。另外,尽管有些媒体也设置有都市新闻版,如羊城晚报、长江日报也设有都市新闻版,但他们实际上只是本地新闻的集纳,而本报都市新闻版所确立、所阐发的“新生活、新理念”这一主题则是全新的了。 一、《都市析闻》版的产生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新闻传媒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逐步确…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长江日报以改革二版为突破口,对四个版相继作了调整和改革,编辑部的机构设置也作了相应变动,在新闻改革中迈出了新的步伐。在这之前,本报新闻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1983年以前,我们改的主要是新闻本身,重点是革除“文革”期间造成的新闻中的假、大、空,具有拨乱反正的性质。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武汉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  相似文献   

10.
报刊阅评     
《新闻窗》2006,(1):46-47
为旅游形象大使选拔造势开局精彩;贵阳日报一版小言论活跃;与本地媒体联动办报好;贵州都市报设置气象新闻版值得赞扬;《黔声》周刊逐步办出特色形成品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去年7月9日,《一篇论文该值多少钱?》在长江日报下午版发表.9天后,报刊文摘在头条位置进行了转载;紧接着,科技文摘等媒体也做出了连锁反应.看着眼前这七八百个宋体字,耳畔却不时响起三个假如——假如当时晚到一分钟……6月的一个下午,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应邀参加1996年度武汉市科技进步奖的评审会.我们到达目的地时,会议已接近尾声.进门那一瞬间,正好听见一位评委的半句话:老工程师很不容易,这项成果一个人搞了14年.工作人员拿出早已为记者准备好的材料,是一份参评成果的目录,放眼望去只见专业术语而没有任何说明.我提出要看详细资料,对方很为难:“每个成果的材料都有几大本,你看哪一个?”  相似文献   

12.
地方报媒尤其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报媒,如何扬长避短,借以打好本土新闻牌,办好本地新闻版?威海晚报经过几年间的办报实践,摸索出这样一条路子:以丰富多彩的报媒活动来牵引社会新闻,进而与读者互动,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动,以此带动新闻报道,最终让报纸版面"动"起来,让数量较多的本地新闻版面切实"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办好报纸很需要有一支生机勃勃,富有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的编辑队伍.从事新闻工作才5年的李皖,是长江日报这支优秀青年队伍中的一员.他跑高教战线抓出的新闻屡出新意,频频被转载,引起许多人关注.长江日报还专门召开李皖新闻作品评析会,探讨新闻发现问题,这次业务研讨活动,对九十年代如何抓新闻提供了若干思考.新闻就是提问题的活动记者要发现新闻,必须首先对什么是新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李皖之所以在新闻发现中颇有建树,主要在于他对新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即“问题说”:新闻就是提问题的活动,而问题的真假和深度、广度决定了新闻的价值.就“问题说”的形成,李皖谈了自己的实践过程:从注意文字到注意事件特征到注意事件所揭示的问题.他刚参加工作时,写新闻主要是考虑用什么样的文字把新闻事件描摹下来,也就是写“热闹”,对事件本身则不做任何思索.  相似文献   

14.
美国报纸有一个显著特点,即相当多的日报每天都出有多个版本。这些报纸并不是像人们猜测的那类每天分时段出版的所谓全日报(如在晨报之后再出下午版和晚版),而是针对读者的各种需要在主报基础上发行的另版报纸(笔者这里称之为“副报”)。笔者访问过的18家报社,无一例外都出副报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在长江日报创刊53周年之际,长江报人奉献的理论成果———《不尽长江滚滚来》,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的48篇论文,其中1篇获中国新闻奖、2篇获全国报协优秀论文奖、7篇获湖北新闻奖,显示了长江日报社业务研究的实力和水平。长江日报社论文集《不尽长江滚滚来》出版@江畔  相似文献   

16.
在长江日报创刊53周年之际,长江报人奉献出的理论成果——《不尽长江滚滚来》,由武汉出版社出版。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作序。 《不尽长江滚滚来》一书收录的48篇论文,大部分近年发表于《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新闻业务期刊,其中1篇获中国新闻奖、两篇获全国报协优秀论文奖、7篇获湖北新闻奖,显示了长江日报业务研究的实力和水平。 本书共35万字,分为“集团战略放谈”、“新闻采编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评论著作的百草园中,又一丛郁郁芳草破土而出,这就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推出的《现代新闻评论(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该书的作者赵振宇教授从事新闻评论的实践和教学近三十年,他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在报社工作期间,其中大部分时间从事新闻评论的编辑与写作。后来调入大学,给本科、硕士和博士  相似文献   

18.
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五月二十三日出了六十版。 据该报人士称,这是该报为纪念创刊四十五周年献给读者的一份特别礼物。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闻策划,就是拨开迷雾,抓住和发现隐藏的新闻事实,使隐性的新闻显性化.近年来,《长江日报》整个编辑部形成了多层次的策划体系.记者、编辑随时可以将创意直接放到总编辑案头.2010年,《长江日报》仅信源中心这一个团队就做了近80个新闻策划,其中见报策划达40个.常规性新闻策划:不走寻常路,变"常"为"异"两会年年开,但《长江日报》推出别具一格的《我看总理记者会》根据温家宝总理喜爱古典诗词这一特点,在2010年总理记者招待会当天,搜集温总理过往在记者会期间曾吟咏过的诗词,又结合当天吟咏的诗词逐一回顾、解读、链接,同时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商场、机关、学校等公众场所,现场采访市民对温总理记者会的评价和感想,使这一策划新闻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善弈者谋势.为了在时代的变迁中站稳脚跟,从7月底起,央视新闻频道开始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改版动作.8月17日,央视新闻频道进行了改版的收官动作--将上午,下午两大时段打通,推出<新闻直播间>,滚动播出新近发生的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