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化从鲁迅个人生活的角度切入,认为《孤独者》是鲁迅对自我生存方式一次深刻的思考。小说通过心造的魏连殳命运的描绘,重新肯定了现存自我的生存方式:韧性战斗。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和《山上的小屋》都是寓言性的小说,注重从潜意识层面去开掘人的生存本相,对人性进行了无情的解剖.《狂人日记》体现了鲁迅的启蒙思想和生存体验,《山上的小屋》以极端化的方式表现了人类生存的荒诞体验和绝望感,这表明了鲁迅和残雪对生活的不同思考.而他们致力于对人类精神的探索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值得弘扬.  相似文献   

3.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过客》中有三位“过客”,即紫发女孩、暮年老翁、壮年过客。这些人物极具象征意义,紫发女孩象征人之初的美好与单纯,暮年老翁体现了黄昏时的畏缩与逃避,壮年过客则象征着永远的游走者。他们体现了鲁迅直面生存虚无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9,(4):38-44
在历来对《好的故事》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都认为《好的故事》中的梦境代表着鲁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梦境的破碎代表着这种向往的失落。但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不符合鲁迅的精神气质,如果我们关注鲁迅的言说方式,很容易发现《好的故事》其实是一篇关于鲁迅的自我重建的文字。梦境是一种生存幻想,梦境的破碎是鲁迅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拒绝与否定。  相似文献   

6.
《呐喊》,《彷徨》时期的鲁迅作为一位思想启蒙,通过学形式表现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个体生命状态的深切体验,其作品不仅体现了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而且记述了作深刻,复杂,痛苦的心灵历程,作品内容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因素,后是鲁迅作品价值构成的重要方面,鲁迅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生存困境中重塑的人格,既有中国传统人的人格因素,又体现了极其现代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野苹》展示了鲁迅的生命哲学和生命存在。在面对生存固有的有限性时,鲁迅以他特有的热情和精神拒绝了平庸。本文侧重分析他所展示的具体的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塑造了较多最先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而且也表现了鲁迅本人对现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鲁迅《伤逝》因本身的矛盾性而多义,其矛盾不仅存于叙事者与人物之间,且存于各自内部。叙事者与人物通过“空虚”相互妆扮为孤独者,造成不可靠叙述。子君真面因此难寻,或即腹语者,能借用他者的话语发言,且不乏行动能力;此与鲁迅有形象上之同构性。《伤逝》表征了鲁迅所创造的一种腹语者的诗学。  相似文献   

10.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