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研究了N-丙烯酰吩噻嗪二氧化物(APTDO)酶化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光聚合,得到了APTDO敏化MMA光聚合的速率方程和表观活化能,用紫外光谱证实了APTDO不仅引发聚合,还参与聚合进入聚合物链中,并探讨了其引发机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N-丙烯酰吩噻嗪敏化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光聚合,得到了APT敏化MMA光滞的速度方程和表观活化能并探讨了引发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进行本体聚合制备有机玻璃。探讨了引发剂的用量、不同阶段的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出最佳实验条件为:m(BPO)/m(MMA)为0.3%;-N聚水浴温度为90℃,预聚时间为1.5h;烘箱中聚合前期温度为45%,24h后升温至90℃再聚合2h。  相似文献   

4.
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改性重质碳酸钙,用正交试验进行优化,并对改性前后重质碳酸钙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改性碳酸钙的最优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TBT):(MMA):(CaCO3)=1:10:100,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 的用量为液固比(AIBN):(MMA)=20%,活化温度75℃,活化时间4h。在此条件下,改性重质碳酸钙沉降体积为0.96mL/g ,吸油值为18.90mL/100g ,粘度为120.00mPa .s ,pH值为8.23。电镜分析表明重质碳酸钙经M M A改性后表面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 M A。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碘代乙腈退化转移剂的丙烯酸醋活性自由基聚合,实验结果表明:在碘代乙腈的存在下控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聚合,得到的分子量大(1万-10万),而控制丙烯酸甲醋(MA)、丙烯酸乙醇(EA)、醋酸乙烯醋(VAc)得到的分子量较小(〈1万).实验得出:[IAN]与EAIBN]之比对控制活性自由基聚合有很大的影响,[IAN]与[AIBN]之比为6:1是有效控制聚合的理想浓度.反应温度为60℃时,转化率随时间的增长而增高,分子量随转化率的增高而增大,成线性关系,分子量的分布较窄(〈1.5).^1H NMR分析表明,在聚合物主链的末端连有碘,说明碘代乙腈在反应中起退化-转移聚合(IDTP)的作用,通过循环往复的碳-碘键的活化,断裂,再形成而得到最终活性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6.
综述聚丙烯酰胺类(PAM)絮凝剂的合成工艺包括水溶液聚合法、乳液聚合法、辐射聚合法、光引发聚合法、沉淀聚合、悬浮聚合、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分析各聚合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探讨PAM絮凝剂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国内MMA生产采用的丙酮氰醇法(ACH法)存在工艺流程长、涉及原料多、环境污染严重、原子利用率低等缺点。替代ACH法的MMA绿色生产工艺主要有异丁烯工艺、乙烯工艺、异丁烷工艺以及甲基乙炔工艺等。文章对这几种工艺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MMA生产工艺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聚丙烯(PP)和具有不同接枝率的聚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PP—g—MMA)的非等温结晶行为,用Avrami方程、莫志深(M0)方程、Dobreva方法和Kissinger方法对该过程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分析可得出,PP接枝MMA对PP结晶的成核和生长机理存在两方面影响:(1)起成核剂作用,促进PP的成核;(2)会破坏PP结晶的规整性,使PP难规则排列,影响其结晶过程和规整度.因此,对PP结晶来说有一最佳的接枝率,此时,接枝的MMA表现为促进PP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许多烯类单体受光激发后能发生自由基聚合,即所谓光引发聚合。光引发聚合中,又因使用的照射光的波长不同和引发手段不同而分为光直接引发、光引发剂引发和光敏剂间接引发。尽管各种引发作用的能量均源自实质为电磁波的光,但所涉及的引发机理却很不相同,因此,实现光引发聚合的工艺手段,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目的具体设计,这也是目前实验室研究中尚无可资利用的光引发聚合装置的主要原因。该文依据光引发聚合机理,设计了一种可供多目的光引发聚合之用的装置,实践验证了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MMA/纳米Si3N4体系的聚合过程进行研究,着重考察了聚合温度,纳米Si3N4粉体加入量及引发剂AIBN用量对体系聚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聚合反应温度,增大引发剂用量,均可使体系的凝胶效应提前出现,聚合速率增大;而纳米Si3N4粉体的加入对体系的聚合起到延缓的作用,且随着加入量的增加,聚合速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引入了BCH-代数的Ω-模糊点H-理想的概念,并提供了适当的例子,研究了它的一些性质.讨论了Ω-模糊H-理想、Ω-模糊点H-理想及Ω-模糊点理想中的关系,给出模糊点H-理想与Ω-模糊点H-理想间的相互构造方法.Ω-模糊点H-理想的同态象或同态原象成为Ω-模糊点H-理想被证明,BCH-代数的Ω-模糊点H-理想与BCH-代数的积代数的Ω-模糊点H-理想之间的关系被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从trans-4-n-烷基环己基甲醇和4-溴-4’-羟基联苯出发经磺酸酯化、醚化、氰代合成了三种4-(trans-4”-n-烷基环己烷甲氧基)-4’-氰基联苯液晶化合物,经IR、MS、元素分析确证了化学结构.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数据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清亮点  相似文献   

13.
方言体貌范畴是近年来学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阳曲方言的体貌范畴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系统,分为两大类、四个层次、七个小类.具体来说,两大类指体系统和貌系统;体系统包括完整体和非完整体,完整体分为完成体和经历体,非完整体分为起始体和持续体;貌系统包括动量减小貌、随意貌和反复貌.文中用大量实例对阳曲方言体貌范畴各层各类标记词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作了系统分析,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揭示了阳曲方言与普通话在体貌范畴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阿尔泰紫菀精油,经GC-MS分析共分离出46个峰,鉴定出31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单萜和倍半萜,占精油检出成分的80.14%,其中较多的有:大根香叶烯(18.14%)、1,1,4,7-四甲基-八氢化-1氢-环丙基奥(7.38%)、β-蒎烯(6.40%)、石竹烯(6.30%)、β-水芹烯(3.97%)、苎烯(3.12%).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春秋穀梁传》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在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之前。荀子一生思想的发展是有脉络可循的,他早年学习儒家的传统思想,偏重于古代礼乐制度;中年居于稷下学宫开始创立新说,主张法后王;晚年见秦政之暴,弟子李斯相秦,荀子为之不食,荀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荀子一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其学习和教授《春秋》三传的先后顺序有利于认识《春秋》三传思想的差异。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头孢他啶侧链酸在碱性条件下与DM缩合生成头孢他啶侧链酸活性硫酯时,用价格低廉的亚磷酸三乙酯代替价格昂贵的三苯基膦,通过设计正交实验优选出的较佳反应条件为:固定头孢他啶侧链酸19.8g,反应物料n(头孢他啶侧链酸):n(DM):n(亚磷酸三乙酯):n(三乙胺)=1:1.2:1.2:1.2,反应溶剂乙腈150mL,于5℃反应5h,收率86.8%.  相似文献   

17.
神经网络偏最小二乘法(NNPLS)被应用于一种甲烷氧化偶联多组分催化剂的鲁棒反应模型的建立. 重点研究了内层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激活函数、网络结构(包括隐含节点数、隐含层)、网络权值初始化及主元的选取原则等. 研究表明, 内层神经网络分别采用1-10-5-1,1-8-4-1,1-8-5-1, 1-7-4-1, 1-8-4-1, 1-8-6-1的拓扑结构是合适的; Levenberg-Marquardt方法被用于网络的学习算法可以加快学习速度; 同时采用了sigmoid函数为激活函数. 计算结果显示, 四主元可以满足建模的需要. 与单纯的神经网络催化剂模型相比, NNPLS方法压缩分解了变量, 减少了计算量, 同时使模型的推广能力得到提高, 有效地改善了直接神经网络建模过程中催化剂模型泛化能力较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和食醋中4种对羟基苯甲酸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的方法。紫外检测器254nm处测定。结果表明,4种对羟基苯甲酸酯在0.0~50.0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各组分的检出限分别为0.1mg/kg、0.2mg/kg、0.25mg/kg、0.2mg/kg(S/N=3),不同剂量的加标回收率为86.3%~101.6%,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0.7%~3.1%。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度和重现性较好,可作为酱油和食醋中测定多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添加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给出了BCI-代数的伴随元与ZTR型BCI-代数的概念,证明了一个ZTR型BCI-代数是一个P-半单BCI-代数。  相似文献   

20.
彝语东部方言八堡话中的是非疑问句共有助词式、选择式、反复式和重叠式四种形式.是非疑问句演变的路径:一是正反选择问“V+ conject+ neg+V”→反复问“V+neg+V”→反复问的缩略形式“V+neg”→助词式“V+助词”;二是正反选择问“V+conject+ neg+V”→反复问“V+neg +V”→VV式.前一种演变路径在汉语研究中得到了证明,后一种演变路径,彝语方言八堡话是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