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西晋军府制度深受两汉以来幕府公府化趋势的影响,军府的辟署权一如公府有所扩大,且内部设置机构也与公府无异而分为三大系统,不仅如此,最为核心的变化乃是参军开始署曹。西晋八王军府这一案例有助于清晰地揭示军府制度在东晋定型之前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军府为核心的军事行政体制逐步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军事行政关系侵蚀民政,出现以“军”代“民”的情况.在这个巨大的转变过程中,西晋实为关键时期.本文即探讨了西晋时期军府与州府的关系,揭示了这一时期地方行政军事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将军制度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与州府的军府化过程可谓一在中央层面一在地方层面,共同推动着两汉政治体制的演化。这两种演化趋势于汉末合而为一。曹操霸府就是这种演化的结果,亦即公府幕府化的完成。这一点在曹操霸府军事参谋机构的设置上可得到确证。而这些机构的设置以及制度上的规定也奠定了魏晋以后加兵公府及地方军府的基本框架。公府幕府化的结果也表明军事因素开始全面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4.
元明之际,凤阳府政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濠州、濠州府、临淮府、中立府到凤阳府的这样一个过程,其幅员也从吴元年(1367年)的2州4县增长到洪武七年(1374年)的12州24县,此时的凤阳府的辖区几乎涵盖当今整个皖北地区。究其原因,无非是政治、军事、经济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政治和军事因素又占据着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府兵制在唐武德、贞观时期仍处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之中。高祖立唐之初即改隋炀帝时期的鹰扬府为骠骑将军府、车骑将军府,后两类军府合并归一,车骑将军府隶属于骠骑将军府,从而形成了十二军分统骠骑将军府的地方府兵军府格局;至高祖武德七年时,骠骑将军府改为统军府,成为武德后期、贞观前期地方府兵军府的基本单位。至太宗贞观十年,则改统军府为折冲都尉府,地方府兵军府建置趋于稳定,职官设置与职能分工更为成熟,因此成为维护唐前期国家地方政治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6.
两汉以来,帝国的政治制度有两大变化,一是幕府的公府化,一是公府的幕府化,公府与幕府相互纠结,对魏晋时期的政治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即对《晋书·职官志》中的相关材料进行辨析,考证了两晋时期公府与军府的层级及机构设置问题,勾勒了此一时期政治形态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7.
隋代京兆郡鹰扬府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府兵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主要的军事制度之一,它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朝二百余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废止。隋代是府兵制度完善之时,它上承魏周下起大唐,是府兵制度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因此对隋代府兵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府兵的最重要组织形式是兵府,对兵府情况的统计研究是府兵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前贤学者在隋代兵府研究上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劳经原、劳格、罗振玉、谷霁光等诸位先生分别在其论著中补过隋代兵府,并都有精彩的论断。本文在继承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搜检史籍及墓志资料中对京兆郡一地兵府的记载,对捡获的京兆郡十六个兵府,进行系统归理与考证。  相似文献   

8.
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南疆地区实行以军统政的军府体制。通过考察阿其睦、燕起事件可发现,由于体制自身缺陷及伯克阶层内部固有矛盾冲突等原因,军府制的实际运作与理想状态相差甚远。特别是乾隆后期,在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难以全方位融合的情况下,军府制与伯克制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更难以满足统治南疆的需要,不得不实行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从历史来看,军府制弊大于利,加之保守的对外政策,清统治者难逃王朝衰落、疆域萎缩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同治三年(1864年)以前,清政府在新疆实行军府制度,设伊犁将军镇守。光绪十年(1884年)以后,新疆建省,普遍实行郡县制,军府制土崩瓦解,行政建置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对这一演变的原因、具体过程及历史意议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近代新疆的行政建置由军府制演变为郡县制,有利于抵御国外侵略势力的威胁,有利于促进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幕府最早产生于战争时期,首先存在于军事系统,实际上指的是军府。秦汉以后,自主用人的幕府制度由军事系统广泛地扩展到行政系统,行政职能成为幕府最基本最广泛的职能。从《册府元龟·幕府部》可知,幕府的主要行政职能有: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规讽劝谏幕主的不当行为,掌幕中表奏文檄之事。  相似文献   

11.
表示"追逐、追赶"这一义位,先秦主要用单音词"追"、"逐"来表示,"追"、"逐"在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西汉时,"追"在文献中数量大增,且用法灵活,口语中"追"已经开始了对"逐"的替换。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最晚南朝梁时,口语中常用词"追"实现了对"逐"的替换。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的产生,对中国思想化观念的走向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而援儒入道,以道释儒的结果就设定了儒道互补的化态势,它架设起了中国士人的化心理结构场,并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较之曹魏和东汉时期墓葬的形制有很大差别,模拟宫室制度的多室葬制不见形迹。由单室墓代替东汉时期的多室墓葬成为主流,墓葬规模有所减小,其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引人瞩目的装饰性的墓葬装饰。中原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情况来看,出土的牛车周围都伴有佣或佣群的出土。东汉魏晋后,洛阳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牛车佣群的传统首先是于西晋时期流行于洛阳地区的。  相似文献   

14.
陈寿笔下的曹植“任性而行”,他一生“无愿为世儒”,因此倍受裁抑,最终导致政治的失败。黄节曰:“其曰滔荡固大节,晋室放诞之风已肇于此矣。”他的“任性”已经带有正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意味。这种“任性而行”的行为方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生命本能的体现,更是某种人格精神的外在表现。在史家心目中,曹植是自然人格的一个代表,“任性而行”是汉末崇尚任真自然的老庄人格的行为体现,是自然人格由汉末向魏晋的必然发展。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朝大部分象征意象表层象征物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自足性,其象征意义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形成一定的审美空间。其优秀的象征意象常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自我精神、境遇、人格、命运以及诗人心灵中双重自我的无意识投射;“转蓬”等象征意象表现了生命追求归根反本的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和生命飘泊孤独的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的注释语料众多,可惜大多已失传。现依梁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例释部分词语。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的注释语料众多,可惜大多已失传。现依梁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例释部分词语。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大量民间谣谚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封建黑暗统治进行了揭露,它们或指斥封建帝王、贪官污吏的残暴、贪婪,或对其进行无情的嘲讽,是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研究它们可以丰富我们对当时历史的认识,了解民众的处境及当时封建社会的状况。这种“眼光向下”和“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方法可以给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