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章从当前网络媒体频繁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门"事件说起,追溯了"××门"词族的缘起与演变,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及构成理据。文章认为"××门"作为一个词语模其结构和语义都已较为稳定,"门"已经获得了一个独立后缀的地位,成为一个极具能产性的汉语构词语素。在汉语语境下它将会衍生出更多的"××门",以此丰富汉语,丰富人们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2.
"××门"新词结构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修辞结构。本文从"××门"结构的认知修辞动因出发,以"××门"意义演变的过程为线索,挖掘此语言现象背后的转喻理据,即以外延内涵传承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转喻在"××门"结构中为什么可能。旨在对语言现象到语言思维,语言表层到语言深层的认知过程作尝试性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绯 《文教资料》2014,(6):20-21,25
“中国好××”、“中国式××”是近来出现的两类新词语格式,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结合当下的新闻报纸,选取两组词作辨析。从语法结构与搭配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搭配词的词性不同、搭配词的音节不同和词组内部的组配关系不同;文化意义方面,“中国好××”往往与当下积极的、应当倡导的现象有关,而“中国式××”承我的意义则更为丰富,既有积极方面的,又有消极方面的;语义标记方面,“中国好××”中的“好”字是明显的褒义标记,而大部分的“中国式××”中的“式”起贬义标记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由"门"的本义谈到"××门"中的"门",此时的"门"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再谈及"门"的类词缀化--一种类似词缀的用法,最后简单地探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语言因素及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魏利霞 《文教资料》2013,(19):28-29
“被××”是一种突破常规语言用法的现象,随着其使用领域的扩大,相应地也新增了一些特点。由于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善于凸显各个空间之间的冲突,因此有效地阐释了这一点。另外,随着“被××”不断向人们日常生活的挺进,“被”词缀化的趋势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6.
王裕红 《海外英语》2014,(4):210-211
中国"××门"源于美国的"水门事件",并于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基于网络语料,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的"××门"的产生、发展,以及"××门"泛化的背后所反映出的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些发展变化,试图更好的阐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丽丽 《文教资料》2012,(32):138-140
"×门"族词进入汉语后,近年来,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使用的频繁化和泛化,它已然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构式。本文试从"×门"构式的特征及生成机制出发,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8.
湖北天门方言里的“××哩”格式是一种隐含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本文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三方面对这种语法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被就业”等“被××”结构是近来网络上新兴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通过与介词“被”常规使用规则的对比分析了其新颖之处,并对它的表达效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门"的构式地位、语义及其特点,分析了其语法化过程,旨在从构式语法角度对其成因及流行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12.
“-门”是一个新兴词缀,它来自英语后缀“-gate”,本义是“政治丑闻”。在引入汉语的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其使用范围大为扩展,意义也大大泛化,一般表示“对当事人不利的事件”。现在,名词性或动词性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加后缀“-门”新造的名词性词族成员越来越多,并出现了进一步发展为普通名词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说"×声×气"     
“×声×气”这种格式具有较强的能产性。“×”是同一个语素的很多,有名词性、动词性、象声词性、副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更常见;前后两个“×”虽是同一词性但不是同一语素的也有不少,还有前后两个“×”不属同一词性的语素的;同“×里×气”格式一样,“×声×气”绝大多数表贬义,表中性的很少,表褒义的更少,因此它多为形容词。“×声×气”可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而以作状语的为最常见,作定语的次之。  相似文献   

14.
从句法关系、语义基础以及语用特征来分析了"去××化"的构式意义,亦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去××化"构式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去××化"的基本层次应为"去"加"××化";"去××化"比"去×化"的能产性更强,这是受到汉语"双音构式"的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X门”最早来源于“水门事件”中“水门”一词。1972年6月17日,华盛顿水门大楼(watergate)民主党总部发生一起行窃案,揭发了白宫总统助选团涉案的重重内幕,导致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于1974年下台。该事件南于发生在水门大厦而被媒体广泛称之为“水门事件”或“水门丑闻”,专指尼克松所属的共和党为赢得大选当上总统而做出的种种丑行。  相似文献   

16.
另类“被××”格式语义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自杀”等另类“被××”格式与传统“被”字句的句法要求、语义结构不符,但却能被受众接受.在这一格式中,“被”处于高谓语的句法地位,内部形成“‘被’+事件”的语义结构,“被”是对“NP××”所表事实的一种判断,或认定其非自主性,或作出否定暗示.借助网络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另类“被××”格式正被泛化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欢 《海外英语》2012,(7):250-251
"××门"流行语的产生体现了一种隐喻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的不断发展与广泛使用体现的是模因现象。隐喻生成过程中存在概念、心理、文化等模因的作用,根隐喻是基因型模因,派生隐喻是表现型模因,隐喻体系正是由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发展而来的复合体。该文将以"××门"类隐喻为研究对象,基于模因的相关理论,分析该类隐喻在生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模因特性,找出流行语背后的隐喻机制,探讨隐喻类流行语能流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泛××化"可以表达某些现象/事物/事件等泛滥、过度、没有节制地动态发展过程。语用上,具有概括性、开放性、继承性;修辞上,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形式陌生,符合大众心理。"泛××化"的出现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新型"被××"结构因其违背传统语法规则的特殊用法和巧妙的语用效果而被人们广为推崇,并在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上迅速流行开来。比较新型"被××"与传统"被"字句的结构,可以分析出新时代下新型"被××"结构的一些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门”、“秀”作为词缀来源于英语,意义虚化成为类后缀,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不太常见。“门”、“秀”进入汉语后,经过汉语系统规则的改造。意义逐渐虚化,构词时位置趋于固定,处于汉语构词语素和词缀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