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五周年之际,中文科举行1987年科学研究论文报告会。会前,筹备组收到科研论文24篇,其中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古代文论研究论文5篇,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文6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2篇,外国文学研究论文4篇,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研究论文6篇,比较文学研究译注1篇。会议由各方面代表组成评议组,于六月二日和四日分场进行。报告人中有多年从事科研的副教授,也有刚步入高校教坛的青年教师;人数最多的是中青年讲师与助教。充分显示了专科教师雄厚的科研实力。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一直致力于建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探讨基础理论与批评实践、西方文论与本土理论、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相结合的新途径,在文学批评、文艺美学、马克思主义文论、古代文论等研究领域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本专栏选自华中师大文艺学学科老师提交给“‘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四届代表会”的论文,这些论文或从文学批评的研究立场,或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或从古代文论如何实现现代转型等方面探寻当今理论批评的发展。在全…  相似文献   

3.
论文刊登发表请登录专业网站www.bjwlchx.com优秀稿件可推介在《课程教育研究》或"核心期刊"上发表。有意者请在来稿或E-mail中注明。作为烛光的传播者,您的学术成就理应被广泛认可,社会共享;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您的美文论著理应被媒体刊载,传于后人。但,这往往是梦,我们将做您的圆梦人!作为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所,自编辑出版了《烛光——教育研究前沿》《烛光——教育教学发展文论》等丛书之后,我们将再次联手国家级出版社为您搭建起论文发表与出版的顺畅平台。如果您有  相似文献   

4.
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翎建国前的小说创作首先在现实主义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但路翎并没有止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较之中国现代文学其他作家 ,他的更深刻处在于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 ,这种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小说中所一再渲染的原始强力 ,漂泊流浪情怀以及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等方面。本文试图抓住路翎小说中这种不同于新文学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 ,以路翎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依据 ,具体分析了内含在路翎小说中生命意识的类型、成因及其社会学意义 ,并有意将这一特色提升到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层面 ,在深刻揭示路翎小说创作的现实社会背景的同时 ,也揭示了路翎小说创作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5.
从1980年至1994年的15年间,我校共有64位教师在校外正式出版著作发表论文并491篇(本).其中主编、参编的著作教材98种,在省级(CN号)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82篇.教师在校外出版发表论著的数量基本上逐年呈上升趋势,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也逐年增多.这是校领导和全校教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本文列出教师在校外正式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的题录.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代著名古文家林纾,尝谓“生平不喜论文”。他说:“盖过于高远,必至诋毁古人;过于主张,又足生人攻击”。然而他却洋洋洒洒地发表了许多古文论。就目前所见,有《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以及朱羲胄记录整理的《文微》。同时,不少论文见解还散见于文章、序跋、书评和信札之中。研究林纾的古文论(下称文论),是研究这位古文家不可或缺的工作。本文就此试作一些粗浅的评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336篇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结果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质量以及首次发表论文相对时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发表与学位论文质量呈现出正相关性。具体而言,博士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越多、论文质量越高、首次相对发表论文时间越晚,就越有可能撰写出高质量学位论文;与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相比,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对提升博士学论文质量的显著性更为明显。学术发表作为学术写作能力训练的积极途径,对提升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建立学校、学院、导师三级协同协作机制,即建立健全学术发表奖励机制、开设学术写作训练课程、加强导师对博士研究生指导,提升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陈宇 《现代语文》2005,(12):7-7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他的生父本姓赵,但早亡,路翎改随母亲的姓氏。两岁时,路翎随母亲改嫁给当时国民政府经济部的一个小职员。由于与继父关系不融洽,加上家境窘困,路翎童年时起就常常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变得敏感内向,有些神经质,内心情感特别丰富,经常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安慰,并由此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5到2005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刊物等级职称、年龄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利于今后本中心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上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中山大学图书情报学系重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学术气氛比较活跃。到目前为止,全系三个年级15名研究生平均每人参加学术会议和发表论文达3篇次,有些论文发表在国内本专业的核心期刊上。此外,有些研究生还参加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史论文数量众多,质量上乘,主要包括论历代人物和论历史事件。前者论述了先秦至唐朝的众多历史人物,重点是先秦秦汉人物;后者则以其《正统论》最为有名。苏轼的史论文在形式上笔势纵横,议论横生,极具感染力;在思想内容上喜言得失成败,罕及纲常伦理。不仅在宋代占有重要地位,对宋以后的历代史论文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笔下,死亡大多是无“声”的。但有一个例外,就是《祝福》中祥林嫂之死。鲁迅在“死亡”的叙事上表现的某些现代性特征与其时的文化语境天然接合,这暗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横截面。  相似文献   

13.
论文对日本杰出学者竹内好的鲁迅研究的重要观点、研究范式、学术特质进行了阐释,对竹内好鲁迅研究的得与失作了一定的评价。论文简述了“竹内鲁迅”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后继学者为实现对“竹内鲁迅”的超越而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作品丰富而深刻,鲁迅的形象具有永远的生命力,如何评价他的作品,分析他的形象,差异是客观的,但应主要依据其作品本身和确凿的传记资料。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对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直译”翻译现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反思,认为:在文化全球化即将到来的今天,鲁迅先生的“直译”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陆机作为一代文豪,著述甚富,除大量的文学作品外,史志目录还著录了他所撰写的晋朝第一部当代史《晋纪》。但综合史料加以考辨,此书的主要作者应为束皙,而非陆机;此书的正确名称应为《晋书》,而非《晋纪》。这部纪传体的晋史之所以误作编年体的史书,也是有因可寻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论著虽然并非专门研究现代文学,但给予现代文学研究很大的启发。它能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赋予现代文学研究以历史感。"以诗证史"的方法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文学作品这一广义的史料。此外,历史论著有时"无心插柳"地带给现代文学研究,尤其是鲁迅研究全新的思路,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互动的学科意义和研究价值。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一书正是绝佳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将史书中鲁肃从容英武的某些表现挪写在关公身上,但并没有将鲁肃写成一个反面人物,相反,在作品中,关公、鲁肃,以及乔公、司马徽等,共同构成了元初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士人复杂心理。作者在这一层面的努力,更甚于复原历史故事本身。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面对同仁、学生及媒体记者的问题,以答问方式,回顾个人求学经历,评骘大学今昔,漫谈个人治学得失,在大学教育、鲁迅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等方面.提出颇多思考见解,可供学界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的只有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要认识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势必要了解鲁、胡、郭三人。作为"中共文化代表"的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新世纪以来,思想文化多元化,原有价值观、价值体系受到海外思潮猛烈冲击。国内丁东等人以反思之名行否定郭沫若之实,诬其"政治投机"、"文学侍臣"、"无独立研究精神"、"学术抄袭"等,笔者以为,有失偏颇。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给予历史的公允的评价。据此,本文着重对上述论点开展批评、论辩。作为乡梓,爱戴崇仰郭沫若是很自然的,但决不"圣化"、决不回护,而是给予历史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