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媒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传媒产业的勃兴而发展起来的高校传媒专业,既要看到数字技术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文化形势,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又要预测到高度发达的技术将给人带来的精神困顿,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最终引领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达到这样的终极目的,传媒专业最好能够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集中学校、业界的优势资源,跨专业、跨学科构建新的学科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最终引导社会发展的完整的和完全的人.  相似文献   

2.
传媒专业的建设,一方面要符合传媒产业的特点,满足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传媒专业还负有引导传媒文化发展方向的重任,因此,更要站在社会的前沿,以前瞻性的目光为未来国家、民族的良性发展培养高端人才。新升本科院校传媒专业要突破专业限制,集文、理、工学科教育的优势资源,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构建新的传媒学科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最终引导社会发展的完整的和完全的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3.
专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实践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主体、过程和机制等不同层面的内容,这些要素最终都归集于专业,要素的建设过程与水平最终体现在专业建设过程与水平上,所以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和主线。高职院校必须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办好专业,在专业的转型升级中增强内涵发展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外部适应上,要依据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专业集群,对应社会职业带移动确定培养规格及层次目标;内部适应上,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与区域内高职院校进行专业错位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培养、合作育人。  相似文献   

4.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传媒数字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为目的,通过对广电新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探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应数字技术时代"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人的素质的优劣、层次的高低,将决定一个人毕生事业发展的高度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高等教育讲究素质,中等教育及职校教育也要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素质是21世纪科教兴国、经济振兴与人才较量的决胜关键,作为职业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未来的信息社会,要有大批人走向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没有过硬的素质基础,就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也很难使中国的服务产业走向世界.为搞好职校素质教育,本文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我国媒体环境出现的变革,新闻传媒专业的培养,尤其是师范院校新闻传媒专业的实践培养必须作出相应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新闻传媒人才的需求.我国师范院校所办的新闻传媒专业由于脱胎于师范院校,先天条件上存在诸多不足,急需在实践培养上取得突破.文章从培养实践和教育实际出发,对师范院校新闻传媒专业实践培养模式提出了三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梅  肖颜 《成才之路》2023,(32):25-28
融媒体时代,传媒产业与智能技术高度融合,媒体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细分化,生产流程智能化,这对传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化、场景化、垂直化的媒体发展趋势,以及在播音主持领域出现的虚拟偶像、AI主播等技术产物,对传媒工作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传播形态、媒介格局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挑战。为紧跟互联网技术迭代更新的步伐,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播音主持人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需要与时俱进,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结合融媒体时代特征,从重塑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全媒体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要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职业迁移以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必备的其它基本职业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和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9.
<正>在全媒体不断融合发展的今天,传媒人才需求的层次、领域、类型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作为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原有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学校开设哪些专业,专业如何建设,新课程如何开发等,是各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对待的。否则,专业和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大打折扣,培养的人才也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传媒专业的设置以及传媒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都不完善,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产业不断升级的发展,职业教育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融合,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改革教学师资、教学场所等教学环境。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专业改革建设创新角度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培养形成特色,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人人成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发展。开展民主法治教育、公平正义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安定有序教育是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为此,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深入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提升传媒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从Web2.0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b2.0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性网络的技术,迅速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知识和传播信息的新型媒介,使学生有了利用媒介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平台;以web2.0为代表的媒介的发展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必然对学生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分析方法,同时要注重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和加快师资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生中的培养与树立,高校责无旁贷。高校应突破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培育高雅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教师师德为导向,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带动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实践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4.
利用社会实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为载体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热门平台,影响大学生的社交行为。良好的社交行为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社交品格,大学生的社交品格应包含时代品格、社会品格、道德品格和心理品格等几个方面,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微信社交品格。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交友观念、生活方式、学习导向和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高校应树立服务意识,加大新媒体教学手段投入,将新媒体纳入到现有教学体系中。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互动的理念。学生应充分调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大学生学业生活方式呈现网络依赖的加剧,交往生活方式受到网络社交的熏染正引发信任危机,消费生活方式表现为网购消费、时尚消费和情感消费,闲暇生活方式呈现网络化和泛娱乐化的特征,婚恋生活方式更是遭受物化的扭曲。重构和引导大学生生活方式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思想,以抢占新媒体阵地,提升高校德育的话语权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家教是大学生校外兼职的首选形式,是大学生生活费的重要来源。大学生主要是通过中介寻找家教的。大学生家庭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从业”的非正规性、维权成本高及维权意识淡薄等使大学生家庭教师维权陷入了困境。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索大学生、政府、实施法律援助的组织和个人(律师)、高校、社会媒体共同参与的大学生校外兼职维权机制,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家庭教师走出维权困境。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扬奎  唐贤秋  张晓勤 《高教论坛》2007,(5):98-101,113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和地方普通高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地方普通高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必须实现创新。地方高校要创新实践教学思路,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并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校文科学报审稿机制的科学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稿不力是导致当前高校文科学报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文科学报质量,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就必须从强化学报编辑对"三审制"的认识、建立以编辑为主导的审稿决策机制、实行学科专家复审和专职主编终审、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实行专家匿名审稿、缩短审稿时滞、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甄别稿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使审稿机制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