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网络传播》2007,(5):15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网络上形成了一套专用语言。网民们可烈随心所欲地创造网络文化语言,个性充分得到彰显。” ——网络文化研究学者 李钢 网上离经叛道、怪异另类等文化现象比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更多,网上求同和求异并行发展,个性更加鲜明,差异更加细化,群体更加丰富。现实生活中不能容忍的现象,在网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宽容,高雅与低俗同在,传统与另类共生,这就是网络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樊丽 《新闻世界》2009,(3):109-110
网络低俗之风盛行,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传播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网络低俗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并寻求整治这一现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人类从口语传播时代迈向电子传播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随着传媒的发展与传播,以大众为中心的网络文化渐渐形成。娱乐粉丝也由传统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迅速集结成网络粉丝社群联盟,并渗透到网络文化中。自2005年真人秀节目的风靡,大批娱乐粉丝诞生、集结,娱乐粉丝群体便开始出现将自己从“人”降格为“物”的现象,在群体命名、行为方式以及精神层面普遍呈现出一种主动的自我降格的物化现象。这种物化行为不仅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更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文化与经济的合谋。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互联网等新媒介已触及到人类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网上读新闻、网上查资料、网上学习、网上娱乐、网上办公、网上购物、网上就医、网上恋爱……所有这些网上的实践活动正在建构着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网络文化。除了创造文化之外,互联网也在传播人类已有文化。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符号和传播媒介相关联的,历史上每一次媒  相似文献   

5.
无尺度现象引发的思考——文化传播对网络的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任务是不断从客观现象中找出规律,让人类与客观世界和谐相处。李幼平院士从人类文化活动对网络产生的反作用讲起,介绍了万维网中的无尺度现象,阐述了利用卫星广播与镜象收存实现文化网格的理想,并且延伸开去,得出看法:网络不仅是个人和个人交流的工具,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媒介。本文最后的结论是:网络改变了人类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也改变了网络。正作用和反作用,一推一挽,推动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与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不久前的讲话精神十分吻合。李长春同志指出:“当代信息产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产业,而是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产业的统一”“要促进我国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合作,引导网络产业与内容产业相融合”(新华社2004年10月30日报道)。政治家和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几乎相同的判断。希望本文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吴雪  金美丽 《云南图书馆》2003,(4):73-74,77
民族文献作为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客观地反映了各种民族文化现象,是云南各民族文化智力资源的结晶。云南民族文献作为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将其收集整理,经过规范标准的格式化、数字化处理,变成网上资源,让世界了解云南,让云南走向世界,宣传云南民族文化,这本身就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文化载体,应当说,互联网在承载文化信息方面,已经大大超越了任何一种传统的媒体,并且,基于互联网的跨地域、跨时空、传者受者多元互动等特点,人们越来越多地从网上接受到本土和外来优秀文化的熏陶及教育。总体看,网络文化的主流是好的,应予以充分肯定。但也不容否认,迅速崛起的网络文化潮流中也存在着许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档案文化及其价值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继续和创造的过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类需要档案作为载体使之广泛传播和永久流传。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历史原始记录,档案的形成与收集、管理与利用。不仅是一类具体的专业工作与社会服务活动。而且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现象。深入发掘档案文化蕴涵.系统研究档案对社会文化传承的特殊价值、积极开展档案文化的各种活动,大力发展档案文化。  相似文献   

9.
崔琳 《青年记者》2007,(12):46-46
打开电视,最为火爆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无数的“追梦人”被席卷到了这个全民娱乐高潮中。全民娱乐高潮的到来不仅仅是一种热闹喧哗的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试论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玉珍 《图书馆》2002,(1):57-59,65
网络文化具有平等参与、多元竞争、开放和个性化等特征,对传统文化的传统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知识存储方式、汉字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为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古文明国家文化尤其是东方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的严重威胁,中华文化只有抓住机遇,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利用网络这一新型传媒,使中华文化得以整合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另类网络娱乐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网络歌曲、网络文学、网络聊天、网络动漫、网络短信等诸多网络文化形态的出现及流行,无疑成为带有时代特色的精神文明成果,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些在当今网络文化中最富生命力、辐射范围最广、蔓延速度最快的文化形态与主流文化迥然有异,它们以其多元、活泼、自我、解构和调侃的特质构成了网络文化世界的另类风景,并逐渐成为一种现象,在此姑且称其为“另类网络娱乐文化现象”。之所以由另类的形态而跃升为现象,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典籍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有三:一是将典籍内容神化;二是崇拜典籍本身;三是认为典籍聚散由神灵主持。典籍崇拜文化丛由神灵观念、祭祀仪式、禁忌等文化元素所组成。本文阐述了典籍崇拜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出先王崇拜观念、尊祖敬宗思想、崇古的社会心理及典籍的聚散无常是典籍崇拜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并分析了典籍崇拜现象的合理因素和荒谬成份。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探讨了网络文化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知识存储方式,汉字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华文化只有抓住机遇,挺进世界网络文化阵地,利用网络这一新型传媒,使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管馨予  叶海 《新闻前哨》2023,(16):73-75
适度的娱乐能够使人快乐,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但在资本扩张、技术加持和受众需求等因素的驱动下,娱乐不断泛化和极化,形成泛娱乐化现象。当前,在全球化背景下,泛娱乐化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种社会思潮。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个自信”的建设,并将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泛娱乐化现象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分析了当前泛娱乐化现象的现实影响,并从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提出了应对泛娱乐化现象的三条对策——加强思想价值引领,夯实理想信念根基;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优质文化供给;以先进文化为导向,规范文娱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宫旭 《新闻传播》2007,(10):66-67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完成的12集大型电视记录片《故宫》播出后,受到了整个传媒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与文化现象。《故宫》激发起人们寻求历史、探寻深厚文化底蕴的情绪。故宫不仅仅属于北京、属于中国,还属于整个人类,当前的盛世中国应该以磅礴的气势承担起向世界传播灿烂辉煌的中华经典文化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关注现实,在网上表达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的意见看法。网络交际过程中。网民运用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创造出大量便于网上交流使用、得到广大受众认可的词汇。称为网络词汇。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中使用“给力”一词,可以看做是网络词汇被主流媒体认可的标志。此后。各种网络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  相似文献   

17.
占领网络教育空间构建新型教育阵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以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出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网上信息智能重组、建立网上主页、加强校园网管理、开展网络教育等措施,迅速占领网络阵地,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电视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首先,通过电视所播放出来的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如新闻30分、新闻联播、时事直通车、电视剧、录像、影碟、广告、体育比赛等等,是典型的文化现象;其次,电视本身既是一种传播媒介,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电视策划、制作、播放、管理技术等等;最后,电视对观众的行为、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都是电视带来的社会现象,也都表现为一种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屌丝”这个不太文雅的词在网络上出现后迅速得到普及和广泛接受,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为数颇多的年轻人以此自居。自认为属于“屌丝”这一群体的人,大多对生活有所诉求但又不太如意,经济上虽然比下绰绰有余,但是比上严重不足;同时他们又缺乏在经济上有所突破的信心。于是以“屌丝”来自嘲、自欺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夏立群 《出版参考》2006,(10):36-37
毕业于戏曲学院,长期从事京剧文化研究,曾以梨园文化作为突破口,集中研究梅兰芳文化现象,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和《梅兰芳百年祭》等的著名编剧、作家徐城北,说起读书来,故事太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