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猫黑尾”是《金瓶梅词话》作者“表里不一”一语的同义趣巧变说;“黄”为相对于“黑”的“白”,“猫”是“貌”的谐音字,“尾”是“里”的谐音字。解作“表里不一”,不仅词语语素在训诂上可找到依据,词义理据上也能讲清楚其相互之关系,所释之义且验之各句皆通,当是作者之本意。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人格与文品就血脉相连。清王士稹有这样一篇文章:“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中国似乎有这样的传统,总是把人格与文章关联起来,而且作为文艺批评的第一标准。  相似文献   

3.
变通是司马迁最具特色的史学思想。其来源,历代学者都有研究,但分歧较大。笔者认为,司马迁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周易》。《周易》的变通思想是很突出的。《系辞》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是治道上的“通”与“变”。无平不坡,无往不复”,“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这是天地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无画处皆成妙境”,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音乐中有“休止”之法,瞬间的停顿,意趣无穷,尽“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诗文中更有“味外之味”之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5.
“变文”就是“文不同,互相通”(孔颖达《书·尧典》注),“变词以成文”(王筠《说文句读》),也即是将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分置在语位相同的句子中来表达。古诗文中“变文”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是同义选用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捅蛇者说》)“殚”、“竭”变文,都是竭尽、用完之意思。  相似文献   

6.
狂少年张飞     
传说“亡灵刀”能唤出乌江之战中项羽的八百余骑兵的亡灵,而每个亡灵都有着神奇的力量。因而谁得到“亡灵刀”,谁就能得到天下。围绕“亡灵刀”的下落,上至汉朝廷,下至草寇,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寻找争斗。原为汉将的鲁料认定张飞是最佳人选,他指引少年张飞去常山找一个叫黄占的人,  相似文献   

7.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8.
一、引论宋人王子韶创“右文说”,认为“古之字、,皆从右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此后,王观国、戴侗、黄生等人都支持这一说法。至清代小学大倡,认声音通训诂,右文说又得到进一发展,但颇有过激偏颇之词。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凡从某之字多有某某义”,“凡从某之字皆有某某义”。前一说近乎事实,后一说则过于武断。黄承吉在《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中则说:“谐声之字其右旁之声必兼有义,而义皆起于声。凡字之以某为  相似文献   

9.
孩提时代,读三国故事或看戏剧时,尤其爱听爱看那些英雄人物的传奇精彩故事。其中,猛张飞“大喝三声水倒流”的传奇故事,尤为令我激奋、崇敬。史料载,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曹操选精锐铁骑五千猛追刘玄德,“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坡”。刘备见曹军追至,迫不得已,命张飞二十骑断后。张飞领命,拒于当阳桥头,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阻止曹军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9课。 教学目标1.读通诗文,读懂诗意。2.抓住“枫桥”“夜泊”“愁眠”等重点词语解读诗文,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忧国之情。  相似文献   

11.
见其文而知其人,亦因人的气质决定人的诗文风格.人的内在性格或刚或柔,流于其诗文必也或刚或柔.韩愈文之雄伟气格,原于其猖狂恣肆的性格.因有猖狂恣肆之性,韩愈论诗亦主阳刚.韩愈于诗知变,故能启迪一代,领军一代.他不但近能变大历以来的"软体"诗风,亦能变六朝以来的阴柔为阳刚.变阴柔为阳刚者自杜甫始,尚不太明显;至韩愈学杜,有意识地变阴柔为阳刚,振兴一代诗坛.韩愈晚年,随着思想的进一步成熟,其诗文融阴柔与阳刚为一体,达到更高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2.
晚唐时期李商隐诗文创作摹写风格上绍中唐遗风,下启花间觞源,其间于韩愈诗文所承袭蹈传之用尚切未显彰于世。究昌黎诗文传接相承之考辨,义山诗歌实得其神意而变其体气,间出奇诡异激之音,而商隐推崇韩氏诗文风节处亦甚于当世众家。二者觞变源流之迹,于诗创笔法、境界描摹及文体例类间沾溉深远。两者虽具师承之实而未的昭显于世,其间颇值商榷与议论。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心目中张飞形象十分简单:鲁莽、暴躁、勇猛。历史上的张飞却有“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重“义”等复杂的性格特征。通过对张飞形象的历史考察,可以丰富我们对张飞的认识,还张飞一个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4.
愤怒     
在我孩提时代,长辈给我讲的古代英雄故事,至今都耳熟能详。司马迁说,项王喑哑叱咤,千人皆废。虽看似匹夫之勇,但足以彰显其霸王之气。记得最清楚的是汉末之时,长坂桥之上,猛张飞一怒吼,喝退曹操百万雄兵,吓得曹将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栽马下。我一直不能明白,张飞一声怒喝,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震慑力。自此,我幼小的心灵便对“愤怒”生出了莫名的想象。很多人说,人应该把“愤怒”掩饰起来,喜怒不形于色。佛家有一则箴言曰“勿嗔勿怒”,讲究的是以平静、悲悯和博爱的胸怀包容一切,做到在红尘人境之间,心无车马之喧。中国兵学鼻祖孙武在其著作《孙…  相似文献   

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冬日捕鸟”一段:“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课文注释说:“就是脊鸟令鸟,头圆而黑,额纯白,形状有点像舞台上张飞的脸谱,所以浙东有的地方叫它‘张飞鸟’。”注释认为该鸟因像张飞脸谱而得名。我以为此说有片面之...  相似文献   

16.
杨伯峻释“酆舒有三儁才,不如待后之人”为“不如待潞国无俊才而后伐之”,释“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为“讫今无有代君任患者”,皆有可商之处。《传》言“酆舒有三儁才”谓酆舒其人有三种胜人之绝艺,非谓潞国有“三”俊才之人;而“自今”之“自”于古未见通“卒”之例,“自今”说谓“从现在开始”,“自”当训为介词“从”。  相似文献   

17.
一一部文学史即文学的通古变今史,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革创新而兴盛而发展的。《易·系辞上》云“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陆机以之观察文学通变,《文赋》有云“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刘勰更在《文心雕龙》中立“通变”篇,专论文  相似文献   

18.
好的诗文,人们都赞誉其字字珠玑,喻之为精金美玉。而在我看来,还是把它们比做韫玉之山、怀珠之川为好。古语有云:“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第一流的好诗,总是能保持一种自然鲜活的形态,恰如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读者若要领会其内蕴,体悟其妙处,尚需仔细理会,下一番切磋琢磨  相似文献   

19.
《师说》的结句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术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所载,《师说》的写作时间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时韩愈年三十五岁,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算是个相当有地位也有声望的人物,而一个仅十七岁的还没有加冠的童子,能够得到这样的人为师,应是很不容易的事,他的前来从师为什么韩愈还特地赞许他“不拘于时”、  相似文献   

20.
酒的教训     
张飞去魏国救火,却引发了吴国的森林火灾,怎么回事呢?诸葛亮看见张飞急急忙忙将神医华佗拖来。“谁需要抢救?”诸葛亮心里嘀咕。他便跟着去张飞屋里。诸葛亮闻到一股刺激食欲的香味,问张飞:“三将军,你这儿有烤鸭?”张飞说“:不是烤鸭,是烤鸽子。”诸葛亮觉得诧异“:你舍得烤你的宝贝鸽子?”张飞说“:不是我烤的。我驾着飞鸡去魏国放鸽子,正遇上森林大火,我的鸽子立刻都被烤得滋滋响,它们好不容易才飞回蜀国。”华佗检查着鸽子们的伤势,说:“它们身上有一半的地方已经烤熟了。”张飞哀求华医生:“您的医术高明,能不能把熟鸽子变成生鸽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