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旖婧 《青年记者》2016,(23):93-94
近年来,我国政治传播呈现出崭新的“软着陆”姿态,在政治传播领域收获了显著的效果,成功地进行了跨文化传播.其中“复兴路上工作室”出品的系列视频短片极具代表性,开创了政治传播的新思路. 以新媒体为优先传播平台 “复兴路上工作室”以新媒体为优先传播平台,能够引来海量网民受众的点击观看,能得到网民和媒介组织的评论互动及自发转载至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进行病毒式传播,构成“现象级”传播景观.由新媒体引爆的传播数量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如“复兴路上工作室”的作品《十三五之歌》在发布短短5小时内,在国内主要视频网站上的点击量就超过500万次,在YouTube上收获了超过70万次的点击量,收获了出乎意料的点击热度,改变了以往政治传播的“冷场”及“硬着陆”状况.理想型的政治传播是达到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立场观念的和解,政治传播必须重视利用新媒体作为政治沟通的“润滑剂”,借力基数庞大的网民群体.新媒体能为政治传播和对外宣传提供无限的机遇和可能,已获得越来越多国家政府机构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这里说的理论传播,具体点说,就.是都市报的“时评版”与党报的“理论版”。理论传播对“政治”意味着什么 政治,孙中山先生说:“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这个解释,在当今和平建设时期,再恰当不过了。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我策划《百花散文书系·古代散文丛书》时,有人看到选题计划中列有《韩非散文选集》,提出了异议。异议的主要根据,一是说《韩非子》一书不是文学著作而是法家学说著作;二是《韩非子》一书,历来被认作是“坏人心术”之作,只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某些人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才将它抬高到显赫的地位。历来对《韩非子》一书的贬斥,其实大都不过是从儒家立场出发,不能说不带有门户之见。韩非的思想中虽然并非没有可  相似文献   

4.
从《君主论》看马基雅维里的政治传播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基雅维里政治传播观念建立于其人性恶的基本假说的基础之上。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政治传播的客观规律, 反映了政治传播的历史实际; 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非道德主义的功利性和反人民性。从传播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的轨迹来看, 马基雅维里是古希腊柏拉图和近代集权主义理论之间的过渡。由此决定了学术界对他绝然不同的评价。时至今日, 马基雅维里政治传播观念的某些内容仍然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王飞 《编辑之友》2016,(4):107-112
通过对建党初期的宣传活动分析,可论证中共在创立时期,就开始注重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传播理论与实践.将“宣传”理论纳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赋予了中国化的“宣布”与“传播”之义.建党初期的政治传播主要由传播组织、传播媒介、传播路径、传播对象、传播目的五方面组成.其相互作用并彼此关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党的宣传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五。面对中国电视本土化道路选择与中国特色电视理论建构的时代性命题,胡教授以“理论创新”为核心,以电视美学论、影视文化论、观念论、传播艺术论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基本框架,在目标确立、路径设计、方法创新等多个方面,完整而又富有创造性地阐述了他的“创新观”,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韩非说老     
《老子》玄妙难识,就目前文献看,韩非最早对《道德经》做了阐释,他的《解老》篇是第一个普及了《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类辩证对立句法的解读。韩非亦以权谋之术来读解老子,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君王不仁以万民为刍狗”,法家与老学似有某种隐秘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民初党争激烈,章士钊作为革命党的重要一员,在他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主报》时,却坚持“独立”的报刊理念,因此与同盟会“党议”日相冲突.熟谙西方宪政理论和新闻学说的章士钊,秉持“理想”的报刊角色观念,却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屡屡碰壁,“独立”的报刊活动难如人意.然检视近代中国报刊思想发展的历程,章氏的报刊角色观念实为一个难得的标本,体现出对报刊与政党政治关系的独特思考,以及对报刊自身价值认识上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传播问题研究,日益成为新闻学界的热点,从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的辨析到对外宣传与传播规律的探讨,借助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如必须“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新闻传媒建构国家形象的策略”、“建设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体系”等观点,对于推动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都提供了理论的支持。但是.对于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发展却少有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媒介:公民素质的提升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诗蒂 《新闻界》2005,(4):67-68
一、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安东尼奥·葛兰西在他的国家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学说。他认为,这两个“社会”是构成国家上层建筑的两大对立的阶层结构。同时,这两个“社会”也是认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所谓政治社会即国家,它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存在的,而市民社会则是在近现代政治民主进程中壮大成长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与政治社会双雄并峙,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局面。它们分别代表着“‘私人的’组织的总和”与国家统治权力和管辖职能的行使者的利益。而且政治民主的力量越是强大,市民社会的作用与地…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及其对批判学派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批判学派的学术资源中 ,话语理论 (TheoriesofDiscourse)向为欧洲传播学界所倚重 ,而在话语理论的形成过程中 ,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又是首屈一指的先驱。他的交往与对话学说、“超语言学”理论以及意识形态话语观等一整套话语理论 ,为人们批判性地解剖各种传播活动的深层机制、社会情态、历史渊源等 ,无不提供了朴实而新颖的视角 ,留下了自然而深长的启迪 ,并事实上开启了当今福柯“话语 /权力”的著名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观念史研究者诺夫乔伊曾在他的名著《存在巨链》的开篇提出过一个著名看法,他指出许多被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所使用的“某某主义”(-ism或-ity)实际上是复合物而非单纯物的名称。“通常它们不是拥护一种学说,而是拥护几种不同的且常常是互相冲突的学说。”[1]这些混杂甚至矛盾能够复合为一个理论专名,在于它们是不同个人与群体的实际主张,人们在“用法”中将并不直接相关甚至矛盾的要素进行“奇怪地组合”,并继续派生出虽同属一个名目下却互相冲突的形式。抛开一种庸常的关于反“本质主义”或“单一定义”的立场不论,诺夫乔伊对“观念”的理解可以被提取出两个重要的层次。首先,相似性或者同一性往往掩盖了其背后真正起作用的观念单元。  相似文献   

13.
试论政治沟通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沟通是政治传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学术界关于政治沟通的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政治沟通是指一切有关的政治的消息、思想和态度的流动和传播,认为政治沟通“是父母子女间、兄弟姊妹间、同辈团体成员间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体对广大社会群众间交换信息的过程”。①与这一定义相对应,政治沟通理论“主要是研究政治态度的形成和变迁、民意构成、政治演说、竞选言行、意识形态、大众媒介和政治心理等”。②而狭义的政治沟通理论仅同政治系统相关,“指的是政治系统进行输入———输出的工具。与此相一致,这种‘政治沟通分析’就是运用…  相似文献   

14.
经由传播而组织——一种动态的组织传播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静 《新闻大学》2011,(4):112-118,144
“经由传播而组织”,是一种动态的组织传播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组织传播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讨这“经由传播而组织”的具体机制与规律.本文从组织理念发展、组织传播观念变化两个方面,阐述“经由传播而组织”这一动态组织传播观的具体含义、现实背景和理论沿革,探讨它对于组织传播研究发展的价值,以及在当下中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迄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华夏传播学的研究飞速发展,这既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有关,也体现了传播学科发展的内在趋势。本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10年来发表在新闻传播学CSSCI期刊上的417篇相关论文及其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呈现华夏传播研究近10年的学术图谱。研究发现:2012―2022年这10年,华夏传播研究的发文量呈“井喷”之势,不论是作者队伍、课题资助,还是研究的议题和理论视角都日益丰富。在研究方向上,古代政治传播是近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的重心,主要围绕政治实践、观念、制度和媒介四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线上,“先秦”和“宋代”的传播现象相对更受到重视;在本土理论和方法探索上,传播考古学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10年来,华夏传播研究对西方主导的传播学话语体系和叙事模式进行批判性检视和反思,在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国本土传播现象的同时,有意识地彰显中国视角,尝试建构传播学的中国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钟学丽 《传媒》2022,(24):24-26
党报党刊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同行者、见证者和书写者。党报党刊如何提升传播力是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的一个“大问题”。党报党刊提升传播力是其应对时代之变、受众之变和技术之变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党报党刊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的“五维模型”,全方位提升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白润生 《新闻窗》2006,(5):49-49
今年6月初在上海举办的“中国传播思想史论坛”学术研讨会上,又见到74岁高龄的徐培汀教授,他依然是那样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更为可喜的是科研成果不断问世。不久,在京便收到他的大作《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下称《学说史》)。手捧大作,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先秦诸子殿军人物的韩非擅于用寓言来论证和写作政治思想论著,他笔下的寓言故事卷帙浩繁、构思巧妙、联想丰富,一方面容易被受众接受,产生极强的说服效果;另外一方面寓言的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是往往能够根据传播的目的有选择性地加以叙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我们如果以传播学的叙事者视角来讲述韩非子寓言故事,颇能够从中解读出许多的富有传播学寓意的理论片段。在这些寓言故事中许多现代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似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这并不完全是寓言的创作者一开始所想要表达的,然而我们又的确从中感觉到某种传播的偏向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谢清果  王皓然 《新闻大学》2022,(7):67-80+119
中国传统政治实践因其独立的进程,形成了自身独特而自洽的政治传播智慧。以史华慈的“深层结构”问题为例,这些思想智慧往往只有在传统语境有关“政治”及其“传播”的特有讨论中方能被诠释。为对中国古代政治传播思想的独特性以及东西差异展开思考,本文提取了“内圣外王”与“哲人王”两种在中西政治文明中特点鲜明的政治思想,再根据其产生条件、逻辑基础和关联历史现象对两者中包含的传播观念加以比较。研究认为,“哲人王”作为希腊古典政治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对于应然性的探讨,是基于功能主义想象而设计出的一元化传播结构。“内圣外王”则是对中国原始氏族社会传统权威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它不仅将政治寓于个体化的道德行动中,也通过道德知识的间性传播建构其理想化的政治场域。这与我们过去所熟知的政治传播无论在发生情境还是传播的本体上都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气候新地缘政治之国家形象基本维度创新点是“合作”和“能力”,对立面是威胁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气候灾难。这一新维度改变了旧有地缘政治中我国国家形象与西方主要国家形象的两极化、对抗式格局,使得我国对外传播处于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在气候政治对外传播中,国家形象维度以气候“合作”化解传统地缘政治中的对抗;在气候经济领域,以“能力”来消解竞争;在气候文化上,以风险叙事讲好美丽中国故事以淡化宣传痕迹。气候新地缘政治的国家形象理论为打造和融通中外新概念、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