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闻周刊》2004,(40):75-75
★《撒玛利亚女孩》14天拍就的影片,荣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影片以女中学生的援助交际为故事主线,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讲述结尾,这是一个以归家为隐喻的连环套式结尾,耐人回味。★《收件人不明》从未受过科班训练的金基德把3个家庭,11个主要人物的故事讲得有条不紊。影片中充满了不堪入目的镜头和悲怆沉痛的意识,金基德在折磨观众感官的同时也在折磨着他们的内心。★《海岸线》 故事以朝韩紧张关系为背景, 张东健扮演一名边境巡逻兵, 他瞪圆的眼睛和神经质的手指 很好地传达了人物紧张、压抑 的心态。金基德早年的经历为 …  相似文献   

2.
马佩连 《新闻世界》2014,(12):146-148
昆汀·塔伦蒂诺素有“暴力美学大师”的称号,在国际影坛独树一帜。本文对昆汀最新作品《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内容进行了分析,包括暴力内容出现的频次、暴力内容总时长占整个影片的比例等,同时对本影片与其他昆汀电影相比的新颖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冯中豪 《新闻天地》2011,(11):36-38
2011年2月11日,一部名为《交换生阿曼达》的电影在关国上映。在影片的结尾,美国留学生阿曼达在意大利因谋杀罪入狱26年。  相似文献   

4.
《辛德勒名单》种族暴力。黑白色的表现手法使许多血腥的画面被隐藏在一种单调平板的镜头之后,然而影片的恐怖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心理上给人以极端的压抑。 《勇敢的心》英雄暴力。华莱士服刑一场戏是全剧的华彩段落,英雄最后高喊“自由”的时候,能不动容的观众不多。 《沉默的羔羊》变态暴力。影片上映第一周的票房收入就高达1500万美元。略去过程而只展示发生和结果的暴力场面处理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比直接表现所能达到的效果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苦情戏电影的叙事奥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发轫之初,世界各国大都是拍摄一些具有强烈动作性的打斗片、追逐片、滑稽片,中国电影自然也不例外。张石川导演的《活无常》、《一夜不安》、《店伙失票》、《脚踏车闯祸》、《打城隍》、《二百五白相城隍庙》等影片,“大多是以喜剧性内容夸张动作为特征的滑稽短片”。香港早期电影,如《偷烧鸭》、《瓦盆伸冤》等也是以动作场景为主的影片。但是,很快中国电影就转向了具有较强叙事性的故事片的创作。1916年盛演不衰的《黑籍冤魂》讲述了曾伯稼一家人备受鸦片毒害、家破人亡的离乱悲歌,影片结尾时曾伯稼与其女儿街头偶遇,父为黄包车夫、女为出台妓女的情景不知赚取了多少观众的眼泪。  相似文献   

6.
苏月  徐晓清 《新闻世界》2014,(8):276-277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中暴力内容的出现频率、平均时长、时态和发生时间,对其牵涉人数、攻击方式、武器类别等进行统计,分析暴力双方的屏幕形象和后果,对施暴动机、有无幽默成分和暴力内容的血腥程度等进行评判。通过对影片暴力内容的分析,结合剧情来探讨影片的深层含义和导演意图向观众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大逃杀东京圣战:特别篇》中暴力内容的出现频率、平均时长、时态和发生时间,对其牵涉人数、攻击方式、武器类别等进行统计,分析暴力双方的屏幕形象和后果,对施暴动机、有无幽默成分和暴力内容的血腥程度等进行评判。通过对影片暴力内容的分析,结合剧情来探讨影片的深层含义和导演意图向观众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悬疑、谋杀、幻觉、爱情,这些是《二次曝光》试图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噱头,李玉仍然把文艺范儿和现实批判掩藏在影片的后三分之一电影《二次曝光》的结尾,男女主角历尽分离后终于重逢,由Howie.B作曲、韩寒作词的片尾曲响起前奏,远处的海平面上升起一片海市蜃楼,人们争相赞叹着"真漂亮!"最后一个镜头落在男主角冯绍峰的脸上:他的表情游移不定,似惊喜,也似怀疑。对这部节奏相对紧凑的"悬疑幻觉片"来说,这样的结尾似乎过于缓慢和唯美。而  相似文献   

9.
底层暴力式的反抗最终会让最初的目的迷失在暴力的路途当中,那些杀伐的快感会冲淡理性。 有金基德之前的片子做铺垫,相比较而言,这部被选作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的《一对一》其实已经算得上“通俗”。其实,故事本身并不那么极端,也绝不像诸多评论说的那样不好理解和凌乱。《一对一》的故事单纯讲述了一次底层者以暴制暴的实验,最终以失败收场。更有意思的是,电影中的一位男主角是曾参演过《来自星星的你》的新晋男星李利敬。一位以描摹暴力和血色见长的艺术片大师级导演能把一个小鲜肉调教成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0.
刘立荣 《东南传播》2014,(11):104-105
电影的叙事人称至关重要,如果运用不当会影响电影的叙事逻辑。本文以电影《无人区》为例,从叙事人称的角度对电影文本做了研究,发现该片三次叙事人称的转换中存在着两个悖论,使影片出现部分情节不符合逻辑、结尾画蛇添足的问题。希望其他电影作品能够以此为鉴,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彦会 《声屏世界》2013,(12):35-36
青春是用来怀念的,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部充满着友情、爱情、梦想、信仰的交响曲。《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两部青春题材的影片,上映后引起了较大反响。两部影片中的音乐更是为影片故事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2.
和那些努力在开头二分钟就要抓住观众眼球的电影不同,这部获得柏林银熊奖的《葛洛莉亚》越接近结尾才愈发精彩。如果能有幸忍受前一半冗长、平缓的故事,从影片的后三分之一开始,到处都能偶遇奇妙的细节和女主角充满内在爆发力的表演。  相似文献   

13.
游欢 《今传媒》2021,(4):94-96
空间叙事是借助空间来进行叙事的一种手段。电影《江湖儿女》中,空间的选择与建构成为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叙事动力、"边缘人"塑造的场域;影片巧妙地借助视觉和听觉扩充了影片的空间,丰富了空间叙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影片建构了物理、社会、精神多重空间,不仅形成了隐喻,也深化了影片主题,传达了对一味追逐金钱的批判和对讲求"情""义"的赞扬。空间叙事丰富了影片审美的观赏效果,成为促成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艺术因素。从空间叙事视角对《江湖儿女》进行解读,也能深化我们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新闻言论的结尾总的要求是要精彩,要简短有力,干净利落,要前后呼应,不落俗套。尤其要注意与文章所提出的论点相一致。其具体方法可归纳如下几种:1.结论式结尾。这种结尾的方法是比较正统的写法,其特点往往是从理论原则上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概括。如《人民日报》1994年6月2日在“人民论坛”专栏里发表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结尾段就这样写道: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在今天,我们理应让这种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谱写出更多更美的护幼之歌,助幼之歌。这个结论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全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应该说是写得相当精彩的。2.解决问题式结尾,这种结尾一般不是理论和原则上的总结,而是阐述较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意见,如1984年5月19日《法制日报》的微型论坛中发表的《查查享受“三陪者”》,结尾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十七年"(1949-1966)时期的电影创作中,身体是一个别有意味的表现方式。影片《宋景诗》的诞生与《武训传》受到批判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规避《武训传》所出现的影片政治误读危机,《宋景诗》创作者以精心的手法对身体进行了革命化呈现,这种呈现不仅使影片意味深长,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十七年"中国电影明星身体塑造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6.
漫话轻喜剧     
轻喜剧是喜剧大家族中的后起之秀,有人把它与抒情喜剧分开,当然也可以。我则把它俩捏合在一块,不想分得那么细。从我国五十年代起,我们就曾断断续续地观赏过一些轻喜剧影片,如《马路天使》、《五朵金花》、《迷人的乐队》、法国影片《马兰花方方》、英法合拍影片《虎口脱险》等等。去年我们还观赏过电视系列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艾雯 《报刊之友》2013,(3):84-85
整个影片跨越了四十年,这四十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突飞猛进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纷繁与复杂。影片以春芬的幻想结尾,春芬幻想着当年的向阳号行驶在如今宽阔平整的公路上,再也不用翻越崎岖的盘山公路,取而代之的是已经打通的隧道。这个结尾,就足以说明导演整部影片所要建构的主题,面对着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我们需要在接受,享受先进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回归和精神净化。这种兼容的态度,也许是中国儒家思想所影响下的一种中庸判断。  相似文献   

18.
梁尚蓉 《今传媒》2020,29(3):115-117
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了7. 2亿的票房,这部电影的热映将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国产青春电影基本上沿袭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叙事策略,一场繁华盛大的青春光影盛宴由此展开。2014年《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影片相继出现,201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继续书写着对青春的追忆,如《万物生长》《左耳》《栀子花开》等影片,构建了国产电影的青春消费奇观。然而,此类青春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同质化、情节松散、过度堆砌怀旧的倾向,人物性格单一、叙事模式化的共同特点使得很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2016年《七月与安生》和2017年《芳华》等青春题材的影片凭借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本文通过分析《七月与安生》对青春怀旧电影叙事的继承和创新,希望为此后的青春题材电影提供良性发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植入式电视广告的前景——从电影《变形金刚》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盛夏,《变形金刚》席卷全球,在影片带给我们强烈视听震撼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雪弗莱、eBay和诺基亚等品牌。这三个品牌“赤裸裸“地在影片中分别亮相30余次、7次和5次。《变形金  相似文献   

20.
影片《周恩来》以块面结构,史诗样式,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和伟大人格。真乃倾江之水也洗不尽他身上的劳累,满天星月也盖不了他思想的光辉!尤其是结尾采取写真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升华到崇高圣洁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