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中表达的相思之情为历来文人所咏叹。然而,不同于人们的想象,牛郎织女的相思问题其实另有原委,同时对他们浪漫爱情的同情也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牛郎织女的相思问题进行考辩,还原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个爱情故事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乔蕾 《辅导员》2009,(23):28-28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中国特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大民间传说。后三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发源地,唯“牛郎织女传说”产生的故乡一直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3.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姻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势、《孟姜女》、《牛郎织女》)。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演绎出了很多版本,他们或哀婉动人,如《牛郎织女》的传说,或美丽缠绵,如《鹊橡山》,而现代诗歌大臂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则别有洞天,他所吟咏的这首神曲当应是天外之音,那美妙的旋律回荡于天地间,那千古的佳话传说存于人心底。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08,(11):45-45
中国的劳动人民具有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劳作之余,他们创造了很多动人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亦真亦幻,情节曲折,感情丰富,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体现了人民群众超凡的想象力。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传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相似文献   

6.
就碛砂藏系改动原书文字的情况考察《玄应音义》碛砂藏、高丽藏二系的异同,其改动原书文字的情况可归为三种:根据时音改动释文切语;不明底本之误而以意妄改;据字书删改玄应训释失当之处。充分认识碛砂藏系这些改动的性质,把握其改动的大致规律,不但能让我们对其版本系统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而且能正确指导《玄应音义》校勘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爱情文学中,有一类爱情故事与《牛郎织女》拥有着共同的结构模式,即“爱情确立———外力阻隔———再次相聚”。而《牛郎织女》作为此类爱情故事的代表,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将“爱情确立———外力阻隔———再次相聚”这一结构模式称之为“牛郎织女模式”。文章试从艺术民俗的视角入手,考察和探析其中所蕴涵的原始信仰崇拜及民俗文化意象,以期有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市光明中学高一(7)班的江哲看来,阅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也像呼吸一样不可或缺。小时候,江哲很喜欢读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是他阅读的第一个神话故事。凉风习习的夏夜,漫天星光闪烁,小江哲跟随着牛郎织女从此踏进了文学这个神奇瑰丽的世界。从中国神话故事到古希腊众神,那小小的方块字仿佛有着无边的法力,让他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9.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与秦观的《鹊桥仙》都是以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传说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但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许多不同之处。《迢迢牵牛星》是通过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来表现世间思妇的不幸,应归入思妇诗之列。诗中主要借织女的相思之苦来表现人间思妇的闺怨。对于织女着墨并不多,只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7,(11S):44-45
江嫣新2007年9月8日在《中国教育报》撰文:学期伊始,有关北京9区县高中语文课本“大变身”——金庸经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换下鲁迅名著《阿Q正传》还在激烈争论时,重庆又传来在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落选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的消息,重庆市教科院研究员乔华分析说,“可能编者担心娃娃会受到早恋影响而落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传奇》中惟一以团圆结局的作品。但是这种团圆却又并不属于喜剧范畴,反而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它想讲述的并不只是俗世男女的婚恋,而是战争与爱情交织中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在创作艺术上,《倾城之恋》采取了参差对照的手法,结构则显示了非封闭性回环特征,在高潮中沉入反高潮的渊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20世纪40年代,两条道路合流交叉的倾向日趋明显,张爱玲的小说成为雅俗合流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其小说集《传奇》里通俗性特征进行分析,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Loving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being human. Freud himself argued that the inability to love leads to illness, and some empirical research appears to support his view. Yet our knowledge of the nature of love remains primitive, because until recently it was not considered scientifically respectable to investigate love phenomena. This study use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methods to test the fit of various models to data provided by 499 subjects on the 1990 version of the Hendrick and Hendrick Love Attitudes Scal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unselors and researchers should not treat the love styles delineated by Lee as discrete or uncorrelated entitie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traditional model regarding this measure, positing (a) six factors (b) that are uncorrelated, may not provide a very good fit to data from the Love Attitudes Scale.  相似文献   

14.
岁时节日作为特有的时间符号,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明清世情小说《金瓶梅》中具有特殊的叙事意义。节日的时间点使小说产生与自然节律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节日特有的节俗活动内容既是人物性格展现的载体,又是情节发展的重要辐射点。  相似文献   

15.
虽然缺乏翔实的资料记载,梁祝传说传人白族地区的准确年代难以判定,但是,综合考察梁祝传说在内地与白族地区的流播情况、文本内容以及白族地区和内地的联系等因素,本文认为,梁祝传说传人白族地区的时间最早可上溯至南宋末年,而传说在白族地区大规模的流行应该自明代开始。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传奇》中的作品大多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其间中国电影也发展迅速。张爱玲在《传奇》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大量借鉴了电影艺术手法,本文试图谈谈它们的艺术表现力;;并从中领悟它与作者的创作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再生缘》由古至今的传播情况作初步梳理,从中掇取弹词《孟丽君》、话剧《孟丽君》、越剧《孟丽君》、电视剧《再生缘》、网络小说《凤开新元之孟丽君传奇》五部作品,探讨原著《再生缘》中孟丽君形象的演变。孟丽君形象不断演进,其身上"女权主义"的反叛色彩,经历了"由隐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金庸笔下的武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是武侠小说中描写武当的经典文本,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其中武当山、武当武术、武当道士等艺术形象,小说字里行间浸润了"道"之神韵,体现了武当文化的精魂.它们作为一种"能指",旨在表达了对"所指"--诗性精神的高扬,和对道家传统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北宋代后周而兴,对前朝柴氏宗室做了特殊安排。后世小说家对此颇感兴趣,在《杨家将传》、《水浒传》、《说岳全传》等小说中分别塑造了柴郡主、柴进、粜桂等形象,间接表达了民间对“柴氏公案”的看法。文章钩稽相关情节,结合史实略加讨论,并尝试剖析故事背后的民心民意,以期为小说史、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有意思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2):87-91,99
将中国近世世情小说从"艳情"和"才子佳人"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林兰香》,其文本叙述的感伤意蕴深处充盈着强烈的悲剧精神,而凝结和传导悲剧精神的的核心事件就是燕梦卿之死。燕梦卿之死使《林兰香》不仅具有了以"死亡"作为救赎途径的悲剧精神,也使《林兰香》获得了优于"艳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