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陵女子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影响最大、办学最具特色的女子大学,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挖掘其在中国近代性别文化激烈冲突时期的办学过程,必将对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发展女子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个人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女性知识分子,增强了女性群体意识;从家庭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学生打破"贤妻良母"式的传统期待角色,作为职业女性立足于社会;从社会层面性别冲突来看,金陵女子大学勇于面对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在争议中坚持女性特色办学.  相似文献   

2.
金陵女子大学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影响最大、办学最具特色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女子大学,挖掘其办学特色必将对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发展女性高等教育、办好女子大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结和归纳金陵女子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有六个方面:弘扬"厚生"精神,注重女子人格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和女性特点,发展特色学科专业;确立先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女性人才;实行专家治校,注重科学管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强调以学生为本,开展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3.
女子大学实施特色办学的发展战略是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对女性性别特征和女性成才规律的尊重,最终是为了促进女性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的.女子大学走特色办学之路,是国内外女子大学走向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女子大学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必然选择,更是高等教育多样化背景下女子大学发展的根本出路.女子大学的特色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树立特色办学的理念是先导,找准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点,选择特色办学的路径是重点,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吴贻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的女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为首位女大学校长,她把一生贡献给了女子教育事业,贡献给了金陵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是一所教会女子大学,可在妇女解放上产生不可磨灭的作用,金陵女子大学的成功办学,共培养了"999朵玫瑰"聪明、干练的知识女性.这些知识女性分布在世界各地,都成为社会的女性精英,这样丰硕的成果无愧于吴贻芳英明的治校理念.  相似文献   

5.
特色办学是中国女子院校的共同追求。这些院校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探索最优的女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女性研究,开设女性学课程,推广社会性别意识,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传播先进的性别文化,探索女性教育规律。女子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也开始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并出现分化的趋势,尤其是女子院校的办学在学生中的认同、认可度还不高,这给女子院校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吴贻芳任校长的23年中,金陵女子大学逐渐发展成为颇具办学特色的女子高校.其办学特色主要包括:“培养健全人格、造福社会”的办学观;“全面发展,博专兼顾”的人才培养观;“刚性与弹性并重”的教学管理观;“尊重差异、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观等.这些办学特色和思想对当今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威斯康星思想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倡导的关于大学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在当代出现了服务方式远程化、服务体系多元化、服务对象精细化、服务内容市场化等新变化。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遇到了办学定位未能突出专业性和社会责任、教师社会服务意识能力欠缺、大学政产学研服务社会的深度力度不够等困境。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积极学习"教学服务型大学"办学定位,高度重视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不断拓宽社会服务领域与途径;倡导"教学学术"和"服务学习"等理念,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  相似文献   

8.
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一所女子教会大学,在其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了达成"厚生"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其人格教育主要渗透在课程设置、教师素质、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学生社团与活动、校园环境等方面,培养了一批具有健全人格的女性精英,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女性文学课程在突出女性性别文化特色和强化女性性别意识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职责,当下我国女性文学教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应将女性文学特色课程的设置与女子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结合起来,确定更适合女大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欧涛 《文教资料》2011,(35):171-172
金陵女子大学是我国较早的几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她的存在虽然短暂,但发展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影响最大,办学最具特色,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教会女子大学,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在金陵女子大学的辉煌历程中,以“培养妇女领袖,为社会服务”为办学宗旨,以加强女子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具有高素质的职业女性。本文以金女大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实践为出发点,分析了金女大的职业教育实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女子大学既有与一般大学的共同价值追求,也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需要不同的文化气质.以先进性别文化的塑造与弘扬为出发点,承担创造先进文化责任的历史责任,是女子大学的应然选择.塑造先进性别文化的基础,在于校长办学思想中的性别意识,关键点在于教师性别意识的养成,落脚点则是课程建设特别是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马天芳 《教书育人》2012,(18):53-55
在我国,作为单一性别的女子大学教育历史已有一百余年。期间由于我国社会、历史以及人们观念的影响,女子大学教育亦曾中断三十余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们对女子大学看法的转变,女子高校开始在我国重新出现。到21世纪,据统计目前我国女子高校有17所。由于我国女子高校的恢复和重建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年知识女性便跨入了女子大学的校门。女大学生年龄大多在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发展中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性别的问题.现代科技凸显了人们的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中间包含着人类认同,包含着国度认同,包含着文化认同,当然也包含着性别认同.性别认同在当代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自己对于社会性别问题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但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不可回避地会遇到性别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在生活中间也会遇到性别的问题;作为一个教师,面对自己的不同性别的学生;作为一个大学的管理者,在分管学生工作的过程中间,也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他们在性别的认同和性别的社会角色扮演和性别的社会发展方面有诸多的困惑.凭借着这些感性的认识和一般学术背景,我斗胆做一个发言,以"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及其意义"为题,谈一下我对社会性别问题几个非常不成熟的看法,向大家讨教.  相似文献   

14.
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强调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教会女子大学进入中国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传教士在中国率先创办女子大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女性神职人员,以利于更广泛地传播基督福音,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教会大学在发展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的开创之功。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经历了从"传教机构"到"教育机构"的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女性高等教育研究者借助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女性特色的认知和追求形成了不同的目标指向,提出了女子高校的办学特色.然而这种盲目以适应市场需要为特色的办学形式造成了女校特色的雷同和迷失,对特色的认知应具体到不同的办学理念、办学形式、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吴贻芳是金陵女子大学的首位中国籍校长。金陵女子大学在吴贻芳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调整办学宗旨和院系专业设置、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了一批批走向社会自食其力的职业女性。  相似文献   

17.
朱敏 《华章》2011,(19)
本文基于对民国教育的认识,分析了民国时期女子高校人才培养的形式.文中重点谈到了初期以教会女子大学为主,女性教学特色突出,因材施教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对民国教育的思考给相关人员一些启示,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为我国当今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新思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用崭新的观念看待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趋向.回顾民国时期女子高校人才培养的情况,我们应该了解到女性实现高等教育是何等的不易,这也激励着新时代的女性更加发奋图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北省的女性教育迎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妇女解放思 想教育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思想教育的主题.女子学校在层次和类别上呈多样性发展,形成了 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兴起了有组织、较规范的女子社会教育;留法勤工俭学活动促使河北女性迈出了走出国门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是中国男性思想启蒙和身体力行的产物,它由男性倡导,极具功利性。针对我国女子高等教育先天不足的弱点和男女地位差异的现状,导引积极的社会性别文化,建立男女两性和谐的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努力的方向。为此,应将基本国策和性别意识真正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和教育实践中;大学要促进妇女研究学科化建设,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大学课堂中应引入女性主义视角,努力构建男女两性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当升学利益受到性别歧视却诉求无应时,4名女生选择了当街"剃头"这种另类维权方式.尽管它有损自身发肤、自我形象,但这种维权方式速度快、成本低、效果好."剃头"维权折射出当下女性民主平等意识的增强,亦可窥见女性成长成才的艰辛,同时也透视出当下男女平权的尴尬. 性别分数线并非今年才有,可以说是当下招录体制里的一种潜规则.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的外语专业均设立了"男低女高"的分数线.为什么出现同分不同命的性别迥异的困窘?从教育管理角度说,如果有些院校、某些专业真的实现无性别招生,那么很可能成为"女子大学""女子专业",这种现状不利于课堂教学正态发展,性别思维互补缺失也不利于学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