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创作在作品中大量表现鬼神因素,鬼神托梦显灵、暗助指点,灵物鸣冤等超人力现象在小说里司空见惯,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民众心理和源远流长的灵魂观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代白话公案小说大量表现鬼神因素,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也不是创作者为了达到令人惊愕的阅读效果,从而在小说里极尽全力叙述鬼神妖魅之事,而是有其直接的目的,那就是满足大众好奇传奇之心,借鬼神调侃讽刺与以神为戏。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与具体作品,对研究者以往涉及较少的中国古代文言公案小说进行新的观照和审视,将文言公案小说视作一种与白话公案小说相对应的、独特的文人话语,在对其内涵和外延重新进行准确界定的基础上,对文言公案小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情况及其文学特性进行较为深入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林公案》是记叙林则徐的晚清小说。此书虽名为“公案”,也常与其他公案小说合集出版,但其写法独特,与当时流行的侠义公案文学有很大区别。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作品众多,以塑造侠客义士为重点,情节多离奇曲折。《林公案》则颠覆了这种写作模式,林则徐不是线索人物,而是实际主人公,书中没有塑造众多的侠客形象,也不以侠客义士为中心展开情节,而是真实描写了林则徐的为官事迹,特别是他在水利、漕务和禁烟上的贡献,表现了林则徐的民本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林公案》的创新写法和纪实性使其成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一种变体,应归类为历史演义小说。  相似文献   

5.
公案题材的作品在中国历代作品中都有所涉及,但直到宋代公案才作为小说的一个门类被正式命名.就从宋代开始,详述宋元、明、清三代最具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文体和作品:宋元公案话本及文言公案小说;明代公案小说集及拟话本公案小说;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及<聊斋志异>.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现了公案小说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将公案小说...  相似文献   

6.
序在中国,以公案为题材的戏曲、小说创作究竟始于何时呢?宋代的白话小话、元化的杂剧当中,就已经保存了相当的篇目。在其后的逐步创作中。狭义的“公案”作品比例占中国古典戏曲、白话小说的四分之一以上。本文管以宋元明时期短篇白说中的公案作品为对象,对其特定的性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达起什么是冤狱问题,较早时期创作的作品和明中叶以后创作的作品,对冤狱的描写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明显的不同在公害作品整体的理解上,表现为对公案作品所进行的深层次的有效的思考。《十五贯戏言成巧捐》(《醒世恒言》卷33)和《恶船家计赚假尸…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至清代,形成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汇合的局面,并且繁荣发展。通过分析文言小说的俗化和白话小说的雅化,浅论清代小说的文白合流。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文学作品的出现和流行,既“是一种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总是以“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水浒》这部反面教材,在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历史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恶劣影响。鲁迅曾经指出:清代公案小说中的侠客,“很象《水浒》中底人物,故其事实虽来自《龙图公案》,而源流则仍出于《水浒》”。鲁迅根据文学创作的继承关系,指出清代公案小说源自《水浒》,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因此,通过分析奴性十足的清代公案小说,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水浒》的反动性和恶劣影响,并进一步揭露《水浒》搞修正主义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9.
李渔和艾衲居士是清代最出色的短篇白话小说作家。《十二楼》及《豆棚闲话》是清代短篇白话小说成就的最高代表。二人类似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特征,使其作品都体现出一种"社会反论";不同的创作目的和创作心态使他们的"反论"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0.
清代教育小说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至清代,教育小说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这与清代社会背景、小说创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前代教育小说写作经验的积累有关。除长篇教育小说《歧路灯》外,清代还产生近一百三十篇短篇教育小说,其中白话小说集中于对家庭教育的反映,并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文言教育小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题材的开拓上。  相似文献   

11.
鬼神崇拜在中国古代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三侠五义》大量描写鬼神崇拜提供了素材和文化支持。根据来源和职能,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的鬼神描写大致可分为天神、人鬼、地祗和灵物崇拜四大类。《三侠五义》所表现的鬼神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鬼神文化的复杂内涵,具有深层的文化意蕴,并非简单的“鬼神果报”所能完全概括。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复生小说重在记录复生的事件,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南北朝时期开始转向宣扬佛教;唐复生小说将宣佛深化到对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的宣扬上,宋代复生小说在内容上基本上沿袭唐代;明清时期,复生小说超越了宣佛的狭隘目的,"复生"转化成为小说叙事的结构。复生小说使古代小说拓展了叙事时空,形成回环式的结构特点,并使小说表现出珍视生命、追求至善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首先,从宋代文言小说作者籍贯与作品数量两方面着手考述,可以归纳出宋代志怪小说的地域分布特征。其次,结合地域文化分析了这一特色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浓郁的巫术鬼神及术数信仰,他们认为无论个体还是时代的盛衰治乱,都被鬼神所决定,都可用术数以预知,故而常常用它们来指导自我人生乃至社会事务,这直接为志怪小说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其次,离不开这些地方的自上而下的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的对志怪小说的喜好和提倡。  相似文献   

14.
《老残游记》是一部具有很大混杂性的小说,既有对晚清时期帝国世态风物的写真,又有自我辩诬泄愤的自传式叙述,还花费许多笔墨表达了对政治时局的关切和评判,而这些都没有统一在小说的叙述中。《老残游记》既有谴责、政治、侦探、公案等晚清通俗小说元素,又有为当时士人群体所喜的抒情元素。《老残游记》混杂性的原因在于作者创作欲求的多样性、读者市场的倾向性和小说体式的实验性。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仿《聊斋》派传奇小说作家在创作动机、鬼神迷信、娱情审美、小说观念等诸方面皆有值得注意的特点。他们因困顿辗转而发愤著述;对鬼神之事大多明确表示出怀疑态度,甚至予以根本否认。他们普遍关注作品的娱乐审美作用,而对小说文体的认识仍显示出体例杂糅现象,只是到后期的王韬,其认识才较为纯粹。  相似文献   

16.
神魔幻象小说是从题材和造象两方面界定的,题材多为神魔鬼怪方外之物,而幻象乃是指其构象的非现实的奇幻性。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明清神魔幻象小说是我国小说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奇幻、荒诞、诡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秘莫测、色彩迷离的奇幻世界,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审美效果,它与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遇合,且培育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神魔幻象批评揭示了神魔幻象小说的审美核心,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17.
综观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皇帝对正义事业的支持是清官与侠士顺利执法、惩奸除恶的政治基础和精神动力。《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杂采民间传说而成,塑造的明辨是非、以民为本的皇帝形象是在宋仁宗、康熙的历史原型上,主要经民间艺人根据受众心理不断虚饰、创造而成。其仁君形象反映出在儒家君道思想影响下民间形成的皇帝观念,寄寓着民间创作群体与接受群体的仁君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