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播客的内涵什么是“播客”?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广播,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文件允许用户订阅并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播客与其他音频内容传送的区别在于其订阅模式,订阅播客节目可以使用相应的播客软件,这种软件可以定期检查并下载新内容,  相似文献   

2.
2004年底至2005年初,“播客”的广播形式开始在美国流行,并且传入中国。有人断言播客将掀起一场新的数字化广播革命,还有人说播客是传统广播的劲敌,也有人认为播客不过是博客的变异。无论什么说法,播客作为一种技术形式和传播新形式,给我国的大众传媒以及媒介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尤其是在广播方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对播客的性质与发展保持清醒的认识,也是相当必要的。播客不可能掀起数字化革命有人说播客是博客在广播界的延伸,就像博客颠覆了被动接受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的确,…  相似文献   

3.
科技进步促进了传统广播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和融合,从传统广播的网上传播,发展到专门的"网络电台",近年又涌现出"播客"和"让用户创造内容"等新样式.在这互动融合中,广播突破了地域性限制和保留性差、选择性差等不足,实现了随时随地点播,突破"播者"与"听者"的界限,实现更为便捷的互动,拓宽了商业经营渠道,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播客"等资源,积极"让用户创造广播内容",积极利用网络优势为传统广播发展服务,利用传统广播品牌和内容优势发展网络广播,使传统广播和网络广播在互动中实现深度融合和提升,从而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广播到"播客"广播--广播传播理念的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新技术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现阶段的广播理论。对于广播而言,目前最受瞩目的新技术当属基于网络的“播客”(Podcasting)技术。它的诞生是广播进化的一个转折点:它继承了传统广播的优势,并且成功弥补了传统广播的天然劣势。“播客”广播具有与传统广播相同的特点:一.传播迅速:二.可移动接收:三、接收设备都具有“便携式”特点。四.它们的用户都将是“动众”,即移动、流动状态下收听的人群。  相似文献   

5.
播客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多媒体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RSS来自动接受的方法。“podcast”作为播客的英文拼写,灵感来自于“broadcasting”和苹果公司的软件“ipodder”,前者是传统广播的行为方式,后者确实充满科技和时尚内涵的载体,两者结合后被许多人称为是“有关声音等多媒体的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6.
栾轶玫     《视听界》2006,(6):90-92
“网络电台”是当下广播发展的一个热点词,它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是传统广播在网络时代的延伸或者说是重生。本文主要从宏观视角关注当下网络电台的生态环境,分析网络电台的三角格局与发展的二元模式,以期对中国网络广播进行静态图式扫描。一、网络电台的三角格局网络电台(或称网络广播)即在网上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业务提供商,向听众提供包括在线收听、下载以及播客上传与RSS聚合等多样服务的一种新型广播形态。它与传统广播的网络版不同,有自己原创的节目及独有的互动方式,RSS及播客技术的应用使得其发展空间空前广大。目前中国国内的…  相似文献   

7.
王锐 《中国广播》2006,(9):71-72
“博客”(blog,网络日志)的概念已经为很多人所熟悉,而“播客”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感到有些陌生。“播客”,英文为 Podcasting,是一种数字化的广播,“播客”使用 RSS 技术,制作者将文件上传至互联网,使用者可以在线收听,也能订阅并下载到音频播放器中收听。因此,“播客”是一种支持个人自由选择的数字广播,人们能够选择收听的内容、收听的时间以及收听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播客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净 《新闻传播》2006,(5):28-29
2005年,广播发烧友有了podcast,于是“有声博客”——“播客”横空出世。2006年,播客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使它成为了中国传媒业和网络营销业的新热点。对于博客、传统广播的生存和发展而言,播客也是一个必须要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播客”的出现,带来了网络媒体的又一场革命。“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允许用户订阅并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播送制作音频节目,本文所论述的“播客“,主要是指后一种。据“中国播客网”的相关信息报道,目前国内已拥有总共900多节目数的中文“播客”,涉及70多家频道,国内民间网络电台有500多家。下面从三个方面对“播客”这个引领“新一代广播”的媒介先锋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刘茂菊 《河北广播》2006,(C00):79-79
当播客在网络上窜红的时候,作为传统广播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去认识播客,认为播客对传统广播不会有什么影响的漠不关心态度和担心播客会替代传统广播的惊慌失措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播客的产生对传统广播肯定会有影响,但是只要运用的好,那么这种影响就会是正面的。  相似文献   

11.
一、国内播客网站的发展现状 播客,Podcast的英文译名,Podcast是由美国苹果公司2004年底生产的iPod和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它指的是一种向互联网发布音频、视频等媒体文件的方法,用户通过订阅RSS自动接收文件,并将媒体文件转到便携终端如iPod、手机等媒体播放器上收听、收看.我们说的"播客",指的就是制作、发布Podcast的人,英文是Podcaster.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和mp3播放器的普及,播客日渐成为全球最具人气的新媒体之一。在播客兴起之后,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摆在人们面前:面对播客这种新兴的传播形态,传统的广播是否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广播应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18):67-72
播客作为最具广播特色的新媒体产品,已经有10余年的发展历史。从2014年至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美国广播业生产了一批收听和经营俱佳的播客,凭借独特的音频故事讲述方式、按需收听的产品特点,特别是高忠诚度的用户,受到听众和广告主的追捧,推动播客重新崛起,成为美国广播行业极具潜力的业务领域,广播和营销领域对于播客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本文在梳理播客的发展历程、分析播客复兴原因的基础上,对美国广播行业的播客业务发展现状、播客平台与内容的开发模式、播客的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供正在探索媒介融合与数字化转型的我国广播行业借鉴。  相似文献   

14.
播客来袭     
李强 《视听界》2012,(3):127-127
我是个对新技术一向后知后觉的文科男,当年学打字都学得艰涩困厄。可是,2012年,连我这么一个技术盲都意识到了播客的来势汹汹。它的崛起,将对传统广播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汪楠 《视听》2016,(11):27-28
面对互联网的强势挑战,相较于报纸的衰落、电视的挣扎,广播凭借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忠实的听众群体坚守着固有的市场份额。互联网的兴起是一次宝贵的契机,除了广播电台,各类音频网站、播客网站早已占据互联网音频传播的一席之地,传统广播的变革迫在眉睫。互联网在为传统广播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改变和重塑了广播。  相似文献   

16.
一、播客发展的现状 播客,英文名称为Podcast,中文译名尚未统一,但最多的是将其翻译为播客。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初期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电脑前,  相似文献   

17.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给广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空前的发展机遇。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对现有广播的挑战和希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网络电台的出现和数量的急速发展;手机广播开播和其技术层面的即将完善以及数字音频广播的逐步推广。作为传统广播媒体必须有前瞻思维,认真分析研究发展的方略,及早谋划,顺势而为,使广播事业在新一轮变革大潮中成为强势媒体。广播媒体今后的变革和发展任务是多方面的,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面对科技进步,其播报方式应积极变革,节目设置要革故鼎新。1、试办网络广播,实现部分广播节目上网播出。由于播客准入…  相似文献   

18.
谢小平  方锐  汤戎 《视听界》2012,(6):69-70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广播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几年中国广播市场将会出现几大发展趋势:网络广播、数字广播、3G广播、广播播客。广播人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应对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李慧 《中国广播》2006,(3):42-44
播客(podcast),在2005年底经新版牛津美国词典编委的筛选,被列为年度词汇,并将播客解释为:“可供人们从网上下载至个人数字音频播放器的、数字技术录制的广播或类似的节目。”播客一词的入选,反映了播客,这一通过互联网传播声讯节目的方式在2005年产生的影响。那么,这一被称为传统广播  相似文献   

20.
一、播客发展的现状播客,英文名称为Podcast,中文译名尚未统一,但最多的是将其翻译为播客。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初期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网友可将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