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舍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传统女性意识比同期的现代作家们要厚重得多。老舍笔下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女性形象,其审美范式与其女性形象构成一种特殊的因果关系。对老舍小说中女性观的探讨对解读老舍这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作品集中地描写了市场生活,成功地塑造了市场形象,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再现了市民的性格特征,表现了老舍先生对市民刻画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满族作家,老舍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旗人形象。这些旗人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吃着“铁杆庄稼”、讲究规矩礼节和吃喝玩乐的老派旗人;失去了旗人的体面和尊严、借着洋人的势力满足其贪欲的新派旗人;既吸取了满族文化优长,又扬弃了其消极面的正派旗人。通过这些旗人形象的塑造,老舍艺术地再现了清王朝“残灯末庙”时节作为王朝统治基础的八旗制度的衰朽和旗人社会的分化,由此揭示了清王朝走向崩溃的历史必然性。透过这些旗人形象,我们可以发现老舍对本民族文化既批判又眷恋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4.
老舍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以描写普通市民生活见长,而最能体现其悲悯情怀和人道精神的是其作品中的车夫、巡警、艺人、妓女等弱势群体形象,他们一个个鲜活生动,带给我们的震撼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叙事作品创作中的中心课题。优秀叙事文学作品中成功的典型形象,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鲁迅创造的阿Q,巴金笔下的觉新,老舍勾勒的祥子,这样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使我们痛并思索着。因此,塑造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的母亲》是老舍先生在得到母亲去世一年的消息后,饱含血泪, 详尽地回忆母亲的身世而创作的文章。全文语言质朴,情感浓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爱子无痕的母亲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怀念,是老舍先生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7.
老舍后期文学创作主要以贫民生活为视角,聚焦社会问题,关注底层生活,塑造了一批"新中国儿女"形象.作品不论在其内容取材 、 创作主题 、 描写对象,乃至艺术手法,都体现出"为民写作,为民创作"的宗旨和特征.鉴于此,文章结合老舍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以人民性为核心内容,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全面 、 客观地对其后期文学创作思想进行探索并填补老舍后期创作研究中的空白,以期对当下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鼓书艺人》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除了未完成的《正红旗下》之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本书在老舍创作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张芳 《语文知识》2007,(2):87-89
老舍以其对英国文化的熟稔和英国生活的真切体验,在最早有关北京庶民的小说《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中,把英国文化作为他者来观照记忆中的北京市民。并且,在《二马》中又把中国人放置西方的背景中,从他者形象的对照中来进一步映现出自身形象。本文分析了这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指出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明中的糟粕的双重批判指向以及对中国新人形象的理想性塑造。  相似文献   

10.
老舍作为市井生活的亲历者和洞察者,他的作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井人物,对于父子形象的刻画颇见功力.老舍的独到之处在于对父子关系的描写细腻而又微妙,摆脱了单纯的二元对立模式.以老舍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描写作为切入点,一方面试图揭示冲突背后父子双方对于传统伦理观念的认同,这种认同与血缘联系一起维护着亲情以及传统家庭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试图借此揣摩老舍对于传统家庭文化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在描绘其眼中市民世界的同时,融入了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使其国民性批判思想表现出不同的内涵,本文主要从老舍小说中塑造的三类市民形象出发,展示老舍先生在揭露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同时试图塑造现代市民的探索,并进一步分析老舍国民性批判思想的社会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小说题材广泛,塑造了众多的市民形象,其中底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源于特殊的底层出身和底层生活经历,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小说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形成了独特的底层叙事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3.
老舍与张天翼同以塑造市民形象而誉满文坛,被称为“双璧”。本文简要分析了老舍与张天翼笔下人物的不同点。老舍侧重于北方市民灵魂中的“柔弱”,而张天翼则侧重于南方市民的“愚腐”;老舍着意讽刺人物灵魂中的“苟且”,而张天翼重于人物“委琐”的特质;对洋化市民形象的讽刺,老舍批判了他们的“懦弱”,而张天翼则揭示了他们的“虚荣”。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田汉的《名优之死》,以清末名伶刘鸿升为原型,讲述了京剧老生刘振声的生命悲剧、艺术悲剧和青衣刘凤仙等优伶艺人的人生悲剧,塑造了刘振声德艺双馨的艺人形象以及萧郁兰和左宝奎等进取、正直的艺人形象,演绎出在梨园优伶的职业桎梏、女性艺人的生存困境、封建社会的层层枷锁下,旧时代梨园艺人悲惨命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相似文献   

15.
从《二马》看老舍的中西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马》是老舍先生早期创作的一部作品,描写了二马父子在英国的生活经历。这部作品不是简单的华人域外生活小说,而是一部将华人域外生活描写与对国民性的思考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之中,探索重建民族文化的作品。在《二马》的人物塑造中探寻老舍先生的对比意图,可以得知老舍先生的中西文化观。  相似文献   

16.
老舍是中国现代学史上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众多作品,作品内容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尤以贫民生活为主要写作内容。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塑造祥子这一悲剧人物,尖锐地提出了城市贫民摆脱悲剧命运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老舍留下了许多的优秀作品,而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这是我们了解老舍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断魂枪>是老舍短篇小说中艺术成就较为突出的一篇,小说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作者大胆的剪裁,老舍善于把个人命运的小故事和时代变迁的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里营造出了大格局;其次,对沙子龙这个主要人物,小说很少从正面落笔,而大量采用了旁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进行塑造;再次塑造这三个人物,老舍是带有自己感情色彩的,比之王三胜、孙老者,作者的至爱在沙子龙,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老舍于1922年接受洗礼成为基督徒,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在小说创作中,他描写了诸多基督徒的生活,刻画了形形色色基督徒的形象。还塑造了一些具有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他们不是基督徒,但从其身上可感到浓郁的基督教意味。此外,从作品构思、典故运用方面亦可见老舍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的印痕  相似文献   

20.
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成功塑造了虎妞和祥子两个人物,给读者留下了鲜活的印象。尤其是虎妞被老舍先生刻画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她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既没有娇美的容貌,也没有女性的温柔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