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有些基层通讯员,认为那些发生在社会上的“大新闻”是报社记者采写的,即就是自己写了,报社也不会发表,因而不愿意采写这类新闻,眼睁睁地看着让別人抢去。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基层通讯员也要敢于抢“大新闻”。例如,在今年7月底,我的一位朋友来聊天,言谈中得知他所在的工厂要主办全国部分拳击队拳击邀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听一位基层通讯员讲,他平时采写的新闻稿件,都是寄给某报的一位记者。这位记者见到稿件后稍加修改或索性原封不动,便共同署名发表。更有甚者,有几次他的稿件发表时,署名的记者他并不认识。他对笔者说,这是一些新闻记者为完成新闻采访和发稿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偷懒办法。据了解,这种“挂名”发稿的现象,在其它一些新闻单位也有不少。记者与通讯员合作写稿本是正常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了解基层的详细情况,提高采写质量,又能加强和密切记者与通讯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联系。但上述那种变味的“合作”和无端的“挂名”,弊病很多:一是容易在…  相似文献   

3.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存在着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这就是记者与通讯员稿件的不一视同仁。若将其戏称为不平等的“条约”,我觉得并不为过。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先做通讯员,后当记者,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1982年,笔者在鲁中某县做基层通讯员,闻知一公社试行土地转让承包制,这在当时可是“重磅新闻”,可笔者将精心采写的消息寄往数家新闻单位,竟杳无音讯。不久,某省报刊登了这一“重磅新闻”,虽然  相似文献   

5.
各级新闻学会或新闻单位设立的新闻奖 ,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新闻学术水平 ,获奖者既有资深的专业新闻工作者 ,也有爱好新闻采写的业余通讯员。有相当部分通讯员认为自己“居然”有作品评上新闻奖 ,全是运气好。显然 ,很有必要端正我们的新闻“质量”观。可以说 ,新闻稿件发表或播出后的影响力大小 ,是和作者、编辑对稿件的处理技艺高低有很大关系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讯员把多出新闻精品作为追求目标 ,贯穿到平常的学习与采写实践的全过程。作为党报党刊的通讯员 ,之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稿件的被采用 ,还在于一篇好稿代表着咱们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6.
剽窃他人的文字,古今中外一向被视为禁例。近来发现有的报纸记者、编辑,对通讯员的稿件,实行“拿来主义”,经过一番改头换面,据为己作;有的照直抄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本报记者专讯”发表。这算什么? 眼下就有这样一件事情:有家报纸发表了一篇署名本报记者某人的新闻,报道的是一个先进典型。新闻中主人公所在地的通讯员看后不禁惊呆了:这不是我们供给这位记者、他又  相似文献   

7.
有些通讯员时常感叹一些好的素材被记者捞走了,自己得到的是“鸡肋”新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不然,有一位通讯员和一记者往来较多,在一次闲聊中,他在记者的启示下得到一条颇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顺藤摸瓜,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较有分量的通讯,发在一家大报上。他抓新闻的“快”与“准”,使这位记者也大吃一惊。自叹这一有价值的新闻,竟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这位通讯员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比別人多了一个心眼。法能想到,到手的素材是否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并能发现被忽视了的“空隙”。他认为,  相似文献   

8.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9.
冯定华同志在今年第一期《新闻业务》“通讯员之声”专栏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一些报纸编辑,对农村通讯员另眼相看,总是盯着大机关单位的通讯员;用稿凭关系,凭熟人。”对此我想谈点管见。我也是一位在农村工作的业余通讯员,从八三年开始从事通讯报道工作。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内部刊物《湖北农村金融研究》上发表的。说起这篇文章,我至今还感到对不起该刊编辑。因为稿件是  相似文献   

10.
上期《新疆新闻界》发表了我写的《一稿多投是对报道对象负责》的文章,现在想再以编者的身分谈谈对“一稿多投”现象应持的态度。毋庸置疑,没有哪个新闻单位的编辑不希望收到的每篇新闻稿都是“独家新闻”。但我想,这不太实际。因为从通讯员来讲,总希望自己采写的新闻被较多的新闻单位采用,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更何况,一个通讯员常常有好几个“婆家”,哪一家也怠  相似文献   

11.
同样置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面对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有些通讯员能从中发现闪光的新事物或新问题;而有些通讯员却什么也抓不住,这主要是有些同志被自己习惯形成的思维定式“框”得太死,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常常熟视无睹的原因.笔者认识的一位通讯员,却常有“发现”新闻的能力.比如,对向灾区、向有困难者捐款这类经常发生的事情,许多  相似文献   

12.
新闻地方保护主义是指个别地方为维护本地区的所谓声誉,采取种种方式,限制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活动、报道范围,以保护阴暗面的行为。1993年某县某乡镇通讯员因报道了一起违法收购生猪案,受到了有关领导的严厉批评。一位副县长甚至在通讯员大会上说:“你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正面宣传来提高我们县的知名度,却偏偏选中  相似文献   

13.
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就是他们的耳目和触角,每天通讯员都会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新闻线索、一部分新闻稿件,帮助他们成就新闻事业。因此,通讯员队伍是群众办新闻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闻单位应发扬“为群众办新闻”和“靠群众办新闻”的优良传统,把扶持通讯员队伍当作新闻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期盼更多的“通讯员之友”据去年7月8日工人日报报道,该报在表彰优秀特约通讯员时,有12位编辑被推选为“通讯员之友”。很好!“通讯员之友”。笔者期盼,有更多新闻单位像工人日报社那样鼓励新闻工作者当“通讯员之友”,有更多新闻工作者自觉去当“通讯员之友”。...  相似文献   

15.
《新闻知识》编辑部: 贵刊今年第八期“通讯员经验谈”专栏里的《博观约取抓其特点》一文已在今年第五期《新闻与成才》杂志上发表过。我们觉得作为一个带有“新”字刊物的贵刊,应尽量避免刊用已在其它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作为读者,总希望自己喜爱的刊物多登一  相似文献   

16.
发现新闻取决于通讯员对新闻的敏感度。新闻敏感度是通讯员政治水平、生活阅历、业务能力的集中、综合表现。斯大林在《论工人通讯员》一文中指出:“通讯员在自己的工作进程中学习,并锻炼出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的敏感,没有这种敏感,通讯员就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锻炼出较高的新闻敏感度呢?  相似文献   

17.
最近结识一位通讯员朋友,谈起新闻真实性的问题时,他说:“经常写稿,主要事实真实,细节有点失误,在所难免,”言外之意,新闻细节失实,情有可原.这种认识,恐怕在不少通讯员中存在。去年三月二十五日河南日报一版,发表了《孺子情深》一文,内容说的是陵县一个农村小学三年级三好学生许小宁,把自己课余时间养羊收入的一百多元钱购买了国库券。稿件见报后,引起了当地读者的不满.一些知识青年写信质问:“许小宁是一年级,怎么成了三年级学生了?这完全是编造!”许小宁的老师也  相似文献   

18.
基层通讯员由于受工作环境、性质等条件的限制,活动范围窄、信息来源有限,若不时时绷紧大脑中的“新闻弦”,不善于利用难得的新闻素材,就很难在宣传报道工作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近几年,我每年都有近百篇稿件发表,我的体会是:“挖、抓、筹、碰”并举,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总结之中“挖”新闻。每个企业或单位,每年都有各种类型的工作总结,如年终总结、活动总结、阶段性的工作小结等,通讯员在拥有并阅读总结的过程中,要特别留心其中哪些东西有新闻价值,再经过深入采访精心加工,就可提炼出一篇或几篇新闻稿件来。近几来,金刚煤矿扶贫…  相似文献   

19.
我很爱读新闻方面的报刊,尤爱读诸如“通讯员园地”之类的栏目。每当我读了那些耕耘者的写作心得时,我都有所感悟。然而,有时读了一些通讯员的“现身说法”,又陷入了一种困惑。比如一位通讯员说他10年间发表2200篇(条)稿件。看了这些辉煌的天文数字着实让人犯晕。我不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位刚从通讯员走到记者行业的新闻工作者。起初写新闻时,总写不好。经过几年学习和摸索,自己最大的体会是新闻写作切忌“三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