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照是刘宋时期的杰出诗人,其山水之作多有可观之处.由于深受当时以玄思关照的山水审美风气的影响,"以玄对山水"成为其山水诗背后的灵魂.具体表现在其山水诗的意境充满了栖遁之情,其山水诗的风格流溢着遨游无限的俊逸之气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其山水诗中蕴含着大量自然美因素。文章将从山水之色、山水之声、山水之形三个方面对其山水诗的自然生态景观进行探索研究,并力图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3.
李白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他一生诗思敏锐,创作繁富,巨制名篇,传播中外,震动古今。自然山水陶冶了李白的情愫,李白也赋予自然山水以性格和力量,他虽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其山水诗中不乏豪迈、大气、雄奇、苍凉之作,堪与历代山水名家媲美。本文以李白山水诗篇为例,浅析其山水诗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山水诗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典型代表。山水意识是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通过观照山水以获取美感的心理活动,山水诗是山水意识的产物,中国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自然景物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作品。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唐代以后,都有特殊的内涵和魅力,而其山水诗更是古今历来山水诗中的奇葩。李白写山水诗并不单纯写山水,他的山水诗豪放浪漫,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他的山水诗景含情、诗言志。其中诗言志部分又从壮情怀天下,柔意儿女长,总析李白佳作;入无清明无以施志,寄情山水凭吊伤情,展李白治国之志;出则堪忧意欲济国,虚实相生山水田园,现李白忧国之思三个方面体现了其思想经历和心路历程,表现了这位壮游的谪仙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6.
王维的山水诗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以禅宗的艺术关照,为开启山水诗的钥匙;以泼墨山水画自由挥洒的意象和音乐声律的韵味,创造出根于自然山水又高于自然山水的似真非真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与谢氏家族风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氏家族深为社会的旷达、清谈之风熏染而好自然,诗涉玄理且描摹山水。谢灵运的名士风流是他家族风习的沿袭,其山水诗的声誉为谢氏诗人之冠,在当时诗坛上的成就并不等同于山水诗的开创者;他在山水诗创作中的性之所适与思之所适的结合,导致人们对他状山水有佳句而无佳篇的批评,但这正是他山水诗的特征及其未能拓展纯净山水诗境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山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题材,以山水名胜为观照对象的山水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的一个诗歌流派。综观六朝经典山水诗作,总结出其时山水诗具有游览性、审美性、体物性、新变性四大特征,而与之对应,六朝山水诗亦体现出动态美、境界美、物色美、形式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近代诗人易顺鼎的山水诗创作成绩斐然,称盛当时。其山水诗内容丰富,既多方面展示自然山水的客观之美,又寄寓诗人的主观情志;风格、体制、语言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易顺鼎山水诗表现内容之丰富,艺术手法之多样化,为他人所罕见,易氏实为山水诗大家。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乃是以平实而清新的用词,流畅的叙述文句,依照逐渐形成中的唐诗新格式,来描写他所目见、耳闻的山水景物。如此的过程与结果,所造成的当然是蕴含了他个人的经验和感受而成的孟浩然式的"山水诗"。孟浩然创作"山水诗"时,不但不可能做到把他个人的"知性"和"情绪"与"山水"完全隔离,而且也未曾以"使山水保持其原来面目"为创作"山水诗"的目标。相反的,他创作"山水诗"的基础是心中的"情意"与外在的"山水"已混同为一的心灵状态。正因为如此之故,他反而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和激赏的"山水诗"。孟浩然的"山水诗"便大都是诗人借助诗中的"山水"来婉转表达心中"情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黄仲则是清代毗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一生游历颇广,与山水结缘,纪游山水诗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黄仲则游历及描摹的对象来看,主要有江浙山水、荆湘山水、安徽山水及北国山水。在江浙山水中,仲则对杭州西湖情有独钟。荆湘纪游山水诗是仲则湖南之行沿途所作诗歌,主要包括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皖游山水诗中,主要由太白遗迹组诗、名山组诗以及记录诗人游历所及的皖地各处风光的诗篇组成。北国山水诗则围绕着齐鲁、京师、晋陕山水风物展开。黄仲则纪游山水诗风格多样,早年山水诗奔放恣肆,才气横溢,诗风近李白;北国山水诗慷慨苍凉,有幽燕气;其最大特点是重情,主观感情色彩较重;但其中也不乏纯粹的审美之作。  相似文献   

12.
江南自然地理环境、山水审美意识的崛起、山水旅游的勃兴是晋宋山水诗兴起的主要原因。晋宋之际山水旅游审美特质表现为开拓性和探索性,并以此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基础;山水旅游是生命情怀全身心地投入,于是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获得了灵卷飞动之性,兴会标举之妙,气韵生成,机趣盎然,标志着晋宋山水诗正式步入艺术殿堂,奠定了后代山水诗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从历时性的视角观察,古代山水诗的演进呈现出逐渐提升的三种层面,一是山水起兴层,二是巧言切状层,三是无我之境层。山水起兴层形成于先秦时代,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巧言切状层产生于魏晋南朝时期,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代表;无我之境层诞生于盛唐时代,以王维的山水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以清新秀丽的笔调描绘山水,其山水诗在文学史上可谓成就不凡;杜甫虽不以山水诗闻名,但其山水诗亦成就斐然。就山水诗而言,杜甫对谢灵运有继承又有发展,两人均重视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杜甫更是将写实手法推向高峰。除此之外,杜甫笔下的山水诗更注重情景关系,达到了浑融的艺术境界,此乃对谢灵运山水诗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盛唐漫游之风是盛唐山水诗产生的土壤,盛唐山水诗多是诗人在漫游中抒写的,漫游推动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漫游伴其一生,并对其进取求仕、仕隐矛盾、释老隐逸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孟浩然山水诗歌中的意象塑造、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也是在漫游过程中形成并逐渐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范式的。  相似文献   

16.
赵孟頫对元诗有开创诗风之功,其山水诗步追陶谢,兼学唐诗,形成独特的风格。以亡国之孙的身份出仕元朝,使诗人面对青山秀水自然而然地触发亡国之思、身世之感,从而将山水与抒怀融为一体。同时,作为一名画家诗人,赵孟頫以绘画的视角、技法入诗,使其山水诗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7.
山水诗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诗的概念,可分广狭二义。狭义的山水诗,乃诗人在描写山水景物中,集中体现其对山水自然景物之美的赞叹欣赏情感的诗,这类诗作甚少。大量的山水诗属广义的山水诗,即诗人在新临山水的过程中,将自然山水景物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体现诗人思想情感且山水景物描写应占诗的篇幅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8.
陈三立山水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三立的山水诗可以分成山水游历诗、西山扫墓诗两大类。经历戊戌政变之后,陈三立寄情山水,诗中有强烈的生命寄托。他山水诗中荒寒孤峭之境、雄奇苍坚之境、深微超逸之境等多元诗境交相辉映,意境深厚而富有变化,在其精深广博的诗歌创作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王维的山水诗以其清新隽永,富于韵味,历来被尊为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代表。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五言诗体为其大宗,其他七言、杂言诗歌也有一定数量。对其为数较少的七言山水诗从诗体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王维对传统山水诗有开拓之功,对后世的山水诗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王昌凤 《天中学刊》2013,28(2):76-78
山水诗的物质性特征主要是指以客观对象山水的物质属性为依据进行写作,起于山水又终于山水的写作特点。白渔山水诗的物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山水之形写山水之心、从"以我观物"到"以物观我"、从经验性认同到知识性认同和从追求善美到追求真美四个方面。正是这种物质性描写使白渔的诗歌表现出浓郁的科学意识,而这种科学意识提升了读者对山水和人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