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本容易读的书,是一本可以从头至尾一气读完又不令人疲倦的书,因为它出自一个十二岁孩子单纯而稚嫩的笔触。她以一种近乎日记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她在美国密执根州一所中学七年级的学习生活。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借着一个孩子的视角,了解美国中学的教育方式以及学生的生活状态。无论你是一名教师、一名家长,还是一名中学生,你都能从各自的角度,对美国的中学教育乃至美国文化获得一些了解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不少人对美国著名的大学如数家珍,以为自己的孩子在美国读高中升大学是一条捷径。其实,这是一些过分夸大美国教育优点的宣传造成的误导。中国孩子如果决定到美国读中学,以下情况应该了然于胸。  相似文献   

3.
信息社会给中学教育带来诸多挑战。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孩子的家庭都能给孩子购买电脑让孩子上网,在因特网上几乎可以查到所有想要的知识或者信息。因此,当代社会的孩子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在信息量上也往往比我们中学教师不会少。必须承认,在某些知识或者是信息储备上,我们现在的教师跟学生相比是比较欠缺的。这样,我们必须利用寒暑假或者其他时间加强学习,以适应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上中学了!     
似乎不久前还在牙牙学语的儿子,转眼就上中学了! 前期准备在美国,除非上私立学校或是在家教育(还有少数其他特殊安排),绝多数孩子上学都是就近入学。也就是说,只要住的地方确定,孩子上的小学、中学或高中就都定下来了。  相似文献   

5.
曾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而当课堂改革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浪潮时,作为一名小学语教师,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呢?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相似文献   

6.
对孩子进行什么样的素质教育,如何教育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不仅是学校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也是家长们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外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有效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活,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以及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同志在讨论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座谈会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教授对他说:“你们所说的好孩子在我们美国是很笨的孩子,你们孩子的爸爸妈妈会问你们考得如何;而美国的爸爸妈妈问孩子时总是说:你在班里最近有没有提出什么冒尖的问题,也就是鼓励创造性思维。”钱学森讲:“不要搞成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年轻人要培荠他们的创新精  相似文献   

8.
《教育》2008,(4)
笔者的美国朋友Randy有5个儿子,小的12岁,大的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这5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12年级,全都在自己家里上学,妈妈当老师。在美国,学龄孩子不上学是违法的。但是,孩子和家长对教育的形式有  相似文献   

9.
邓睿 《上海教育》2012,(6):52-53
与国人常识迥异的"美国教育"最初决定读这本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是被封面上的一句话"从放牛班的孩子到顶尖学府的精英,看中国式教育在美国的奇迹"所吸引的,尽管心中明白封面上的话语多少有博取眼球的嫌疑。中国式教育是怎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美国教育专家迪斯在他的人生记录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你是不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那么,就从一只橘子开始,当你给孩子橘子时,记住,千万不要剥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迪斯原本是一家中学的教师,离开学校后开始致力于家庭教育,并帮助儿子普林教育他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在澳大利亚宗教和学校声望是吸引家长为孩子选择私立学校的两个重要原因。家长为孩子选择公立学校的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而对其教育质量不太关注。在一项对全国范围内1,500人的调查表明,主要根据教育质量为孩子选择公立小学的人只占3%,选择公立中学的人占9%。在选择政府以外机构兴办的学校时,17%的家长根据教育质量选择该类小学,12%的家长根据教育质量选择此类中学。  相似文献   

12.
恬然 《家庭教育》2011,(12):43-43
只有情趣盎然的东西,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寓教于乐,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孩子才能在音乐中学到有意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中美教育比较:理念带来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辈子教中学,一直认为中国的中学教育是全世界最好的基础教育。中学教师工作辛苦.中国学生学习勤奋,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自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加上美国的高等教育,可以构成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组合,可以培养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美国道尔顿中学被称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兴趣中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能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追求不已。系统论也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参加世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教育管理人员培训期间,我先后考察了美国的2所小学、4所中学、2所社区学院和7所大学,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学习美国教育有关课程、阅读美国教育书籍和资料、接触美国家庭,使我对美国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既看到了它先进、发达的一面,也看到了它不足、落后的一面。美国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很有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一,鼓励批判思维,注重能力培养。美国很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并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广泛采用小班(20人左右)上课形式和启发式、讨论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需要惩戒这是不争的事实。放眼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他们的教育惩戒是有板有眼、上纲上线的。大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合法的惩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惩罚带来的警戒作用才是惩罚教育的真正目的。留美博士黄全愈在《家庭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惩罚的原则时说,“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而是为教育孩子而惩罚孩子。换一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这又让我想起新加坡一位原中学…  相似文献   

17.
陈强 《教育》2008,(2):63-63
笔者的美国朋友Randy有5个儿子,小的12岁,大的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这5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12年级,全都在自己家里上学,妈妈当老师。 在美国,学龄孩子不上学是违法的。但是,孩子和家长对教育的形式有选择权。他们既可以上免费的公立学校,也可以上付费的私立学校,还可以上“Homeschool”(家庭学校)。这种由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学习的教育方式兴起于20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宗教家庭。  相似文献   

18.
次序问题     
吴也到美国考察教育,回来后就跟王五说:“我看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次序不同:美国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整天玩,不怎么学习文化知识,中学的数理化课程也比中国简单许多。可是到了大学,到了读研究生的时候,人家就特别较真,你的成绩和论文通不过。就别想毕业拿学位;而中国的情况恰好相反,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的功课都特别紧张,可一到上大学,反而轻松了。所以,总体而言。中国的教育是前紧后松,人家美国的教育是前松后紧。”  相似文献   

19.
刘弘白,美国林肯大学教育博士,台湾刘氏儿童发展中心主任。中华学习障碍协会发起人与首任会长,中华学习障碍协会理事长,美国俄顿失读症协会会员,北京孤独症协会特邀顾问。视听动学习能力理论提出者。孩子在小学阶段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学习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孩子在学习时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孩子是用听来学  相似文献   

20.
严要求才能出人才──“管得严”校长访谈录江山1995年10月26日《参考消息》载,世界著名教育研究机构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报告说,美国半数孩子处于青春危险期,从而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学校放纵有碍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无独有偶,在中国石家在的一所中学里,正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