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日益加深及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主要有中国译者和外国译者。这两者之间各有长处,但从根本上说,中国译者是中国文化外译的主体。和外国译者相比,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信程度更深,而且中国译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也是他们进行翻译工作的强大驱动力。因此,中国译者要提高翻译能力,争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致力于中国文化翻译事业。  相似文献   

2.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要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扩大文化走出去的空间范围.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要做到中国文化走出去,区域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南京区域文化走出去既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南京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南京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南京形象和南京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本项目旨在了解南京市中学生跨文化口语能力现状以及其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让中学生敢于介绍自己的区域文化,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助力区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确立是在经济“走出去”之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经过了两个阶段:从最初的侧重宏观构建“走出去”的开放格局和实施文化“走出去”的重大工程项目,到后来的“加快推动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扶持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的中观和微观并重战略,折射出国家高层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逻辑变化轨迹,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文化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载和高度升华。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以文化元素为载体,将中国推向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接受"程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走出去"与"送出去"混为一谈;外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傲慢与偏见"仍然存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现状,与各方渠道不对称、文化差异、译者自身能力等原因相关。因此,要对译介进行重新定位,如找准突破口、译者自身业务素养提升、广泛开展对外汉语传播等。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分析众包翻译及其特点,提出可以利用众包翻译模式的优势推进我国文化"走出去",并且分析了众包翻译模式在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中的积极作用,如弥补我国翻译人才不足、有利于向海外传播我国文化、有助于海外读者接受我国文化等等。旨在为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是一项大战略,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先进理念为引领。目前,"三单"(单主体、单向度、单声道)式的,"以我为主"的,强势宣传、传播等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已不合时宜,亦不被当前国际传播潮流和文化交流规则所接受。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理念上,要实现"单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变;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话语上,实现由"硬传播"到"软交流"的转变;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取向上,实现由语言"搅拌机"至文化、情感"搅拌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企业自身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但"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不仅会遇到贸易壁垒、劳动力成本、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差异等问题,而且要承受由各国法律制度的差异造成的法制环境方面高低不同的风险成本。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重视对东道国法制环境的研究与咨询,尽量少走弯路,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所期待的投资利益。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二、基本规范(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  相似文献   

10.
张翼 《考试周刊》2014,(61):21-22
文化翻译是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翻译工作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本文从翻译的角度探索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可行性,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西方交流越来越密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通过从饮文化与食文化两大角度,对比中西饮食文化中的热饮与冷饮文化、酒桌与酒吧文化、茶文化与下午茶文化、夜市小吃与节庆集市小吃、混沌文化与有序文化影响下中外用餐、选材、厨具选用等诸多的异同点,得出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要靠容纳并包、积极推广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高靓 《神州学人》2012,(11):3-5
10年来,中国同世界联系更紧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提升。"走出去"战略,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从企业"走出去"发展外向型经济,到文化"走出去"提升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思考自身,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新空间。中国教育"走出去",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高瞻远瞩、着眼全局作出的判断。当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货物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当我们迎来八方宾朋  相似文献   

13.
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为外语类高校提供了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外语类高校要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必须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造就高端翻译人才、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国际化的创新突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基于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挑战,继经济走出去战略后不久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决定着其战略实施需要一批新型的跨学科、国际化的外语人才。高校本科外语学科有必要认真研究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条件,通过拓展专业外延、改革课程体系和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年。理论创新硕果累累,学术研究新论迭出。记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轨迹,切实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光明日报》理论部与《学术月刊》合作,以“社会关心学术,学术走向社会,推动学术创新”为宗旨,经过读者调查、学者推荐、专家评议等几上几下的评选过程,最终评出2006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具体如下:热点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世界研究交汇互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品格具有传承性与中和性。“传承性”是指中国文化从发端到现在是一个中间没有断裂的“文化连续体”。“中和性”是以“执两用中”、“中和”、“中庸”为理论基石,取调和折中之路并兼容外来文化。这种品格对当代楚辞研究及未来学术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即既运用传统学术方法进行研究,也采用西方学术方法进行研究。中外交流、中西合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宗教"走出去"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新课题。就文化战略而言,中国宗教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锋;就对外战略而言,中国宗教作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影响因素,应该从国家对外战略的高度成为中国外交的软实力和正能量;就宗教实践而言,中国宗教资源丰富、和谐共生,应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深度挖掘"走出去"的资源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现代学术品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深入研究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学术品格形成的中外学术渊源,探讨了闻一多学术品格的现代性问题。闻一多把现代思维方式、现代学术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相融合,形成了将东方和西方、科学性和诗性、传统学问和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完善结合的学术思想。在具体研究中,闻一多注重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微观的严谨与宏观的开阔,讲求研究的时代性与人民性,获得了鲜明的现代学术品格,他在我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历  相似文献   

19.
着重论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视野下的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应对策略,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当代大学生应承担起传承和拓展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为了应对与此相矛盾的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现象,提出以下建议: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再阅读,挑选适合的中国文化内容和相关权威英文资料进行学习,并且鼓励大学生多渠道交流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既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需求,也是扩大中国影响力的外在需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然而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目前面临“文化霸权”“缺乏文化自信”和“创新难”等问题。应当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文化自信,创新文化产业模式,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