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感兴,又称审美感兴。它以创作主客体相遇瞬间达到和谐交融、物我同一,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形成文学意境为特征,区别于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再现论”或“摹仿说”。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发生模式。与此相应,形成了中国古代感兴论美学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审美感兴和审美感兴能力的基本含义,文章认为"审美感兴"在描述审美心理时更加准确全面,能深化我们对美育的理解.文章进一步认为,审美感兴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中心和关键,在实现个体人格的完美与创造潜能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培养审美感兴能力的途径也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培养审美感兴能力审美感兴,按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解释》,它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感受,而是“一种感性的直接性,是人的精神在总体上所引起的一种感发,兴发,是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升腾洋溢,是人感性的充实和完满,是人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培养学生审美感兴能力,就是要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新鲜体验,消除那种机械、刻板、麻木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以美学史家的眼光审视孟子学说,可以将其视为美学学说。孟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人格自由论,而其人格自由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和"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是中华民族审美创造与欣赏的重要原则和追求境界,蕴含在中国古代所有艺术领域之中。在《晏子春秋》中,"和"作为核心的审美范畴,展现出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与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王建疆《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一书,从探索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入手,详细论述了两种境界相互转换的原因、机制和过程,揭示出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人生境界美学理论,为人生境界的理论探索,尤其是为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7.
"内审美"术语的首创,即从一般的审美现象中抽离出与日常生活普遍的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内审美",为探讨中国传统的境界、意境等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维度,无疑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尝试。本文拟引入一个新的视角——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美学,进一步探讨内审美对于感官型审美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圆善”在牟宗三哲学及美学思想中,既是一种美善合一的理想境界,又是赋美以道德精神、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几个概念的分析,确定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前提条件;情感的主动介入,理想的确定实现和体验的直接进行,是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主观条件;而道德天理的三个层面,则是圆善审美境界构成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9.
钢琴发源于欧洲,但纵观钢琴演奏艺术发展史,钢琴演奏艺术的历次跃升都与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和智慧紧密相连。21世纪的钢琴界在新时期应汲取新的文化养料,实现钢琴演奏艺术的更大提高。中国道家哲学美学中合乎规律又超规律的审美理想、超功利性的审美态度、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对提升钢琴演奏艺术中的审美境界有益。  相似文献   

10.
老子建立的以“道”为本位的学说,强调“自然无为”,然其旨归在于通达“无不为”之境界。老子这一思想在不自觉中暗合了审美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品质。老子提倡之“无为”精神符合审美心胸的特点,而其终极目标“无不为”之境界则又暗合于审美体验的最高理想。因此从美学角度讲,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与审美精神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从教师的成长历程看,历史教学一般要经历三种境界,即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让历史教学走向审美境界,需要充分挖掘学科审美价值,营造教学的审美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以美学精神提升历史教学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中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不同导致中西方审美方式的不同。但事实上,方法论的不同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将西方审美深入探究,西方审美体现出审美"人化"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是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美学的切入点,从而更好的掌握西方美学中所体现的独特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5.
“道”是融宇宙本体和人生之道为一体的形而上的抽象理念。老庄的“大美”是一种微妙玄通、虚形阴柔、静寂空灵、含蓄隽永的审美追求。老庄“大境”以自由心灵感受人生,以审美态度超越人生.以精神自由为审美旨归,是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师范类《美学》教学的实践性,根据师范类学生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拟从审美心胸的培养、审美知觉的训练、审美境界的呈现等纬度谈谈师范类《美学》的教学改革,力争突破传统美学教学中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标准     
《湘南学院学报》2020,(1):49-55
审美标准是传统美学充满观念差异和逻辑悖论的问题。由于审美标准缺乏一个相对公认的客观尺度,它也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一个难题。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与深入的探究,再结合对感性的审美对象包括艺术文本进行实证性分析,可以将审美标准归纳为经验的标准、理念的标准、境界的标准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方面,由此构成一个相对系统和客观辩证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8.
“虚静”是中国美学史上颇具特色的范畴。它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蕴含着审美的精髓和机制 ,是审美体验的极境 ,也是审美创造的前提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艺术“化丑为美”的审美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它开辟了审美境界的新领域。艺术之所以具有“化丑为美”的美学功能 ,就是因为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画面 ,读者的审美视野也向文本的写作提出暗示 ,而作家、艺术家对世相百态的体察入微 ,内心蕴蓄欲吐的激情 ,出神入花的“生花之笔”,是“化丑为美”的关键所在。艺术的“化丑为美”具有辛酸之美、畸形之美、奇妙之美、反衬之美、狰厉之美、悲壮之美等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在贬谪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即北宋元丰五年(1082)的这一年里,为何能思若涌泉,下笔成章,写下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颠峰之作"两赋一词"?本文试图从审美心境、审美动机、审美感兴等审美心理要素的角度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