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帅娟娟 《大观周刊》2012,(28):242-242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心得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增强语感和思维能力。所以,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基本练习,运用好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2.
高福祥 《大观周刊》2012,(15):188-188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心得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增强语感和思维能力。所以,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基本练习,运用好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3.
余俐 《大观周刊》2011,(35):152-152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恩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孙银彩 《大观周刊》2012,(22):203-204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而我在工作中也大胆尝试、不断摸索,现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荣 《大观周刊》2011,(15):179-179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王秋艳 《大观周刊》2011,(39):147-14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如何读通文章,读懂文章,读出情感。这一些就是朗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笔者认为低段语文教学就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相似文献   

7.
冯珊 《大观周刊》2013,(6):173-173
朗读作为阅读方法的一种,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情感以及培养阅读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剖析课堂背后朗读教学的困境,探索朗读教学情感体验的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赵彩霞 《大观周刊》2013,(11):236-236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小学生在朗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唱读”现象。如何杜绝这一陋习,帮助学生克服“唱读”,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是我们小学教师的一大重任。  相似文献   

9.
徐彩虹  李庆琴 《大观周刊》2013,(12):158-158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还要注意朗读习惯的培养。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训练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课文中的美,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朗读者》是由中央电视台自主创新研发的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邀请各行业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嘉宾进行朗读,以"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让观众看到朗读的魅力,感受文字的力量,进而体会朗读背后的情感。本文尝试从节目的模式创新出发,探索分析节目的情感表现,以期为同类节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文杰 《大观周刊》2011,(48):116-11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需要教师始终关注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相似文献   

12.
黄长凤 《大观周刊》2013,(12):150-150,155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各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朗读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扶”,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才会逐步加深。  相似文献   

13.
王立群 《大观周刊》2011,(6):122-122
朗读是语丈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利俊 《新闻世界》2013,(6):351-352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建立与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动情之后,采用形象感悟、运用对比、引导想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情感得到激发之后,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升华学生的情感。只有学生升华情感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演绎情感。在情感的循序渐进中将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深入地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叶莉莉 《大观周刊》2012,(39):83-83
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情感表达的差异有机地选择多种朗读指导形式。激发学生模仿语音语调的兴趣与热情。本文分析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朱玉仓 《大观周刊》2012,(16):276-276
语文教学如果能以情感人,用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动情,可以运用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深情朗读,渲染气氛;借助音乐、图片等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电教媒体等再现美的意境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朗读的形式主要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等。  相似文献   

18.
包金荣 《大观周刊》2012,(43):333-333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通过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情感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最佳朗读效果。  相似文献   

19.
闫娟 《大观周刊》2012,(33):325-325
现在的小学语文很不好教,趣味性差了,学生不感兴趣,所以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好好研究才行.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  相似文献   

20.
楼卓君 《大观周刊》2012,(35):234-235
朗读是语文阅读中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足见朗读的重要。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对我们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提出了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