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语言与言语的区分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概念、语言和言语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语言、言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他的语言理论。  相似文献   

2.
人在进行交际时,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方式交流。言语交际是指人利用语言为工具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自从语言产生以来,言语交际便在人类交际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但并非是交际的唯一手段。在传播过程中,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是同时进行的;同言语交际一样,它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肢体语言是非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首先分析肢体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并从头部动作、面部动作、目光交流、手部动作等方面对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进行对比。目的在于通过阐述不同国家肢体语言的文化差异与共性,并提出交际中遵循的原则,从而促进有效交流,避免误解。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言习得,而学生语言习得的最直接途径便是课堂教学中的言语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语文.而"言语承转"便是言语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承"是对文本语言的继承:"转"是对文本语言的运用.承转结合,便实现了言语本质的习得.那么,如何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进行言语承转呢?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相似文献   

4.
对语言的语用研究大大加深了人们对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认识,言语行为理论是迄今为止能够比较有力地解释语言和它的交际功能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必然导致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本就Searle的间接言语理论及其在语言实践中的意义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方言区的语言生活呈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各地方言呈现衰变趋势,语言生活开始由单言语社会向双言语社会过渡。文章重点分析了方言衰变及双言语社会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在方言区提倡双言语制,是解决语言矛盾、语言沟通问题的重要一步,同样也是对方言的尊重。最后文章讨论了新时期双言语社会的语言规划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定的语言内容,透过语言形式理解语言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语言因素,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言语     
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存有变异的特质,即由于讲话者的身份、阅历不同而在用词造句上存有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不能偏离统一的语言规则的.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在于语言存于言语中,言语在于对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普通的,言语是个别的;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语言不受自然、地域的限制;语言是有社会性,言语带有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8.
学语言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学语言即西Iiterary language,又译为标准语;狭义的学语言仅限于学作品的语言,即学本言语,它是指经过作家加工并被写进学本中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传情达意、表现创作主旨的语言。学本言语与标准语言不同,它是对标准语言的偏离、扭曲、变形、陌生化。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外指性特证说明,而学本言语则具有鲜明的内指性。标准语言、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都可以进入学本而转化为学本言语。  相似文献   

9.
数学言语是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或产物,是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数学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数学语言的行为.数学言语是个体借助数学语言接收、加工、传递数学信息的动态过程,是了解数学语言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进行思维的动态过程.数学言语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运用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非言语是语言交际的补充,作为语言交际时的伴随性特征并同时具有语言功能。人们在交际中只注重语言交际,而往往忽略非言语交际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地住。文章主要对语言与非言语的关系、非言语交际分类、非言语交际的特征、非言语交际的功能做了简要阐述,并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解决非言语手段带来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1.
林凡 《考试周刊》2012,(76):17-18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言学家们指出语言的模糊性保证了日常交际的有效进行。本文介绍了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中的语言现象——模糊语言.并对其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主要讲述模糊语言在实际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同精确语言一样.模糊语言也是一种有用的表意手段。合理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语言表达更加自然、得体,有效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本文从语用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的模糊性运用于各种文体的分析.是近些年来中西方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研究话题。本文介绍了有关模糊语言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2.
中度弱智儿童语言能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研究从中度弱智儿童的自然言语和测试言语中提取研究样本,从汉语语法功能角度对样本进行了言语能力、语法偏误以及言语活动中的心理机制等方面的初步分析,提出中度弱智儿童语言获得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即中度弱智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与正常儿童大致相同,他们具有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和语言能力.造成中度弱智者语言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和语言环境刺激的不足.因此,有效的语言训练和认知补偿对于中度弱智儿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电脑为媒介的交际(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是信息时代涌现出的新生事物作为人际问的一种新的交际方式,CMC仍然脱离不了人类语言,没有语言的存在,这种交际方式将不复存在,本文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变体、言语社区和语言变化三个方面,对CMC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指出,在由互联网构建的虚拟言语社区内,CMC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并且分析了CMC语言变化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4.
儿向言语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一般为成人)与儿童交谈时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语域或语言风格.是一种儿童易于理解的简化的语言形式.也是儿童语言习得初期最重要的输入形式之一。儿向言语在语音、词汇、语义等方面有着不同于成人间话语的独特特征.对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提高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形式,英文儿歌可参照儿向言语的特征来进行选择或编写。  相似文献   

15.
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能够得意,更需要得言。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实践重在引领学生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中习得语言;在精读感悟、品词析句中理解语言;在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中发展语言。  相似文献   

16.
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总在进行着言语活动,语言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语言的习惯性特征早已为古希腊罗马的一些学者所注意:苏格拉底认识到人们的感性能力、理性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是按照惯例,通过语言学得的;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了人们交流沟通的基础是理解,而"可理解的言语就是习惯的言语";贺拉斯更是看重"习惯"对语言的绝对性,称"习惯"为"语言的裁判"。人们在无形中被置于一张语言网中,看似个性化的言语其实都是内隐的集体言语模式的生发。每个人的思想也并不是独立的,既是历代语言的纵向发展,又是同时代语言横向渗透的结果,因而语言成了一个社会人的生存方式。这种"习惯"语言观道出了语言的根本特征,时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幽默言语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方式。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幽默言语进行分析,指出语言顺应论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幽默语言,还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语言、选择语言和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18.
教育活动中的课堂教学其实质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思想、情感的交流与合作,它主要通过运用言语语言来实现,但同时也需要借助非言语语言来弥补或丰富言语语言交流过程中的不足、不便、不当之处,从而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更加地完善有效。尤其是在肢体语言、服饰语言、教具语言等非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谈起,强调了"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研究的又一条交叉口.并用此理论区分了"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并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分析现存的经院式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由此提出在语用规则、言语交际能力、文化因素、课外教学方面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鹏 《考试周刊》2012,(76):95-95
所谓英语语感(sense of language)就是学习者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地领会和感悟能力。“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