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建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搅动着网络社会,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微博打拐行动。网友、明星、公安部门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种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不遗余力地  相似文献   

2.
在当下的中国互联网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场保护乞讨儿童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2011年初,于建嵘教授在新浪微博发起该活动,而这场活动的参与者,则是上亿微博的拥趸.这其中,有一个叫邓飞的记者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3.
2011年春节期间,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是微博"打拐".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在新浪微博呼吁"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得到了网友热烈回应.一些被拐卖儿童已经被顺利解救. 我们首先关注一下在这起事件中起关键作用的新媒体--微博.在去年著名的浙江"钱云会案"中出现的公民观察团,以微博小试牛刀,公民观察团赴现场考察,充分发挥了公民的监督作用,是媒体促使公民参与的一个范例.而此次的"微博打拐",也是社会力量借助微博,与传统媒体一起救助乞讨儿童的公民行动.  相似文献   

4.
随着微博在当下的发展,其不仅成为人们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而且成为社会动员的工具。本文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为例,从社会动员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社会动员的方式、社会动员的客体以及社会动员的信息反馈方式四个方面对微博的虚拟社会动员和传统的社会动员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虚拟社会动员向现实的社会动员转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韩峰  高红超 《新闻世界》2012,(4):102-103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拓展了公众话语空间。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通过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微博这种新媒体对网络公共领域构建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金礼  魏文秀 《当代传播》2011,(5):68-70,74
作为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议程设置”假说面临着数字传播环境的挑战.信息碎片化、非组织化的微博传播具有塑造/设置媒介议程并影响公众议程的超议程设置功能.论文通过考察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的传播效果,验证并阐释了微博超议程设置功能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这一公共事件的微博传播为例,对公共事务及公益营销的微博传播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特征、优势以及弊端,并对我国公共事务的微博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雯琪 《新闻窗》2011,(3):64-65
2011年春节期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微博打拐"行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广大博友中迅速传开。事件起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  相似文献   

9.
陈镜荣 《大观周刊》2012,(45):155-155
基于2011年初“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活动,因为初步建立起的“微博打拐”微博平台已在逐渐失去其吸引力,本片文章主要分析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的原因和意义,并提出6条改善现状的措施,从而力争将此项公益事业推向第二个高潮。  相似文献   

10.
网易发来很有创意的2011十大儿童权利事件备选资料,我的遴选结果是: 1.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为解救被拐儿童建微博:“如果您走在路边,看到有乞讨的儿童,请您拿出手机拍张照片上传到微博,让更多的人看到,或许他们就是被拐儿童,或许他们的父母正在天涯海角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罗露 《今传媒》2011,(4):44-45
新浪微博推出仅一年多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获得信息,微博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方式。"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已成为一次社会性的新闻事件,微博的角色正在转变。  相似文献   

12.
《新闻天地》2011,(8):11-12
当联合国开始在新浪微博含蓄地向中国催款,当美国驻华新大使来华前先对中国的微博产生兴趣,我们有必要在2011年刚刚过半的时候,回头看看这些日子微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好人好事微博打拐这恐怕是微博在2011年的第一声呐喊,也是迄今最有力的微博行动之一。从春节前开始.著名学者于建嵘开设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倡议网友拍城市街头的年轻乞讨者.解救其中的被拐儿童。  相似文献   

13.
微博写作:迈向人性与正义——对"微博打拐"的传播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春节期间,"微博打拐"成为了一起全民关注的公共事件.事件起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经社会名人和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各方媒体的跟进与关注.不仅有大量民众参与街拍,还有多个慈善基金会参与进来,以求建立数据库和培训志愿者,各地警方也接连出警调查核实,公安部以及许多地方公安机关都明确表态支持这样的民间行动,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还表示准备在今年两会上就此提案.各种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可小视的力量,微博促成政府与民间行为的合力,共同推进"打拐"行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新浪上开设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旨在以微博为平台借助网友的力量,帮助很多丢失孩子的父母找回被拐的儿童。据于教授介绍,事情源于1月17日,一位福建泉州的母亲写信向他求助,希望他能够帮助其寻找被拐走的儿子杨伟鑫。  相似文献   

15.
袁燕 《新闻窗》2012,(3):15-17
一、“钻石模型”取代“倒金字塔” 过去的两年,中国网民在微博上第一时间围观了大学生王凯对舟曲泥石流灾难的报道、江西宜黄拆迁自焚案当事人钟如九的微博以及学者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等活动,让公众充分意识到微博的自媒体和社会动员功能。但是真正让公众清清楚楚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的,还是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财经这样的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6.
刘荔 《新闻世界》2011,(8):120-121
作为网络传播最新和最具发展前景的形式,微博通过发现与分享这两个基本的传播态势,以其自身开放的交流平台、多元化的思想观点和推动公民社会建立的潜质,对公共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推动了公共事件的发展。本文以"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这一事件为例,探讨网络舆论对公共事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静 《新闻世界》2011,(4):176-177
岁末年初出现的解救流浪乞讨儿童风潮,在社会群体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有关情况。除了传统媒体的广泛报道外,网络媒体特别是新技术下产生的微博在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互动中发挥了强大的媒介效应。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中流浪乞讨儿童这一群体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童佩茹 《新闻世界》2011,(9):140-142
本文分析了微博在“随手拍照解放乞讨儿童”事件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并结合该案例进一步探讨微博参与公共事务的特性。本文认为利用微博可提升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衔接信息断裂层,使公众参与的内涵得以延伸并呈“泛组织化”特征,但是微博不能代表全体公众,并且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有其自身的缺陷。即便如此,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吴玥 《青年记者》2012,(20):83-84
微博群体性事件作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和"免费午餐"等公益活动进入公众的视野.2011年秋冬之交,以北京为代表的我国华北地区出现了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10月30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首个大雾黄色预警信号.截至11月2日,新浪微博上发起的"求雾散求阳光"话题,吸引了96.8万条微博参与.  相似文献   

20.
这是属于微博的时代.就像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今年一本新书的名字所言:“微博改变一切.”在这里,你可以交朋友,可以搜集信息,也可以随手拍照解救流浪儿童;在这里,有的人和机构自我宣传、推销,也有的人报料、申冤,还有的人通过微博问政.有时候,一不小心,你也将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就像巴基斯坦程序员Sohaib Athar.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况转播”了美军打死本·拉丹的突袭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