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虢、郐间的初都京城;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将郑都迁至郐地新城;周惠王六年(公元前761年),郑文公定都新郑,郑国共三次迁都。郑国最后一位国君郑康公,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周显王遵循“灭国不灭祀”的历史惯例,封其子宙公之子据公于嚣山之阳,称践土君,守祭武公寝陵。此处被称为“郑王之墟”。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大、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郑氏祖茔。  相似文献   

2.
春秋郑国是居于中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始都于郑(今陕西凤翔县一带),后迁都于拾(今陕西华县);春秋早期郑武公东迁于中原溱洧之间古郑城(今河南省新密市溱洧交流一带),称"新郑",后郑文公时迁于今新郑市郑韩故城,是为郑国四都三迁。但长期以来,郑国东迁溱洧之间古郑城却不为人重视。古郑城所在,不但文献记载颇多,而且遗存有众多文物遗迹,在春秋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一、课文悟读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指的是当年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  相似文献   

4.
以公、私为焦点讨论周制封建、秦制郡县之别,历来众说纷纭,其本源在于周秦之际的历史变迁。对此的辨析,应回到其时的思想演变历程中,目的不在于分判封建与郡县两者之优劣,而在于剖析公与私两者之理路。公、私与封建、郡县是交叉关系,而非对应关系。其一,以社会规范评价标准视之,封建与郡县是从以礼为公过渡到以法为公;其二,以社会财富分配观念视之,封建与郡县是从承认贵贱有私转变为承认贫富有私。  相似文献   

5.
<正>《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赴秦营,以三寸之舌说服秦穆公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烛之武何许人也,以年老体弱之身,能在国难当头,凭一己之力,巧妙化敌为盟,最终做出一番救国存家的伟业。关于该人的正式史料,留存记录的只有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6.
烛之武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历史人物,载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之中。文中记述的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他有勇、有志、有谋,可他却一直没有受到郑文公的重用。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合以“莫须有”的罪名围攻郑国。在大军压境,郑国局势十分危急之时,烛之武受到推荐,前往游说秦伯退兵,以解郑之危急。烛之武不计前嫌,顾全大局,夜缒而出,去见秦伯,分析利害,比较得失,利用秦晋之间存在的矛盾机智论辩,慷慨陈词,既有形势分析,又有史事的引用,终于离间了秦晋之间的关系,使两国先后撤军,解除了郑国的危难。从这一游说事件…  相似文献   

7.
高中教材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下文献皆出自《左传》),记叙的事件是秦晋联盟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不计前嫌临危受命,夜缒出城密见秦伯,以亡郑陪邻的利害关系说服秦伯,秦伯退兵而去,并留下三名大臣帮助郑国戍守,晋侯后来也相继撤军。一般教学参考书,通常只把分析烛之武的说辞安排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而对晋文公因何退兵却未予重视,这样教,恰恰舍弃了《左传》文本的精魂——作者宣扬的儒家之“礼”。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围绕君权与卿权的互动,同、异姓氏族间的博弈,郑国氏族的流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郑武、庄时期,郑国的氏族形态只是一氏一族,一世即亡,殆至文、穆时期,延及数世的大家族逐渐形成;郑悼、成时期,同、异姓氏族博弈,殆至僖、简公时期,异姓氏族消亡,同姓氏族膨胀,七穆世卿制形成;郑简、定公时期,七穆氏族繁荣发展,势力达到了顶峰,殆至献、共时期,印、丰、国、游四氏相继衰落,罕、驷两族共享了郑国政治。郑国政治与其氏族密切相关,其氏族的流变推动和影响着郑国政治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0,(4):37-44
清华简中与郑国有关的史料表明,西周晚期郑国的东迁是郑桓公带领族人经过艰苦奋战逐步实现的。郑桓公带领族人东迁的路线很有可能和昭王伐楚荆的路线相同。桓公从宗周出发,先至汉水,在到达中原地区的"棫林"之后,从南向北进攻,战于鱼齿山,获得汝水北岸的泛城,新郑与许昌之间的訾地,又奇袭了溱洧之间的区域,攻克了郐国。应国旧地鲁山、襄城、郏县、北部的禹城、长葛、新郑、管县等地先后为郑所有。郑桓公时,西周应国的大部分领土和郐国旧地,都成为郑之国土。郑桓公以郑父之丘(今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为都,开启了郑国的基业。郑国在春秋早期成为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国。  相似文献   

10.
郑韩故城原为商代郑族居地,西周时期称做“郑父之丘”,春秋战国时期为郑、韩两国国都,秦代始称做新郑,沿用至今。郑国首创出将国都划分为东、西两城的双城布局,西城为郑、韩两国的统治中心,韩国宗庙的石碑,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通石碑就出土在这里;东城为工商业集中分布的地区。郑国与商人订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保护工商业的“质誓”盟约,从而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涌现出以弦高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富商群体。有城有市,方为城市。郑都东城“逵市”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具有具体名号的市场,郑国国都也是出现于中原地区的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  相似文献   

11.
唐末五代,很多文人士子及乐师、工匠流入契丹国,大辽文化勃然兴起。辽代的宫廷音乐,大部分继承了唐代音乐。辽代音乐的定律、乐器分类法、雅乐名称、燕乐等都承袭唐朝。这种“宗唐”现象不仅是音乐风格问题,而是辽代胡汉文化相争多年之后,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2.
青铜乐钟作为一种乐器,在青铜器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安徽地处江淮流域,在历史上出土了许多青铜乐钟。以安徽地区出土的青铜乐钟为视角,以蔡侯铜钟和钟离国铜钟等为例,分析安徽地区的青铜乐钟所反映的社会功能和历史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郑声"是商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其原初意义指郑武公建国之后郑地的民间音乐;后范围扩大指产生于春秋时以郑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此后"郑卫之音""郑音"皆为"郑声"的进一步演变。"郑声"内容丰富多彩、音调高亢激越、节奏急促多变、表演男女错杂、演奏乐器丰富,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娱乐需求而备受喜爱。  相似文献   

14.
砀山唢呐乐班主承中原文化,乐器使用和乐队编制基本上承袭了鲁西南鼓吹乐。唢呐和笙为主奏乐器,大型乐班增加了弦乐器和笛子,中型乐班增加了电子琴和架子鼓,但没有弦乐器,小型乐班更多保留了鲁西南鼓吹乐原形。主要为婚嫁、丧葬、开业庆典、老人过寿、小孩周岁等场合演奏,逢年过节等一些喜庆的日子也进行表演活动。演出形式分“搭台吹”、“无台吹”和“走吹”。唢呐曲目主要有地方戏曲曲牌和唱腔,唢呐牌子曲、民间小曲和器乐曲,歌曲联奏。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列强都把控制郑国当做战胜对手、建立霸权的必要步骤,因为郑国位处中原核心的交通枢纽,其国力不弱,归属何方对战略格局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6.
从民俗学、音乐学的角度,对鄂东南地域出土的阳新刘荣山青铜铙、崇阳白霓铜鼓的原生器型进行考察,探讨其功能和衍变轨迹,求证它与域内民间音乐、矿冶文明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青铜鬲作为礼器的一种,是中华五千年礼制文化的物化,体现着社会等级和政治文化。关于其命名问题,即何谓鬲的问题,学界虽有基本认知,但具体到每件器物的研究上仍有分歧。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对青铜鬲的记载和金文中青铜鬲的自名现象,从形制、花纹、功用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考古出土材料,阐述青铜鬲的命名问题渊源,力图澄清困扰学者的小细节,为以后青铜鬲的基础研究提供可参考之依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的筑,由于失传太久而众说纷纭。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重点梳理了筑之得名原因、外形特征、弦之数目、形制大小(尺寸)、演奏方法以及与筑有关的人物和故事。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黑龙江流域缺少铜矿,青铜文化很不发达,因此,青铜器出土较少。文章仅对目前黑龙江省出土的青铜剑进行了介绍,并认为,虽然青铜剑出土并不多见,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黑龙江地区“种族繁矣”的历史面貌,为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郑声"在春秋后期出现,实质上是夏商以来娱情音乐在新形势下的复兴.换言之,可以说这种音乐古已有之,不过是春秋时新得名而已.郑声在春秋后期得名并广泛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二:一是东周以来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对娱情音乐的禁毁减弱;二是郑、卫等地商业经济发达,娱乐活动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