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3,(3):86-90
在处理对方拉过来的弧囤球时。反手使用长胶的选手采取“削”和“挡”的防御回球比较多。当然。这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而对方一旦熟悉了回球的特点。光靠防御性回球依然可以让对方形成连续进攻。用长胶接球。击球点和集中发力很重要。如果在接弧圈球时把防御性与进攻性技术交融到一起使用。会很好地破坏对方的连续能力。使用长胶打进攻。海绵越厚、胶皮越软,越容易使用。如果是没有海绵的单层胶皮.胶粒不长不细也可以打出进攻的特点。在接触球的一瞬间,手腕发力可以制造上旋球.但手腕发力容易使拍形晃动,击球不稳定。所以,用更多带有“推挡”性质的回球。保持手腕稳定,是回球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金云美采用的是正面反胶、反面长胶的近台快攻型打法,其实此种打法是在中国的葛新爱、陈子荷、齐宝华等直板长胶选手的基础上继承、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但较其前辈们更显全面,更具威胁。金云美主要是利用长胶下沉的性能,采用攻、磕等手段,不断地变换回球的性质和节奏,来为自己正手进攻创造机会。本组图片由三个环节组合而成:金云美首先采用反面长胶攻打,将对方调动至中台。再用磕短球的技术将对方吸引到前台,在对方的前后移动扑救中寻找机会,最终亮出正手冲杀的杀手锏。  相似文献   

3.
本篇为大家展示的正胶选手拉球后,长胶选手切上旋球的技战术图解。这个套路多用于接发球的二四板衔接,或者当对方搓球后的上手抢攻选择。正胶拉下旋球是中国运动员所创,虽然有些国外选手试图模仿过这种打法,但真正学到精髓的很少;长胶切上旋球是发挥胶皮特性的一项基本功,在双打中多起到改变球性和节奏的作用,令对方难于连续。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02,(12):32-33
用长齿胶皮击球。球在空中运行和落在对方台面后会呈现出与通常的正胶和反胶不太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用相同的方法击球。但接球方的感受与反胶和正胶打过来的球是不同的。这就造成许多业余爱好者在与长胶打法的人进行比赛时。总觉得自己的技术发挥不出来。看似很好打的球。却常常失误。有鉴于此。本文将向业余爱好者介绍一下长胶粒球拍击打各种来球的—般性能。然后再说一下对付长胶常用技术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10,(12):92-94
本篇为各位球友介绍的是直板正胶打法中一项非常实用的发抢套路,即正手发逆侧上旋急长球后接正手进攻。正手发抢套路是直板正胶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从细节上看,用正手击打上旋球与下旋球的技术动作和击球效果都有所区别:突击下旋球时,选手的动作幅度小,出球速度快,突然性很强,击球的弧线很长;击打上旋球时,撞击的成分更多,由于正胶胶粒的特性,回球弧线更加低平、更为下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球很“贼”,球在落到对方球台之后向下“栽”的趋势比较明显,对方在判断回球落点时也会容易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实践练习和理论分析认为,"直拍横削结合推攻打法"的构思是可行的,它能在反手位用正面反胶进行反手攻和加力推,增强了削球打法反手位的进攻实力;能在反手位用球拍正面反胶和反面长胶两面不同性能的旋转变化,干扰对方,为进攻创造机会;还能在反手位用正面反胶和反面长胶进行推挡、推挤、磕球、拨球等技术,积极多变地防御对方的发球抢攻、搓中突击,从而为削球打法找出一条新路,走出低谷,争取更好成绩。  相似文献   

7.
邱少虎 《乒乓世界》2003,(10):23-23
长胶,顾名思义就是颗粒较长的正贴胶皮.如国内的RITC755(颗粒高1.7mm)、388D(颗粒高1.6mm)等.而国外长胶的颗粒长度大多在1.6±0.01mm。长胶最先用于削球,以后又逐渐成为部分进攻型选手的武器。长胶的进攻与反胶有明显的不同.我刚用755长胶时就明显感到不适.回球经常下网——主要因为它要求摩擦球要薄。发力时要增加向上的成分。经过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8.
一、直拍正胶快攻下旋起板技术的训练 下旋起板技术是直拍正胶快攻的一项关键技术。只有把下旋起板技术掌握好,正胶快攻打法才能有新的突破。 1.下旋起板要突出突然性和快速变化。在训练下旋起板技术中,要强调一个突然性。只有起板具有突然性,对方才能防不胜防,下旋起板才能直接得分,或为第二板进攻创造机会。突然性表现在:移动步法和找位置时,起动要快。特别是侧身时,用小侧身,动作要小,出手要快。击球时间也要快,最好在上升期。击球的动作拉手小,迎前快收前臂,手腕、前臂的爆发力要集中。在攻旋转强的下旋球  相似文献   

9.
摆短是防止对方进攻最有效的接发球技术。如果把球摆得又低又短。对方就无法抢攻。而在高水平选手的较量中,控制质量一般的球,依旧会被对方进攻。所以中国运动员更要求摆短要有旋转。这样即使过去的球稍微有些高或者有些出台,都不会被对方强烈攻击。  相似文献   

10.
波尔的相持技术是其特长,他通常使用的战术是:发球后抢拉一板加转高吊弧圈,然后用正反手两面弧圈球连续进攻。为了避免发球后被对方摆短,波尔大多以发侧旋球为主,因为对方在接侧旋发球时很难运用摆短技术。同时,波尔考虑到对方会直接挑打,因此他发球后会做好充分的反攻准备。  相似文献   

11.
《乒乓世界》2012,(7):94-95
当对方来球落到台面上时,要能够做好马上击球的准备,这个击球点相比于反胶摆短还要略微更早一些  相似文献   

12.
《乒乓世界》2012,(3):104-105
目前,大多数削球运动员的正反手都使用着不同的胶皮,一面为反胶;一面为颗粒胶(如长胶、正胶)。这些性能各异的胶皮不仅可以在防守端承担重要的责任,让削出去的球能够“变化多端”;同时还可以为“削中反攻”创造条件,并且在进攻端发挥各自“诡异”的特长,甚至将对手打到“混乱”的状态。本篇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组“反手长胶的削中反攻”套路。  相似文献   

13.
一、正手拉球的结构变化 由于之前我国的直板反胶打法都是从直板正胶演变过来的,在训练的方法上和打球的意识上都是按照直板正胶的路子和意识进行的。因此,在动作的结构上是以近台为主,动作小,击球速度快,摆速快为指导思想。在正手进攻的训练方法上也很少进行大力量的拉球训练,更多的强调动作之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女子单打决赛,郭跃对阵李晓霞。李晓霞身材高大,技术全面,尤其是反手技术比较突出。郭跃发对方正手位不转短球(图1—5),李晓霞摆短对方中路。郭跃看到来球较短,并不急于用正手进攻,而是移动到中间位置用反手进攻。郭跃的反手进攻很突然,她观察到李晓霞的站位靠近球台中间位置,于是她在击球的瞬间突然将手腕外撇,挑打了一板直线(图8—12),压住了对方反手位空当。李晓霞接发球后,虽然做好了防守准备,但是她无法判断对方进攻的线路,面对郭跃巧妙的进攻,李晓霞失去了身体重心,仓促地用反  相似文献   

15.
李惠芬 《乒乓世界》2003,(11):56-57
进攻台内短球 高手引拍 对于反手位短球.无论你用什么技术回接——搓球、摆短、上手等——高手引拍都是最重要的前提。直拍横打的选手也不例外。当对方发球或摆短至我方反手位时.首先要高手引拍。也就是说引拍要从比球台高的位置上开始。注意图中王皓出手时的位置和前臂的角度.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乒乓世界》2007,(10):98-99
女子单打决赛,郭跃对阵李晓霞。李晓霞身材高大,技术全面,尤其是反手技术比较突出。郭跃发对方正手位不转短球(图1—5),李晓霞摆短对方中路。郭跃看到来球较短,并不急于用正手进攻,而是移动到中间位置用反手进攻。郭跃的反手进攻很突然,她观察到李晓霞的站位靠近球台中间位置,于是她在击球的瞬间突然将手腕外撇,挑打了一板直线(图8—12),压住了对方反手位空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13,(8):90-91
正胶搓攻:抓住球的轨迹,保持动作合拍 搓攻是传统直板正胶打法中最常见的一套进攻战术,虽然击球动作相对简单,但却最能体现使用者基本功的扎实程度。张红勇在处理这板搓攻时,技术运用非常细腻。尤其是他在搓出第一板球后,对对方回球的情况预判得非常准确,继而利用娴熟的衔接,将第二板攻球的效果发挥到了最佳。  相似文献   

18.
张燮林解析长胶奥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乒乓世界》2000,(10):26-27
长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的起源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和英国。当时的长胶也不叫长胶,而称为海绵粒或海绵胶。这种胶皮的颗粒长、软,而且比较密,在我打长胶以前就曾见过这种胶皮。当时的乒乓球打法有两大派:进攻和防守,而长胶是作为防守型的一种打法。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14,(8):94-95
本组回合是三组中最让人感到“意外”的一组,金玟锡接发球的摆短质量非常高。面对对方的回摆偏高时,他没有选择进攻,而是将计就计,再次采用了一板非常规的“晃”摆,直接造成对手上步不及失分。  相似文献   

20.
韦晴光 《乒乓世界》2007,(11):102-105
向马琳学习接发球摆短右脚迈出、摆短时肘部保持一定弯曲,以保证手臂伸屈自如双打的接发球多种多样,世界级高手多采用摆短的方式,以防止对方直接进攻。我们首先介绍马琳的接发球摆短技术——马琳放低重心判断来球旋转和落点(A1)。击球时,他右脚跨入台内、肘部保持伸曲自如(A7)。当肘部处于弯曲状态时,可以更好地微调击球时的精确度,是保证摆短时稳定控球的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