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是对教育研究存在自身的思寻,是对教育研究自身作为一项有生命活动的思寻。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为教育研究者自身生命之意识,是教育研究者之个性的自我意识;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在于以整个生命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要求以对生命的敏感性和理性关切来进行教育研究,让感官和人心都活跃起来;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表现为对生命和教育研究的一种精神担当,是对生命和教育的不断追问和困惑,而非给生命和教育提供技术方案,在于对教育和生命之赤子情怀和真性情;教育研究之生命意识蕴含于对生命和教育的宽恕,在于对教育研究的一种多元追求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对学校教育中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识包括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尊重生命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准则。但人类的生命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学校教育在对生命意识教育中又相对薄弱,使青少年中不能善待生命的事情时有发生。教师和学生生命意识的共同提高,应是现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3.
人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态,生命意识是人之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它有生命存在意识、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命生成意识三方面的要义。以完美生命为旨归的生命教育,须着力探索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的策略:(1)在引导学生追问生命由来中唤醒,(2)在引导学生欣赏自我优势中唤醒,(3)在引导学生挑战生存极限中唤醒,(4)在引导学生体验死亡情境中唤醒。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不应是一段风潮,而是成为教育的常态,这需要教育者不断思考与实践。华德福教育思想以整体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生命、用想象力滋养儿童的生命、将教育与儿童的生命紧密相连等观点,给予生命教育以启示:回归本质,教育本应当是生命的教育;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宝贵初心;平等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美育,是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在聋校应放在无比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素质教育之使然,也是聋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重要内涵。纵观当前聋校生命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体现在:重视不够,生命教育成为形式摆设;内容狭隘,生命教育课程极度窄化;形式死板,生命教育活动单调无趣;孤立脱节,生命教育不能融入现实。笔者认为聋校的生命教育课程应当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聋校生命教育要整体设计,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形式,提高生命教育课程趣味;联系生活,强化生命教育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还应该是拓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生命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关怀教育、生命姿态教育和生命体验教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时代发展呼唤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一个近几年来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们对生命教育缘起的背景、内涵和实施都作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生命教育应该是: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努力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去感悟、体味生命之真的教育;增强体验,引导学生去感受生命之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存在应是教育的元点,生命教育亦是“三生教育”之首要任务。由于人类生命本身的复杂性、生命理解的差异性以及生命的基础性教育匮乏等原因,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着诸多的生命困惑。因此,大学教育应以大学生的生命理解为基础,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和塑造全面的人,这主要包括:整合大学前教育,提升生命意识,按照生命特征来开展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研究科学化,生命教育实践普遍化、现实化、具体化、常态化;等等。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深层的人文关怀意识,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契合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主要有四个途径:第一,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以心理素质教育推进生命教育的发展;第三,用个体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怀生命正成为我国学校教育新的价值取向.构筑关怀生命的教育离不开对教育本初状态即教育起点与原点的追问,离不开教育之生命意识的确立.整全的生命是教育的元基点与根基,关怀生命的教育需要确立敬畏生命、呵护生命与发展生命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生命虽然不是教育的基点,但教育有责任呵护生命,促进生命更高意义的实现。教育对儿童的生命世界缺乏了解,对于生命的成长缺乏真正的关心和促进,以致有可能对生命和精神的发展造成扭曲。本文从对生命的理解出发,认为护生、厚生是教育的使命,并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原则:热爱生命,维护生命尊严;关爱生命,实现生命共生;承诺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德化生命,实现生命幸福。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人文学科的视觉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特别是艺术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中承担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与死亡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是生命关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说到底是对生命真谛的探究,加强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从而树立起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令人痛心的是,当前还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甚至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导致他们自杀的原因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属于问题严重到无法面对这个世界而不得不要终结生命的地步。生命之花,瞬间凋落;警钟在耳,发人…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首要问题是唤醒孩子的生命自觉。而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情感是唤醒孩子生命自觉的前提和基础。这需要从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精心设计与实施。系列而深入的生命教育内容能有效强化孩子的生命意识,具有实践活动与情感体验特征的教育形式能有效激发孩子的生命情感:从而实现促进孩子生命自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自身、针对生命内涵的教育。它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源于解决校因内暴力、自杀、吸毒等问题。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应着重强调生存意识教育,苦难、死亡意识教育,生命的审美教育.生命的信仰教育等。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生命教育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它关涉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是纯粹的理论或理念,而且是涵盖了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在当下中国,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现象,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增强教师的生命意识;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在天之骄子的象牙塔内,因此,对大学生这种生命意识淡漠现象仅作心理化的理解和处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心理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对生命缺乏尊重,生命意义缺失和生命关怀的缺位才是其深层原因,生命价值教育已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通过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和全人观念.提倡开设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和讲座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包含多个层次,而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教育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