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集邮者讲究邮票品相,诸如破损、揭薄、缺齿等皆属次品,即使有道折痕或背有污染,也会大降身价。但也有例外,那就是由邮政部门或经其允许的其他部门在邮票上故意穿凿的小孔,非但不属坏品相,反而形成一类特别的邮票品种——针孔邮票。  相似文献   

2.
我爱实寄封     
前一段时间逛邮市,一位相熟的邮商与笔者闲聊,他叹息着说,现在不玩JT票了,原因是集邮者对品相挑得太厉害,自己年龄大了,眼神不够用,有的瑕疵根本照顾不到,结果不是收了品相差的邮票,就是好邮票卖不上价。无奈之余,让子女帮忙把品相差的邮票挑出来,通过网络卖给邮商插册出售。言外之意,如果笔者需要JT票,他可以提供仅存的品相优良的邮品。  相似文献   

3.
一部集邮展品包含邮票、小型张、实寄封、邮资封片等很多不同类型的邮品。为使展品具有上乘质量并富有竞争力,每件邮品的品相都应是一流的,甚至是无可挑剔的。现从邮票品相的选择谈点看法,似可归纳为三“严”;一是对背胶质量严格把关;二是对图案位置严格要求;三是对邮戳内容严格选择。 一、背胶 二次大战前,绝大多数集邮者对邮票背胶的完整无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且保藏邮票习惯于用贴票簿,往往把胶水纸直接贴在邮票背面,加之当时的护邮用品尚不先进,因此早中期邮票保留至今,原  相似文献   

4.
邮票的背胶     
丁一凡 《中国集邮》2000,(12):11-11
邮票的背面刷有一层粘性物质,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背胶”,刷上背胶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方便地将邮票贴到信封上。世界上第一种邮票——黑便士邮票面世时就刷有背胶。160年来,背胶的材料也在变化,使背胶成为邮票的一个重要特征。集邮者不仅把背胶做为衡量邮票品相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作为鉴别邮票版别和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上期介绍了欧洲袖珍国列支敦士登的邮票,本篇就要谈谈代管列支敦士登邮政业务的瑞士的邮票了。其实瑞士也不是一个疆土辽阔的国家,但其邮政业务相当发达,邮票发行历史悠久,邮票印制技术也高超,加上其早期票身价不菲,这就决定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少集邮者除收集本国、本地区邮票外,瑞士邮票成为  相似文献   

6.
许多集邮者特别是一些邮票的研究者对邮票的印制非常感兴趣。我们有时也能在集邮报刊上见到有关邮票印制的文章。值得玩味的是,有的文章作者根本就没有深入到印刷厂,甚至谈不上走马观花,以至于有设计家言,谁都敢写邮票的印刷,由此也误导了一些集邮者。本期我们邀请了邮票印制局的一线专家,让读者也开开眼界,看看出自专家之手的文章。从邮票印制的工艺流程到计算机的使用,从图稿的选择到最新技术的引进,从防伪到经典邮票,从设计家到集邮者……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笔者曾多次介绍过欧美国家的邮票发行部门、集邮组织或集邮报刊开展的集邮调查。这些调查涉及到集邮者的情况、购买邮票的情况、对已发行邮票的评价、对邮票题材的选择等,它们成为这些国家制订或补充修改邮票发行政策的科学依据,成为集邮组织有的放矢、更好地为集邮者服务的利器,成为集邮报刊调整版面设置、进一步满足集邮者需求的导引。  相似文献   

8.
立健 《上海集邮》2000,(10):40-41
上期介绍了欧洲袖珍国列支敦士登的邮票,本篇就要谈谈代管列支敦士登邮政业务的瑞士的邮票了。其实瑞士也不是一个疆土辽阔的国家,但其邮政业务相当发达,邮票发行历史悠久,邮票印制技术也高超,加上其早期票身价不菲,这就决定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少集邮者除收集本国、本地区邮票外,瑞士邮票成为他们自选的外国邮票之一。  相似文献   

9.
许多集邮者都知道,黑便士邮票主图源自威廉·怀恩制作的伦敦市政厅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头像。但是再说到怀恩曾经参与黑便士邮票设计,之后怀恩还2次设计英国压凸邮资封和压凸邮票,可能知晓者就为数不多了。  相似文献   

10.
《集邮博览》2011,(6):47-47
邮票选题一直受到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关注,对于集邮者来说,我国某一年发行哪些题材的邮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集邮本年关注什么,去哪里寻邮,写什么题材的文章,甚至集邮者的心情,因为集邮者一年的邮事大多是围绕邮票进行的。我们经常收到读者提邮票选题的信件,充分体现了集邮者的热情和期盼,对集邮者来说也是一种责任,邮票发行部门是否采用这些选题,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的心情,欢迎读者对邮票选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为了增进中国集邮者对外国邮票的了解,加强中国集邮者与各国人民和集邮者之间的友谊,扩大中国集邮的国际影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中华世界邮票目录》编委会共同主办“最佳外国邮票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2.
香港集邮者对极限片有较广泛的接触始于1982年。当年的10月20日,邮政署发行“第三届远东及南太平洋伤残人士运动会”纪念邮票,运动会举办机构为筹募经费,经邮政署长同意,用邮票图案印制了一套明信片,并于邮票发行当天在各邮政局发售。集邮者购买空白明信片后,再贴票盖戳,才制成极限片(香港称“原图卡”)。这些明信片的图案完全复制自邮票,包括铭记及面值在内。而极限集邮规则禁止使用复制邮票图案的明信片,但大多数集邮者(包括笔者)对极限集邮规则毫无认识,因此乐于收藏这些极限片。  相似文献   

13.
收藏邮票常遇到邮票品相的问题。邮票的品相,决定着邮票的收藏价值,影响参展展品的评分,更影响邮市交易中的价格。因此,邮票的品相是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进中国集邮者对外国邮票的了解,推动中国集邮与世界集邮接轨,加强中国集邮者与各国人民和集邮者之间的友谊,扩大中国集邮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华世界邮票目录》的编辑水平,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将与《中华世界邮票目录》编委会共同主办每年一度的“最佳外国邮票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5.
集邮者出门旅行,比不集邮的人多一份乐趣,那就是寻访邮票图案的原型。譬如,谁不知道美国的国会大厦与白宫呢?但是到了跟前,就多一点感性的体会。回头再欣赏手边的邮票,也更能领悟设计者的匠心。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邮市”里拥挤不堪,一个个“邮商”忙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顾不上吃午饭,但他们却喜上眉梢,因为在邮票的进出之间,他们挣钱了。集邮者也有高兴的,上周,一个老朋友在笔者的办公室说到“邮市”的“火爆”仍然是滔滔不绝。我问他是不是买进中意的邮票了,他赶紧否认,他说,他借着“邮市”的热闹,卖掉了许多邮票,因为现在集邮太累了。集邮者买卖邮票并不新鲜,但集邮者因卖掉邮票而如释重负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了。  相似文献   

17.
邮政部门发行邮票,集邮者收藏邮票,两者之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相依相存的默契。邮票发行部门制定的每一项新的政策,都会在集邮者中间产生反响。集  相似文献   

18.
英属马恩岛邮政近年来一直注重挑选与中国有关的事物作为其邮票发行的题材之一,对中国集邮市场的关注,源于中国数量庞大的集邮者队伍和中国集邮者日益增长的对外国邮票收集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上海集邮》在《编辑寄语》里透露的第4期的作文命题是“文学”。按理,我应该写一篇介绍海外发行的文学家或文学名著邮票,但我想换一个思路,不写邮票上的文学,而写集邮者的文学修养与邮票鉴赏之间的关系。集邮者的文学修养有助于提高邮票鉴赏的水平,而邮票鉴赏又可以反过来促进集邮者的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20.
视点扫描     
特快专递拒贴邮票惹官司 据《中国商报》2月16日报道,北京集邮者程建国1月下 旬去邮局寄发"特快专递贴了20元的邮票,营业员不受理要 其交现金。事后程建国将北京市XXXX支局告到北京市西城 区法院,法院受理了该集邮者的诉讼。这是继四川成都、山东 枣庄之后,集邮者第三次拿起法律武器保卫自己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