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陶行知是抗战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创办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把日本从中国赶出去,把学生培养成抗日救国的小战士。他组织“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以及出游欧羡二十八国都是在宣传抗日救国。他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抗战教育”上就是战时教育理论,即“过抗战的生活,受抗战的教育”,“民族解放大学校”,“抗战教学做”三个方面,并使这三个方面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政治任务——抗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2.
抗战之前湘中地区教育发展缓慢,抗战爆发后,湘中地区的教育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不仅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且首次出现了完备的现代教育层次与体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时湘中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繁荣发展,不仅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也促进了湘中社会的发展,为战后湖南教育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对提升教育实效具有明显作用。以川人抗战为例,可从教育者、历史当事人和学生三个维度入手,教育者重组川人抗战资源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历史当事人直接表达以触动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从而身临其境地体验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4.
王健博 《林区教学》2020,(12):11-13
东北抗联精神是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铸就,是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文化的传承,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力教材。传承红色基因,探索工作路径,建立红色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之成为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结合抗战实践,进行教育改革,在教育工作中,以成人教育为主,建立了为长期抗战服务的成人教育体制,制定了“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抗战教育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一为抗战培养了大批干部,二为抗战做了全面的群众动员工作,基本扫除了根据地的文盲状况。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党领导的八年抗战,可歌可泣,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而这一时期形成的抗战教育,则是我党领导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典范,是中国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陕北公学在延安成立,李维汉是陕北公学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陕北公学工作期间,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抗战建国以及党性办校的管理理念,同时贯彻民主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学员间应同步学习等教育思想。李维汉管理理念和教育思想在陕北公学的贯彻,培养了一大批抗战干部,丰富了干部教育的内涵,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奠定了中共干部教育的基调。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96):170-172
为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抗战精神教育事业发展,本文通过对乐清市中小学生抗战精神教育工作发展现状、工作方法和组织流程的全面分析,提出四条建议:提高对抗战历史的认知程度;在组织抗战教育形式上力求多样;加强对抗战文化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注重抗战文化的宣传方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战用胜利60周年。为让全区青少年学生进一步了解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历史,了解中国人民的不屈抗争,随州市曾都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的“民族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分征比赛和演讲比赛2部分,全区二百多所学校,共有二十余万中小学生参加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当"电化教育"正式成为官方确定的包括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的专用术语,在全国普遍推广之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的电化教育首先承担了动员民众、唤起全民族"抗战救亡"的重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并得到了发展。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建立,为教育电影的生产增添了力量;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的卓越工作,为电影教育谱写了新的篇章;学校电化教育和民众电化教育在抗战中和抗战胜利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解放区广播和电影机构的建立和活动的开展,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和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抗战前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与当今的社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十年晏阳初先生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省定县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平民教育实验,对我国当前县、镇、村的社区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抗战需要制定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导下,陕甘宁边区大力开展干部在职教育和学校教育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干部教育在根据地教育中居于首要位置,它是战争环境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中国革命特色,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战争的现实诉求及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杨东莼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理论丰富的战时教育思想。杨东莼的战时教育思想是战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理念,他以抗战需要为起点和归宿,以教育、文化为切入点,统合了战争与教育的互助之效,对战时教育的任务、内涵、原则与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探究了争取抗战胜利之良途与教育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抗大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头脑,推进党内思想团结统一。通过中央领导上讲台、遵循“少而精”原则、响应“学习竞赛”号召、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树立先进典型等形式开展党性教育,使全校党员干部提高了思想认识和理论修养,为抗战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干部。抗大党性教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领会学做干部真谛,保有抗战救国决心,为新时代党员干部从政治方向、政治担当、政治主动方面提升党性修养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5.
衡阳抗战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利于衡阳抗战文化继承与发扬等重要作用。文章从将衡阳抗战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将衡阳抗战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衡阳抗战文化纳入协同育人过程等方面,探讨衡阳抗战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伟大抗战中产生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其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观背景下,应该充分弘扬抗战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以及艰苦奋斗教育.将抗战精神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有效利用把抗战精神寓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把抗战精神寓于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及把抗战精神寓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中的“三位一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诞生于江西的特种教育,本是国民党用来对苏区进行"文化围剿"的利器.抗战军兴后,在"抗战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感召下,特种教育的工作重心由"文化剿共"转变为"抗战救国",这一时期的特种教育对民众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政治动员,为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特种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对国民党政权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迁至陕西城固,与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组成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在北平师范大学的基础上,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成立。在抗战的岁月里,国立西北师院秉承北平师大诚笃朴实、艰苦奋斗的校风,在推行民众教育、服务地方建设、加强本校的高等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西北师院在师生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在各国立西北高等院校的前列,甚至和各国立师范院校相比,也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9.
相比于北洋政府时期和抗战爆发之后的航空留学教育,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至抗战爆发前(1927~1937)的航空留学教育与之有很大差别。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制定了许多航空留学教育的规章制度,以加强对航空留学教育的管理。我国航空留学生,主要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实力派组织派遣。其中,中央政府派遣的航空留学生主要包括学习飞行技术和航空工程的人员,其留学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和意大利。而地方实力派派遣的航空留学生主要是学习飞行技术,其留学国别较杂,留学时间短,成效一般。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航空留学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并形成了陆海空三军留学局面。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又加强了自费航空留学生的管理与控制,特别是1935年出台文件,禁止其他集团或组织机构私自派遣航空留学生。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在航空留学生派遣资格上,出现了学生与学员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韩师民国年间治校时间最长的李育藩校长,在接长不久即遇抗战全面爆发。从1936年底至1939年5月这两年多的时间,李育藩不断加强军事动员与训练,积极准备迁校,又重视学生诉求,强势解决争地纠纷,以及在沦陷前夕将学校西迁到安全地区,保存了韩师的教育血脉,使之在抗战烽火中,仍然能不断发展,成为广东东部最重要的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