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盟制度是蒙古封建主商讨军国政务的一种议事机构.顾实汗统治青藏高原后仍沿用蒙古旧制,建立了青海会盟祭海制度.清廷为整顿青海蒙古,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管理,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借以参与会盟祭海活动达到控制蒙古诸部的目的.会盟祭海也随着青海蒙古由强到弱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青海蒙古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在清政府的民族政策不断调整下,从人口、阶层、婚姻、文化、习俗等社会结构方面发生巨大了变化,本文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这段时期青海蒙古社会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在青海蒙古社会变化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4.
关于《秦边纪略》对清初青海蒙古的若干记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秦边纪略》中有关清初青海蒙古的若干记载诸如“蒙古回回”,青海蒙古的商业贸易活动等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这些记载对于研究和探讨清初青海蒙古史提供了新颖的史料和信息。  相似文献   

5.
由于成书仓促 ,《清史稿·藩部世表三》对青海蒙古札萨克世系的记载多有错讹之处 ,佟佳江先生所著《清史稿订误》一书业已作了部分订误。本文在此基础上 ,主要根据 1996年 12月影印出版的《光绪朝朱批奏折》、北洋时期《政府公报》第2 0 2号、《清实录》、《清代蒙古官吏传》和《蒙古世系》等史料相互印证 ,对该表予以再订误 ,旨在使之益臻完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世居青海的蒙古族风俗、语言以及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青海蒙古族是在原有萨满教信仰的基础上,逐渐吸收了以藏传佛教为主的宗教精神,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体系,凸现因多种族群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不同于草原文化的青藏高原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地处亚洲腹地中俄“夹缝”中的蒙古国摆脱了苏联长达近70多年的控制,其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日益凸显,成为世界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博弈的焦点之一。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与中俄特殊的历史关系使其对外关系调整必须首先考虑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与此同时,蒙古为了平衡中俄所带来的“压力”又积极地发展与“第三邻国”关系,美日及一些西方大国出于不同的战略目的接踵来到这片觊觎已久的土地上。蒙古国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变化为中国北部战略安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变挑战为机遇即成为中国对蒙政策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做了初步的梳理和简单的分析,以期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时期蒙古地区危机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蒙古地区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渗透,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各类矛盾的交织和激化,酿成蒙古地区的动荡不安。而蒙古"新政"的举措失当,则加大了蒙古对清廷的离心力;由于蒙古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沙俄对蒙古地区觊觎已久,其对蒙古地区脱离中国地区运动的煽动,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对事态发展起了决定作用。本文分析了辛亥革命时期蒙古地区危机的原因,阐述了危机的过程,揭露了沙俄阴谋侵占我国蒙古地区的野心。  相似文献   

10.
影响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人口的快速增长、文化程度普遍低下、观念滞后等已成为制约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桎梏.应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转变观念等方面入手,方能促进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朝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进而实现了对青海的完全统治。随着青海蒙古族的日益衰弱和藏族的逐步强大,原蒙古族统治青海时期的蒙藏格局打破,“分而治之”下两族所占牧地与发展人口之间的不协调局面客观存在。因藏族部落人众地狭的客观矛盾日益突出.黄河以北环湖草原成为各藏族部落争向迁移的游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其政权的建立都面临着少数族群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都制订了相应的政治、文化政策来巩固政权,经过这些制度的实行,加之各民族迁入内地,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女真族和蒙古族都有不同程度的汉化,但是女真族相比蒙古族,汉化程度要高很多.本文拟从政治一体化、科举制度和语言政策三个方面来阐释女真族相比蒙古族,汉化程度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卡伦是在关隘、要塞等处派兵驻守,执行巡查、稽查、监督、征收和传递文书等各种义务的防御、管理据点,其设置是清代特有的治理边疆、巩固边防之重要举措.以往,学术界就清代蒙古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卡伦之设置时间持有"雍正五年"、"康熙年间"等不同观点.经过剖析<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等相关史料发现,蒙古地区的边境卡伦和内地卡伦之设置时间均可以追溯到康熙朝初期,而且,当时的卡伦已具备治理边疆、巩固边防等广义之卡伦的多种职能.  相似文献   

14.
雒国盛 《华章》2008,(18):26
纳质,是蒙古大汗强制向被征服国家或民族征取质子,"取质以邀信"的一种政策.由于蒙古族是一个尚"质"的民族,因此纳质也成为了蒙古的一个传统.蒙古汗国初期的质子绝大多数被充入到怯薛宿卫组织之中,质子入侍与怯薛宿卫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二者对蒙古汗国的政治统治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罚牲刑”是用罚牲畜的方式来惩处犯人的一种刑罚制度,作为蒙古社会游牧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律法,被蒙古统治阶级乃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认可,并广泛推广使用。清初以及清中后期对“罚牲刑”的立法变化,反映了清代蒙古“罚牲刑”的诸多立法特点,说明了清政府在对蒙古立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罚牲刑”是用罚牲畜的方式来惩处犯人的一种刑罚制度,作为蒙古社会游牧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律法,被蒙古统治阶级乃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认可,并广泛推广使用。清初以及清中后期对“罚牲刑”的立法变化,反映了清代蒙古“罚牲刑”的诸多立法特点,说明了清政府在对蒙古立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清末预备立宪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已被打破,清政府着手改革专制制度,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过渡。经过立宪,清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开端。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清末宪政改革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实效。由于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财政极端困难,再加上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缺乏,使得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在蒙古地区好象无多大价值。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初满洲政权的蒙古政策是满清藩部政策的缩影。就历史事实而言,该政策不仅是清政权藩部政策的完整模型,而且也是此后清政权藩部政策的运作楷模。它的实施方式、政策种类、运作模式对此后清政权的藩部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宗教、通婚、文化融合等方面都促进了各族的融合,并为顺利实现清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该政策对此后乃至今天各民族间的融合仍然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17—1919年是外蒙古地区处于政治风云变幻的时期,内外交困的外蒙古欲放弃"自治",民国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派官员赴外蒙与外蒙自治政府协商谈判,经过不懈的努力外蒙古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在外蒙撤治一事上不得不提到的两个人就是陈毅和徐树铮,关于外蒙撤治上他们既有分歧也有共识,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外蒙撤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清交替时期,黄教对中国“三北”地区影响重大。无论是蒙古、满洲还是沙俄都对黄教以及黄教的圣地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黄教以及黄教圣地西藏的联系中,满洲政权的黄教及西藏政策更具主动性。正是这一积极的姿态使得清初政权有效地利用黄教来扩大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影响,并为它对蒙古各部施加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清廷对西藏以及黄教政策的灵活运用还为清政权统一中国、成为“华夏共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