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田园 《今传媒》2006,(12X):57-57
做了驻站记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都称做“无冕之王”。既然记在人们心目中那么重要,也能为人民做点实事,为何不去做呢?  相似文献   

2.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新闻民工”,这是越来越多的新闻人对自己所处的或尴尬或窘迫的职业角色的自嘲。正像李希光教授所忧虑的那样:“在今天,当我们的媒体市场化后或者产业化以后,中国新一代新闻工作者正在陷入严重的工作和生活窘地。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自己生活奔波养家糊口的人。”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无论在公众的眼中,还是在记者们的心中,“记者”两字都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风光、神圣。当社会不断质疑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作为媒体中人,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很多。  相似文献   

3.
“无冕之王”一般是人民群众对新闻记者的一种尊称,是社会对新闻职业的一种赞誉。对此荣誉,记者应该谦虚谨慎,不能自冠其名,然而对一种概念,每人可以有各自的理解。笔者认为,在纯新闻写作思维的境界内,记者可以谦称“无冕之王”、堪称“无冕之王”、敢称“无冕之王”。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新闻记都是一个倍受尊敬的职业.因为它代表着真实、公正和良知.是社会正义的守望。对于新闻从业们来说,一张小小的媒体工作证.不仅仅是稳定职业的保障.更是记录事实.伸张正义的凭证,是第四种权力、无冕之王的象征。然而。在新闻媒体投身市场化并且初见成效的今天,这样一张极具深意的工作证.却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5.
我多次在一些报刊上看到文章和报道,称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如最近某报报道宣传系统招聘,在头版就作出标题:《3000学子竞聘“无冕之王”》;有的记者为民呼吁,沟通市领导解决了一个问题,在副刊写文章,题为《“无冕之王”的权力》;有的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书名就是:《“无冕之王”》、《无冕女王》……新闻记者果真是“无冕之王”吗?非也。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欺人之谈。据《新闻学大辞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无冕之王”的解释是:“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社会地位崇高,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  相似文献   

6.
张林栋  姜末 《记者摇篮》2009,(10):20-21
新闻记者有“无冕之王”的称号,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荣誉,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在从事新闻工作近十年的经历中,我们有这样一种体会: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增强个人政治素质,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无冕之王”。  相似文献   

7.
赵金  沈城 《青年记者》2005,(2):40-42
新闻记曾被称为无冕之王,但是现在,记头顶的光环却在褪色、消失。有偿新闻问题、职业道德问题等等,让人们提起“记”二字时多了一个问号。谈到这些问题时;人们常常把板子打在记的身上,更多的人认为是“道德”范畴的问题。但是,记的职业环境究竟怎样?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这很值得探讨。沈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央媒体的记,您在新闻工作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一定有很多感悟。  相似文献   

8.
记者≠无冕之王。对新闻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始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在笔者二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中,经常听到这种尊称。潜台词是:你们记者太牛了,写几个字就可以让一个人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一件事发酵,引来关注等等。对"无冕之王"这一称谓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是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认知和定位。今天,在新媒体时代,重新解读"无冕之王",有助于公众认识和了解这一职业;有助于记者找到职业情怀和职业方向。  相似文献   

9.
由于新闻记者队伍前仆后继对真理的追求,由于新闻记者队伍无私无畏对正义的捍卫,还由于他们对人们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客观公正的真相报道,所以,新闻记者队伍,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是一个高尚的群体。因此,人民大众送给了记者们一个“无冕之王”的雅号。老百姓送给记者这个称谓,按照常理来说,记者们必定是个个都诚惶诚恐、兢兢业业,惟恐玷污了“无冕之王”的雅号和亵渎了人民大众的信任。遗憾的是,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些记者,对“无冕之王”四个字错误地理解为记者的头衔是一顶王冠。有了这顶王冠,便可以无法无天,…  相似文献   

10.
“无冕之王”的叹咏《德阳日报》肖佑生屈指算来,从新闻通讯员至1.专业记者,陆陆续续已吃了20余年新闻饭,其间的酸甜苦辣,唯我心知。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什么人,给新闻记者罩了一顶“无冕之王”的桂冠,细细思量起来,这“无冕之王”实在有些受之冤枉.所以当...  相似文献   

11.
“付费采访”之弊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新闻记凭借“无冕之王”的头衔,大搞“有偿新闻”,结果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抨击。时至今日,另一种形式的“有偿新闻”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只不过这次付费的主体变成了媒体和记:记要想采访,必须先付费,采访金鸡百花电影节交费、采访金鹰电视节交费、采访皇马交费,甚至连采访古墓发掘也得交上钱才成。毫无例外,向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的话] "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者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者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者和宣传者,是社会的良心,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者"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无论世界上哪个角落突然发生重大事件,总会有成群的新闻记者蜂拥而至,争抢新闻,圈外人羡慕他们的职业,称他们是“无冕之王”,但有谁会注意到,在这些“无冕之王”光环的下面却是疲惫不堪,忍饥挨饿甚至是生命危险。在世界几大热点地区工作的新闻记者就尤为如此,他们的工作危险程度绝不亚于深入虎穴的特工人员。全世界每年总要有一百多位新闻工作者死于各种枪击、绑架事件,这些“玩命”的新闻记者很多时候自己就成了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14.
“尽职责”与“讲道德”本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可在实践中,有的记却常常在“尽职责”的时候,忽视了“讲道德”,从而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也损害了自己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大众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其“干预生活”的功能日益增强。但是大众媒体在功能扩张的同时,却遇到新的问题,这就是受众对一些媒体行为的质疑:记在采访中是单纯的记录吗?记能否干预事件发展的进程?记的某些采访行为经得住道德的拷问吗?等等。于是,“旁观”和“参与”问题就越来越尖锐地摆在媒体和记的面前,成为一个现实操作中无法绕开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过去曾有人对记者冠以“无冕之王”的雅号,现在也偶有所闻。我想,如果把无冕之王理解为记者至高无上,谁也惹不起,这当然是不对的。人民的记者绝不能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不然的话,记者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如鱼离水,记者也就不成其为记者了。但是,我认为,从采访的角度讲,记者应以“无冕之王”自勉。正因为头上没有乌纱帽,所以采访谁就可以和谁的“冕”一样高,就可以和谁“平起平坐”,谈得拢,说得上。用我自己总结的话说,就是“记者采访时见大官自己不小。见老百姓自己不大”。我觉得,没有这个能大能小、能官能民的思想作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是一个为公众所尊重的职业,在许多人眼里,记者几乎无所不能,上至高官政要,下至黎民百姓;不管是国家机关,还是乡寨村镇,只要出现新闻,他都有权“报”一下。所以,社会对记者便有“无冕之王”的称谓。“无冕之王”可谓神通广大,这正是党和政府赋予记者的权利和为记者工作提供的便利。但是,这种权利的使用是要讲究分寸和技巧的,运用不好,“无冕之王”也会碰壁。1993年9、10月间,辽宁省沈阳市发生了一起新生儿感染未知病毒连续死亡的恶性医疗事故,从该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沈阳妇婴医院因感染同一种病毒连续死亡18名新生儿。其实,在该恶…  相似文献   

18.
“有偿新闻”要严加禁止了,这真是大快人心的举措。作为新闻记者出身的我,对于记者写新闻拿红包、编辑收受版面费的现象早就困惑不解。新闻记者有个古老的名字叫“无冕之王”。这称号既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新闻记者这职业的自由独立性质,与其它职业不同。它向社会传播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影响和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并作为一种有力的舆论监督载体,受人尊敬。我国正直  相似文献   

19.
新闻之“德” 新闻人“掌握”着被称作“社会雷达”和“社会监测器”的新闻传媒——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机关”。新闻舆论引导人们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从某种意义说,舆论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因此新闻人的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  相似文献   

20.
康健  李阳 《今传媒》2006,(9X):35-36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可奉告”不知流行于何时,竞成了对付新闻记的“法器”。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也就要讲究交流的方式、方法,反映到新闻工作实践中就是采访实战技巧。舆论监督类的新闻采访,笔认为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良知,还有新闻记干预依法对“无可奉告”说不的智慧与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