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初仕北周,先被大家宰宇文护引为中外记室、后又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汴州刺史、徐州总管等职,被封为清河郡公。杨坚任兆周丞相时,杨素“深自结纳”,杨坚“甚器之”。他辅佐隋文帝杨坚夺取并巩固了政权,以功封上柱国、御史大夫、越国公。又曾任内史令、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等职。后来,杨素又结交了晋王杨广,废斥太子勇,谋立杨广为太子,扶其登上帝位,被杨广任为尚书令、太子太师、司徒等职,改封为楚公。杨素又好学博览,“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  相似文献   

2.
杨玄感是隋朝尚书左仆射、越国公杨素之子。凭借他父在朝中的势力和威望,由最初的郢州刺史,转袭楚国公爵位,后升迁礼部尚书,青年得志,平步青云。这个世荷国家恩遇、自称有盛名于天下的朝廷命臣,趁着隋炀帝第二次进攻高丽的时候,却打着“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的旗号,于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起兵反隋,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严重分裂,有力地冲击了隋王朝的统治。 杨玄感的起兵决非是偶然冲动,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众所周知,隋炀帝是弑父杀兄才登上皇帝宝座的,在夺嫡过程中,杨素积极支持杨广,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得到了杨广的信任和重用。杨素也由此大权在握,擅宠弄权,恃功骄矜,在朝廷中树立自己势力,横行朝廷。史称“时素贵宠日隆,其弟约、从父文思、弟文纪,以族父异,并尚书列卿。诸子无汗马之劳,位至柱国、刺史……亲戚故吏,布列清显,既废一太子及一王,威  相似文献   

3.
隋文帝杨坚因何而亡?今天看来似乎已成定论,学界同仁均认为是被其子杨广所杀.如吴枫、陈佰岩先生的《隋唐五代史》中有:“他(指隋文帝杨坚)的皇位继承者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最突出的暴君之一.本来隋朝皇立继承者是文帝长子杨勇,但其次子杨广却采用了极其阴险毒辣的手段,打倒杨勇,自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六十三岁的隋文帝卧病仁寿宫,杨广指使心腹张衡,入宫刺杀文帝,‘血溅御屏,冤唐之声闻于外.“杨广既杀生父,又杀胞兄,就是如此登上了帝王宝座.”又如张文喜、刘焕曾先生的《新编中国古代史》中有:“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是隋文帝的次子,用  相似文献   

4.
杨素是一位对隋朝兴亡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一生战绩辉煌,为隋的建立及其政权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开国功臣,但称不上功臣之首。他排斥异己,陷害忠良,营私易储,助广夺嫡,杨广即位后施虐政而乱天下,隋因之而亡,但杨素不是隋亡国元凶,只是帮凶。这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很久以前读过贵刊1954年第3期登载的方若生《论李密在历史上的作用》一文,想发表几点意见.我认为这是一篇为反革命阴谋家李密出卖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罪行回护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方若生先生为讴歌李密而散布的一些思想观点,都是十分错误的.第一,李密出身于三世"皆知名当代"的贵族官僚大地主家庭,其父李宽是隋上柱国蒲山公,所以当李密还在青年时即得父阴而为左亲侍,环立于隋炀帝的殿阶之下了.后来他结识了尚书令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并参加了杨玄感的起兵.这次起  相似文献   

6.
隋朝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月,隋文帝杨坚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统率总管九十,兵士五十一万八千,进攻陈朝。次年正月,下金陵,陈后主叔宝投降,陈朝灭亡,隋朝统一了全国。为什么隋朝能够统一全国?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和作用如何?兹试说明如次。一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首先是当时的经济条件。在南北朝时,由于劳动人民在生产上长期的辛勤劳动,南北方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李德林生活于封建时代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动荡时期 ,一生入仕北齐、北周和隋三朝 ,特别有功于隋。在隋朝的统一进程中 ,从杨坚入总朝政、平定三总管之乱以至平陈战争等的各个环节 ,李德林于幕后策划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军事行动方略 ,起到了左右时局的重大作用 ,是隋朝统一的积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8.
阿列克谢是彼得一世的儿子、皇位继承人,因反叛彼得改革被处死。本文为总结历史教训,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阿列克谢反叛的原因:不正常的家庭环境扭曲了皇太子的身心;缺乏应有的父爱使父子感情的鸿沟越来越深;教育的失误导致思想上的极端混乱。关键词:反叛;社会学思考;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9.
一杨玄感起兵发生在隋大业九年(613年)。隋朝统治者这时正耀武扬威,二征高丽,杨广亲率大军,差大将宇文述与杨义臣,兵趣平壤。在北方的涿郡(今北京)、东边的东莱(今山东掖县)以及东都洛阳,皆驻有大军。其中涿郡是侵略高丽的发兵地,东莱是水军的聚集点,而洛阳,则是控制整个东方的中心。隋政府将几个据点分配给几个有经验的将领统制:在东莱的是著名悍将来护儿;东都交给一个号称“严酷少恩、果于杀戮”的樊子盖;而涿郡则是自大业九年正月起,便不断有各地军队或征或募  相似文献   

10.
阿列克谢是彼得一世的儿子、皇位继承人,因反叛彼得改革被处死。本文为总结历史教训,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阿列克谢反叛的原因:不正常的家庭环境扭曲了皇太子的身心;缺乏应有的父爱使父子感情的鸿沟越来越深;教育的失误导致思想上的极端混乱。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万历中后期,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地区先后爆发了宁夏孛拜之乱、壬辰倭乱、播州杨应龙之乱,旋即先后都被平定。其中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是这三大征当中最干净利落的一场战役。平播战争的指挥者——李化龙,功不可没。他在战前广泛搜集敌方情报,并且摸清了敌我双方的虚实;战中运筹帷幄;战后处置得当;对整个平播战局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裴矩(548—627年),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他幼年丧父,勤勉好学,善作文,有智略,留心政治时事,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北齐时,作过北平王高贞的兵曹从事,调任高平王文学。北周时,任定州(治今河北定县)总管杨坚的记室。入隋,迁给事郎等官。参加过平陈之役。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他奉命平定岭南王仲宣、周师举叛乱,以三千弱兵,安抚了二十余州,得到隋文帝杨坚的嘉奖。隋炀帝即位后,“方勤远略”,裴矩积极从事发展隋朝与西域各族联系的工作和对吐谷浑、突厥等边疆地区的经营。他一生历事北齐、北周、隋、唐四朝,参加过窦建德农民政权,而最有意义的事迹,还是他在“丝绸之路”上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隋文帝杨坚通过宫廷政变得到了北周的天下进而建立了隋朝。隋文帝能够实现这一系列的政治抱负,除了与他本人的政治才干有关之外,他身边的功臣集团在整个过程当中给了他莫大的帮助。然而在隋朝天下逐渐稳定之后,隋文帝与功臣集团之间的关系却不断地恶化。隋文帝的功臣集团多为北周关陇武将,隋文帝在得到了天下之后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抑制这些功臣,于是,功臣集团也逐渐地对隋文帝不满,矛盾逐渐激化,同时随着历史发展的需要,功臣集团的成员逐渐被隋文帝或贬或杀,退出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4.
第九章 隋朝 重点问题: 隋朝统一前后进行的改革。 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创立科举制度,改革法律;继续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之法”;改革府兵制。改革的意义。 重要名词: 隋文帝:即杨坚,隋朝的建立者。原为北周大臣,公元581年代周建隋。589年灭陈统一中国。他在位期间,对政治、经济、军事都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发展。后  相似文献   

15.
教育之最     
最早的科举制度是隋文帝时创立的。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  相似文献   

16.
杨坚用禅让的方式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不久,即消灭了陈朝,统一了中国。对隋而言,已不存在所谓“正统”问题,更不关心所谓五德历运问题。杨坚杀功臣、隋朝编写前代的历史以及对北周和北齐的态度等史实,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们的言行所反映的思想,比思想家的思想表达,能更具体、更真切地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也谈隋文帝     
近年来,史学界有些同志给隋文帝杨坚冠以“贤君”“良主”的称号。但我认为,隋文帝这个“安坐而攘帝位”,“素无术学”,“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的人,是一个不足称道的封建君主。虽然,隋文帝在政治建制方面有些整顿和改革,对隋朝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大兴土木,搜括百姓,屡次用兵,使刚刚建立起来的隋王朝,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埋藏着倾覆的种子。 隋朝以前,南北动荡,士族大地主放肆抢夺肥田沃地,史称:“肥饶之处,悉是豪  相似文献   

18.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其叔父汉王朱高煦仿效朱棣的靖难之役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明宣宗平定高煦之乱的原因可以总结为:明朝中央实力的加强和藩王力量的削弱;明宣宗治国经验丰富、知人善任;来高煦有勇无谋、失道寡助;明宣宗应敌策略得当.  相似文献   

19.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兵向南方的陈发动进攻,最终灭陈统一了南北,由此结柬了中国近三百年的割据局面。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隋朝建立后仅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统一,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 一、南北经济的发晨。作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黄河流域,自东  相似文献   

20.
晋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定都洛阳,国号为晋。称国号为晋,是因为魏帝曾封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为晋公。隋公元581年,隋国公杨坚迫使周静帝让位,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隋朝。国号为隋,显然是因为他的爵位的名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