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从和低年级的学生打了交道,我的脾气便每况愈下,越来越坏了,总是莫名地发一些脾气。而每次发过脾气,我又很后悔,我不止一次责问自己:为这些不懂事的孩子生什么气呢?可是,一看见调皮的学生,一看见违反纪律的学生,我就管不住自己。上课铃早已响过了,学生依然有打有闹,有说有笑。看到此情此景,谁又能忍得住呢?我强调别在黑板上乱画。黑板倒是没人画了,可却发现讲桌被学生用圆珠笔写上了字,我的气便不打一处来了。我厉声问:“谁画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连问了3声,没人回答。这时班长站了起来。我不容分说地厉声道:“是你画的吗?”“老师…  相似文献   

2.
片段一(苏教版四年级《诚实与信任》)(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了文本,品味了文字后)师:同学们,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文中的我和小红车的主人未曾谋面,而车主却为什么要一再地感谢我呢?生:因为他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地留下了字条。师:那么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字条呢?上面写了些什么呢?(学生快速地把书浏览了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乘、除法简单应用题”复习。为了唤起学生的联想与记忆,我需要一组同学帮忙创设一个现实情境,并抛出一条信息,让学生根据这条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我在五(6)班上课时,有意识地抽了5个男生、4个女生上台做小助手,接着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数学问题:“女生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自我感觉良好,教学目标达成。十分钟后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五(7)班的教室,当我正搜索哪位学生上台时,一个学生说:“老师,按号码抽吧。”又有学生接着说:对!抽号码。”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笑眯眯地说:学号是…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如何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主动开发者,如何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链接相关内容,使阅读教学为学生打开学习的另一扇窗,让学生看到人类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文化之星。本文试从两次链接的对比,探讨这一问题。案例一教学《赠汪伦》师:已经是第四节课了,大家一定很累了,想不想轻松一下?生:想。师: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注意听,看你能听出什么?(教师放录音《送别》)师:你听出什么了?有什么感受?生:我听出了高兴。生:我听出了愉快。生:我听后有兴奋的感觉。师:你们没有听出有依依惜别之情,恋恋不舍之感吗?生:没有。师:…  相似文献   

5.
教研组开展活动,由我执教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6页11题“小猫钓鱼”.情境图上3只小猫围在池塘边垂钓,小花猫钓了8条鱼,小黄猫钓了20条鱼,小黑猫钓了15条鱼,情境图下面有一提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我任教两个班,在第一个班是这么教的.师(呈现主题图后):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有小花猫、小黑猫和小黄猫.师:你们能根据小猫钓鱼的情况说说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小花猫和小黄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小黑猫和小黄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小黄猫比小花猫多钓多少条鱼?小黄猫比小黑猫多钓多少条鱼?……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写了满满的一大黑板,然后和学生们一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节课下来,师生练了一黑板的习题.课后,我暗自思考:这本是一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练习课,而通过前面的教学,课堂上满黑板的问题学生在课前已经都会提出也会解决了,这节课只不过是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展示一下罢了.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似乎没有什么新的收获.怎样才能让学生在40分钟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呢?我拿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整理了一番,决定第二天围绕“问题树”进行教学.第二天,在第二个班又上同样的内容.课伊始,我出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依据形旁辨析词义有这样一题:我公安人员从罪犯的床下搜出了(zāng)物。选用“脏”还是“赃”呢?学生难以分辨,答题正确率较低。启发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7.
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对我说,孩子回来问:班上有同学背的书包是花了600块买的,我的书包是多少钱买的?她妈妈一时不知该怎么说好,就回了句:瞎说,哪有600块的书包?我同学的儿子也问过类似的问题:妈妈,我们家是穷还是富啊?我同学说:不算穷也不算富吧.  相似文献   

8.
自我感觉一直以来都与“鸡兔同笼”颇有缘分。这是一道数学名题,却困扰了我整个小学生活,而今身为人师,苦恼依然——因为我正在对我的四年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辅导。“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头有5个,腿有14条。问鸡有几只?兔有几只?”这道题我换汤不换药已经教三遍了,但仍有学生不明所以:为什么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鸡,一会儿假设5只都是兔呢?要知道这些学生还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呀!对此,我惟有苦笑。机缘巧合,前不久我有幸听到了特级教师徐斌老师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数学课“鸡兔同笼”。当时一看到大门口黑板上的这个课题,我着实吓了一跳——他竟敢上这内容?然而现在,我只想说:数学,就这么简单!”亮点一:怎么画最简单?”——学画数学画在让学生充分估计了笼子里鸡、兔可能有的只数后,教师问:“我们在美术课上画过鸡和兔吗?”画过!”在学生们的齐声回答声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出了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鸡和兔。接着教师话锋一转:现在我们来画画数学画,不过数学画不用这么麻烦,怎么画最简单?”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小朋友围绕“简单”二字做起了文章:“用‘○’表示头”、“用‘|’表示腿”、“有两个‘|’表示鸡’、“有四个‘|’表示兔”……不久鸡和兔...  相似文献   

9.
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对我说,孩子回来问:班上有同学背的书包是花了600块买的,我的书包是多少钱买的?她妈妈一时不知该怎么说好,就回了句:瞎说,哪有600块的书包?我同学的儿子也问过类似的问题:妈妈,我们家是穷还是富啊?我同学说:不算穷也不算富吧。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日子收到一位学生信息:老师,我的数学……挂了.这是一位正读初三的学生,小学时我陪伴他4~6年级,数学成绩挺好,也属于有学习后劲的学生,只是做事有些拖沓,怎么就“挂了”呢?我忙着回复,一条还没发出,他的信息又来了:“其实那些题我都会.”“噢,是单元考试吗?怎会又挂了?得反思一下啊!”“是,我反思一周了,有成果了.”“成果?”“彻底纳入体系”……  相似文献   

11.
自从和低年级的学生打了交道,我的脾气便每况愈下,越来越坏了,总是莫名地发一些脾气。而每次发过脾气,我又很后悔,我不止一次责问自己:为这些不懂事的孩子生什么气呢?可是,一看见调皮的学生,一看见违反纪律的学生,我就管不住自己。上课铃早已响过了,学生依然有打有闹,有说有笑。看到此情此景,谁又能忍得住呢?  相似文献   

12.
一天,在办公室前的走廊上,我遇见了一位学生。他看到我的时候,躲躲闪闪,欲言又止。我迎上去问:“你,找我?”他点了点头。我想起来了,他是五(2)班的小安同学,是他们班上有名的待进生。我教他们班的社会课。许多教师看到他都有点头疼,他找我有什么事呢?我把他请到办公室,让他坐下,他显然有点受宠若惊。我问他:“你找我有什么事?”“老师,我还要当小助手。”他激动地说。“噢!”我明白了。他说的“当小助手”,是上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我在他们班上课时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一上课,我对全班的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想找一个小助手,为大家写一写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前些日子收到一位学生信息:老师,我的数学……挂了。这是一位正读初三的学生,小学时我陪伴他46年级,数学成绩挺好,也属于有学习后劲的学生,只是做事有些拖沓,怎么就"挂了"呢?我忙着回复,一条还没发出,他的信息又来了:"其实那些题我都会。""噢,是单元考试吗?怎会又挂了?得反思一下啊!""是,我反思一周了,有成果了。""成果?""彻底纳入体系"……好一个"彻底纳入体系"!试想一下:在单位时间内完  相似文献   

14.
我觉得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于每节课后教师首先应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1.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2.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没有或多或少的提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面我也做了大  相似文献   

15.
王高堤 《考试周刊》2014,(33):43-43
正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作文存在畏惧心理。我曾做过一次测试:在语文学习中,你感到最难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最难?57位学生中有46位感到最难的是写作文(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感到难的原因是: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因此,很多作文课都是老师指导完以后,学生咬着笔杆愣神,有的学生甚至轻轻唠叨:"我最怕写作文了。"是的,不但学生怕写作文,就连有些老师也怕上作文课,抱怨学生写不出好文章。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课间,我和一些学生在走廊上晒着暖暖的太阳.我随口问了一句:“你们发现老师有什么变化没有?”我满以为,学生会说我穿的新衣服,或者是这一阶段我减肥成功的变化.朱丽丽却笑着说:“老师,你变温柔了.” “变温柔了?难道我以前很凶吗?”我反问道. 朱丽丽点了点头说是,旁边的同学也都随声附和着.  相似文献   

17.
案例:分数除以整数片断一:师:在我们教室的黑板报上现有45平方米的空白处,老师如果把它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来完成版面的设计,你认为每位同学应设计多少平方米?学生1:我认为每人应设计0.4平方米,因为45平方米就是0.8平方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0.4平方米。学生2:我认为45平方米里有4个15平方米,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即25平方米。学生3:我认为该题的算式是45÷2,我是这样想的:几乘2得45?就很容易求出是25平方米。学生4:我的结果也是25平方米,但我采用了画图的形式(走上黑板作图):25平方米45平方米1平方米用一幅长方形图表示1平方米,将它平均分成…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第七册《基础训练4》作文题,在学生习作时,我作如下指导:(一)借鉴课文,学习方法习作前,引导学生复习《高大的皂荚树》,提出两个问题:①作者是怎样观察皂荚树的?②作者抓住了皂荚树干、叶、果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①作者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先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断师:我们认识了圆的周长,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呢?生: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以圆周率。(学生一上来就说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师:还有同学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吗?(不少学生举起了手)师:你是怎样获得这个方法的?生:预习时记住的。生:我在数学兴趣班学过了。师:这些同学知道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不知道的同学对这个公式有什么想问的吗?生:什么是圆周率?生:圆周率是多少?生:为什么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以圆周率?生:圆的周长跟直径有关系吗?……师:刚才,我们的同学敢于提出问题,都是好样的。在这些问题中有个…  相似文献   

20.
"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老师,我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更美丽。[案例一]《做风车的故事》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结果,却遇到了以下一幕。)生:老师,我觉得课题不妥,应改成《牛顿做风车》。师:为什么?请说说理由。生:改后的题目让人一看就清楚明白,讲的是什么人做什么事。生:老师,我认为题目不能改。师:为什么呢?能不能说出你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