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著名学者刘宝楠,字楚桢,号念楼,江苏宝应人,著有《论语正义》、《释谷》、《汉石例》、《宝应图经》、《胜朝殉扬录》、《文安堤工录》、《愈愚录》与诗文集《念楼集》等。刘宝楠的前几种著作在学术界影响较大,而他的诗文集,虽然在一些刘氏的传记中作了简单介绍,但大多语焉不详,往往连诗文集的卷数也不知道。《清史稿·刘宝楠传》和《艺文志》只字未提《念楼集》,今人的《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还将《念楼集》的作者写成了刘启瑞。刘宝楠的诗文集在其生前和身后都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其书名有时称  相似文献   

2.
明代"前七子"复古派领袖何景明任官陕西提学副使期间所作《学约》,是研究何景明教育实践、文学理论、学术思想,考察明代提学官学政管理、士子科举教育等问题的重要材料。《学约》今已不存,然岳伦在《学约》基础上编成的古文选本《学约古文》尚存。本文通过明嘉靖十年(1531)杨抚刻本《学约古文》还原何景明《学约》内容,又校勘《学约古文》现存主要版本异同,考察《学约古文》与何景明《古文集》之间的关系。学界多以《学约古文》《古文集》为不同作品,然二者实为同书异名。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对历代的《尚书》著述进行梳理,厘清了对伪孔传《古文尚书》的争论,批评宋代王柏与贺成大、元代胡一中、清代毛奇龄等人借口"脱简"和"异文"肆意篡改古经,指出宋代薛季宣的《书古文训》、明代丰坊的《古书世学》是赝古伪作,称赞广稽博考、精核典赡的《书》学著述,贬斥固守偏执、无甚发明、空疏臆说、科举讲章等偏离经义的著述,体现出正本辨伪、尊古崇学的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4.
一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是宋朝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宋朝人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苏轼《居士集序》)这话是恰当的。第一,就他们所处的时代说,唐文受六朝柔靡浮艳的文風的影响,宋文则受晚唐五代以来柔靡浮艳的文風的影响。石介曾作“怪说”来攻击宋初杨亿的骈文,说:“今杨亿穷妍极态,缀風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这跟唐人攻击当时文風的话是一致的。第二,在韩愈以前,有陈子昂、萧颖士、李华等人提倡古文,成为韩愈的先驱者;在欧阳修以前,有柳开、石介、穆修等人提倡古文,成为欧阳修的先驱者。第三,韩愈提倡古文,有柳宗元、李汉、皇甫湜等的响应,扩大了古文的影响;欧阳修提倡古文,有苏舜钦、苏洵父子、王安石、曾巩等人的响应,使得宋代的古文运动获得更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兰台世界》2013,(4):106
<正>1月4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  相似文献   

6.
南宋楼昉所编《崇古文诀》全称为《迂斋先生标注崇古文诀》,又称《迂斋古文标注》,是一部重要的古文选本。楼昉先后编有五卷本、二十卷本、三十五卷本三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七《崇古文诀》提要云:"此书篇目较备,繁简得中,尤有裨于学者。"流传下来的即这三种不同的版本系统。  相似文献   

7.
清初文学家侯方域的作品流传至今,其古文辞载集仅存者一百四十二篇,诗三百九十八首。笔者辑佚古文五篇(见拙著《侯方域集校笺》上中州古籍出版社92年版),其他皆已散佚。一、侯方域诗古文辞的散佚。侯方域虽然三十七岁抑郁而死,但古文远不止《壮悔堂文集》中所收。其《与任王谷论文书》云: 仆十五岁时学为文,金沙蒋黄门呜玉方为孝康,有盛名,每  相似文献   

8.
鄙文《为林琴南一辩——"方姚卒不之踣"析》在《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刊出后。引来郭德茂先生的一篇驳文(《重析"方姚卒不之踣"的乖谬及其论争意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期)。谓鄙文所列举之古文例句不足以推翻胡适等人对林琴南"方姚卒不  相似文献   

9.
《尚书》是五经中极为复杂的一经,其存在问题极多,尤其是《尚书》源流更是《尚书》学史上纠缠不清的难题,有些问题似乎已成为"死结",作者所论列的梅本古文《尚书》的渊源便是其中"死结"之一。该文在对梅本古文《尚书》二十五篇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指出二十五篇古文的思想观点与今文《尚书》相比,呈现出惊人的前后一致性,在这种一致性中,丝毫看不出历史演进的轨迹。而且,古文二十五篇所呈现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孟子的历史观极为吻合。作者通过孟子与孔子在诸多方面的对比,并仔细考察了有关孟子的文献记载,以及古文《尚书》流传的历史,指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之手的润色与加工。  相似文献   

10.
《古文四声韵》是夏竦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完成的一本传抄古文字书,在出土文献及古文字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此书的价值日益彰显。然而,学界对此书的真正题名却存有争议,文章通过版本学、目录学以及文献学等知识,考证此书原名为《新集古文四声韵》,《古文四声韵》只是古今学者的一种习惯性简称。同时,文章也对前人未有涉及的定名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梅赜本《尚书》自宋代吴棫、朱熹开始怀疑,中经元代吴澄、梅(族鸟)等考辨,至清代姚际恒、阎若璩、惠栋辈出,以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精湛有力的论证,终于使梅本伪迹大白于天下。"先汉今文古,后晋古文今"成了学术界的共识。从此之后,学者的目光大多集中到"先汉今文"的整理研究。段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以下简称《撰异》)是这方面的力作。阮元编经学大丛书《皇清经解》时,在浩繁的尚书学著作中精选了12种,《撰异》被收入其中。  相似文献   

12.
段玉裁,字苦膺,号戊堂,(1735—1815)江苏金坛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乾嘉学派的中坚。他一生所撰写的书,计有《六书音韵表》五卷,《说文解字注》三十卷,《经韵楼集》十二卷,《周礼汉读考》六卷,《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仪礼汉读考》十七卷……总计他的著作达数百卷之多,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特别他历时三十年,集一千七百年国学大师之大成,写出了《说文解  相似文献   

13.
南宋时期编选和评点古文的风气十分盛行,它们大都为科举教学而编,对古文文法的探讨尤其深入,周应龙的《文髓》即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家。《文髓》成书约在南宋理宗绍定至度宗咸淳之间,是周应龙归家后为教授二子及门人所编。《文髓》在编选和评点上都极具特色,首先,《文髓》尤其重视苏轼之文,苏文篇数将近一半;其次,《文髓》所选唐宋名家数量最少,但却印证了在"唐宋八大家"经典化的过程中,早在南宋时期苏洵就已经与"韩柳欧苏"一起进入到最经典作家的行列;再次,《文髓》的评点对古文节目的分析尤其细致深入,揭示了"对眼字"等相关句法的使用,突出了结句使用虚词所达到的"软冷"效果,具有重要的文章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别字渔村,山东诸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诸城十老"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官至翰林院检讨,又充《明史》纂修官,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等职。著有《卧象山房集》、《白云村文集》、《滇行日记》、《滇南集》等。康熙二十九年(1690),61岁的李澄中  相似文献   

15.
古文是经学和文字学上的重要概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古文和小篆、籀文并列,视为三种字体中最古的一种。到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提出古文是战国时代的文字;民国初,王国维进一步认定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近几十年来,因为战国文字资料的大量出土,王国维的古文六国文字说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人所谓古文作了全面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汉代经注中的古文以及《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引的经书古文。《说文》古文和石经古文的考察合为一章,按《说文》字序排列,分析字形或用法,与出土古文字尤其是战国文字作对比;汉代经注中的古文包括《仪礼》古文、《周礼》故书以及《周礼》郑注、《礼记》郑注、《毛诗》郑笺中注明的古  相似文献   

16.
古文今译与图书质量汪鹏生近几年来,在出版界,由于受传统文化热的影响,图书市场上古文今译的图书蜂拥而出,文白对照的《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人《容斋随笔》等一次又一次地被不同的出版社以各种不同的包装形式推向市场,甚至连煌煌数百万言的《二十...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一般认为,《孝经》是孔子门人或曾子门人(或者是再传)记录、整理孔子对曾子讲述孝道言论的著作,成书当不晚于战国时期,其间又经过这一学派学者的不断加工。汉兴,河间人颜芝之子颜贞献之,凡十八章,长孙氏、江翁、后仓、翼奉、张禹等皆名其学,是为今文。同时,又有所谓《古文孝经》,出于孔氏壁中,二十二章,相传有孔安国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注余书不同,故疑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五郑玄本传虽有郑注《孝经》之文,  相似文献   

18.
清冯集梧注杜牧诗,收入裴延翰编定的《樊川文集》诗四卷、北宋人所编《外集》、《别集》各一卷,另从《全唐诗》等辑录为《樊川诗补遗》、《樊川集未收诗补录》,编为《樊川诗集注》(以下简称"冯注")六卷,并对其中少数篇章的写作时间作了考辨。今人缪钺撰《杜牧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进一步对杜牧诗歌作了编年和考订。但尚有若干篇目的系年仍未确定。兹对冯注  相似文献   

19.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齐人蒯通说韩信背汉自立,有:"常山王(张耳)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汉王"等数语。其中"奉项婴头而窜"一句,究竟作何诠释?迄今,众多之《史记》今注今译本及其它古文选本,无一例外地注为:"项婴,项王派往常山国的使者"(如: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第二版;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或者译为:"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头逃跑,归顺了汉王"(如:  相似文献   

20.
河岳英灵集二卷 (唐)殷瑶辑宋刻本清莫友芝校。框高十六·九厘米,宽十二·八厘米。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殷瑶,生卒年不详,润州曲阿(今属江苏丹阳)人。其所选《河岳英灵集》自序落款称"丹阳进士殷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著录《河岳英灵集》二卷,亦称"唐进士殷瑶撰"。其实他确曾业进士,但未及第。其馀仕履行实不详。《新唐书·艺文志四》提到"殷瑶汇次其诗,为《丹阳集》者。"同卷总集类又著录"殷瑶《丹阳集》一卷,又《河岳英灵集》二卷"。晚唐诗人吴融有《过丹阳》诗一首,其中"藻鉴难逢耻后生"一句下,自注"殷文学于此集《英灵》",因知殷瑶做过文学之官。唐东宫官崇文馆有文学三人,为正六品下,职在"分知经籍,侍奉文章"。此为东宫亲近,殷瑶不可能担任此职。另外,王府官,西都、北都、东都、都督府也都各有文学之官。各州则仅上等州设文学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