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康拉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和他的多元文化经历共同造就了其作品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性。以《黑暗的心》为例,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混杂性揭示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性,同时反映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以及西方话语对东方“他者”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黑暗的心》所表征的殖民话语的含混性揭示了殖民地历史的复杂性,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既共谋又对抗的复杂关系消解了殖民权威;库尔兹的人生悲剧映射出殖民主义与生俱来的矛盾;“模拟”本来是殖民统治的策略,但最后却成为被殖民者反抗殖民压迫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
萨义德作为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个旗手,在其皇皇巨著《东方学》中揭示了东方主义将东方(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文化与人民当作异域猎奇的风物使其本质化为一种异己的对象的历史建构,这种建构使东方沦为西方的他者,分离了自身的文化认证从而在西方赋予的镜像中参与了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殖民话语行动。本文试图从萨义德的批评立场出发沿着其从拉康及福柯继承而来的学养轨迹进一步探讨东方主义作为西方的政治欲望是如何运行其殖民话语模式的。  相似文献   

3.
清除殖民文化心理李文海、龚书铎和张海鹏在1996年2月27日的《光明日报》发表谈话指出,所谓殖民文化,是殖民主义的文化,是殖民主义国家加诸于殖民地的文化。它往往是殖民者侵略它国所首先使用的手段。殖民文化的渗透,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一部分人产生了殖...  相似文献   

4.
《太阳帝国》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有争议却意义非凡的电影文本。我们若抛开民族主义和二战创伤的集体记忆,就会发现此文本既不是后殖民主义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的渗透,也不是对殖民主义的歌颂或对被殖民国人民的歧视和冷淡,而是反拨西方霸权话语,以及反思、反讽整个人类行为本身。  相似文献   

5.
在《爱米莉,爪哇,1904》中,殖民模仿出现逆转现象,殖民者不再是被殖民者模仿的对象.一些殖民者甚至渐渐放弃自己的原有身份,模仿被殖民者的行为方式,甚至进入他们的文化环境,从此不再返回自己的家园和故国.这种逆转现象显示殖民地的潜藏文化价值,促使人们反思西方的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文学宝库里,后殖民主义小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视角,我们对印度作家阿妮塔·德赛《在拘留中》、尼日利亚作家齐努瓦·阿切比《崩溃》、英国作家康拉得《黑暗之心》、简·里斯《藻海无边》、以弗斯特《印度之行》等小说的语言意象进行探索,发现并归结为:一、后殖民主义文学和意象主义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二、殖民地民族的失语象征了在殖民主义背景下,殖民地民族文化失去了和殖民者外来文化平等对话的权利而逐渐走向衰落;三、后殖民主义小说中混杂英语的产生,象征了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民族语言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文学批评界就康拉德对殖民主义到底持何种态度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殖民者角度出发,结合黑格尔、拉康关于"自我"的哲学理论,分析康拉德作品中白人殖民者形象。在他的小说中康拉德通过描述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指出殖民主义进程不仅给殖民地人民造成灾难性的毁灭,而且反过来让西方殖民者在权力和欲望下不能自拔。他们逐渐暴露出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西方社会的白色神话由此遭到了彻底的颠覆。  相似文献   

8.
巴西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方面算是比较发达的。但其遭受的殖民统治对其经济发展至今还有着深远影响。1500年拉丁美洲被葡萄牙发现之后陷入殖民地的境地,给当地的土著居民带来了灭顶之灾。殖民活动使当地的文化传统几至消失殆尽。虽然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巴西获得了独立自主,但殖民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是深远而可怕的。巴西在500年后的今天还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文化方面,从现代巴西文学艺术等方面看到巴西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接受,这是西方殖民主义在精神领域对拉美的影响。拉美官方在描述这段历史的时候却将殖民者视为拉美的解放者;不是痛斥其罪行,而是歌功颂德,感谢殖民者将其纳入现代社会。这无疑是拉美当地文化被灭绝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子夜的孩子》是"后殖民教父"拉什迪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实现文化殖民的消解和完成被殖民者身份的确认的后殖民主义思想。在殖民主义消失的今天,新的文化殖民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现代民族国家。通过对《子夜的孩子》的解读,了解文化殖民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和作者力求消解西方文化中心意识,从而使边缘的非西方的民族文化回归到应有位置的文学意图。  相似文献   

10.
殖民教育的复杂性所形成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是殖民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殖民教育不仅是殖民地的一种教育现实,也是宗主国的一种教育现实。宗主国因进行殖民教育所造成的本国教育的扭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近代日本教育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就是这种现象的表征,其实质是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教育侵略。  相似文献   

11.
小说《隐藏的力量》避开传统的政治观,以家庭世界尤其女性世界为突破口,描写了荷属东印度群岛上"隐藏的力量"如何迫使威风凛凛的荷兰殖民者走的走,离的离,最后不得不作鸟兽散。通过对爪哇殖民官员及其妻儿们糜烂生活与分崩离析结局的描写,真切演绎了荷属东印度殖民主义如何在殖民地人民的政治、文化及宗教等方面的默默抗争下,逐渐衰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兴起的原因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东西方关系的复杂多变、各民族国家对文化身份的追求与认可、具有东方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学术界并积极反思现代性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其代表理论家有: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爱德华·赛义德与霍米·巴巴。英国小说中有许多涉及殖民和殖民地的作品,后殖民主义的出现为解读此类作品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印度遭受殖民压迫数百年,其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西方殖民视角下对东方的异化描写,具有鲜明的后殖民主义特征。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讲述了殖民时代,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人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大量的殖民与反殖民意识。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对作品中经典男性人物形象—朗尼、菲尔丁以及阿济兹进行分析。三者背后都折射出了鲜明的东方主义色彩。同时,本文通过剖析这三种截然不同的男性形象形成的原因,从而探寻福斯特的反殖民意识与后殖民主义书写,以期为《印度之行》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民同第三世界各国人民有着遭受殖民主义侵略的共同经历。早在五百年前的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欧州列强开始进行全球性的殖民扩张。中国和亚、非、拉地区各国一样,也受到了殖民主义的侵略。其中,最早侵略中国的是葡萄牙殖民者。它在十六世纪上半叶,一度建立东方的海洋霸权,并把侵略魔爪伸向我国,相继窜犯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地区,罪行累累。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同葡萄牙殖民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写下了早期反殖民主义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15.
身份政治是后殖民主义文论的核心议题.萨义德揭示了西方强势的学术、文化和文学建构“东方”身份的策略,斯皮瓦克发掘出“底层人”身份,霍米巴巴从“杂交文化”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殖民者、被殖民者、民族以及散居族裔的文化身份问题,由此说明,后殖民主义文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批判性和政治性.  相似文献   

16.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英国海洋文学中的殖民地意象可以得到全新的阐释,文学文本中它表现出多元性:探险的目的地、财富的映射物、殖民征服、宗教教化等等。文学家不觉中成为政治的传声筒,为殖民主义摇旗呐喊,助推英帝国的殖民扩张政策与海上霸权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康拉德的殖民地叙事把作为西方“他者”的殖民地当做一面镜子,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揭示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在西方殖民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西方人的深刻影响,反映西方文明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殖民主义的同时,康拉德也暴露了自身所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奉天教育》杂志和《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一)》为基本材料,通过对殖民者文本与被殖本者文本的解读,透析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教育方针的殖民文化特征.具体概括为:以排斥中华民国教育为提出伪满教育方针的基本前提;以天皇体制的“王道”之治为确立伪满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以“日满一体”为实现伪满教育方针的终极目的.力求揭示历史上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三省学校德育的严重文化伤害,反驳日本右冀对东北殖民地教育史的美化,以促使日本能够正确认识文化殖民的非法性与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以来,由于向东扩张的需要,西方建立了一整套宣扬“西优东劣”的东方学知识,十字军东征研究也深受此说影响。在此背景下,论证西方殖民东方合法的“法兰克-叙利亚社会”模式被构建出来,塑造了一个在西欧封建制度下,殖民者与被殖民地居民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二战后,由于殖民主义理论本身遭到解构,该模式也渐受质疑和批判。不过,对该模式的批判,更多源自西方学术界内部,并未跳出殖民主义和传统东方学的话语体系,因而只是程度上的修正,不是理论上的重构,这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20.
新闻翻译与国家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后殖民主义是为消除殖民思想而对西方霸权进行的质疑和拒斥,也是对西方话语权力的重审。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一种殖民手段,也是一种解殖民手段。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新闻翻译中采用的方法及其体现出的殖民倾向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解殖民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