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祝国防 《新闻战线》2022,(11):105-107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主题和视角不可避免地有了新转向。把乡村的故事讲好,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才能真正助推乡村振兴,赋能乡村振兴,引发人们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思考,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从而构建起独属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2.
从脱贫攻坚的收官到乡村振兴的开启,纪录片成为留存时代记忆、传承精神文明、抒发情感话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创作相较过去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以微宏叙事借时代之力观照个体命运,生动展现中国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细腻的影像语言精准把握乡村振兴主题,抒发情感话语,描绘真实乡村图景。实现了熔铸民族精神、强化文化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形塑家国形象的价值意义,引发观众深度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农村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在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在乡村振兴叙事方面通过个人化内聚焦视角与编辑式零聚焦视角相结合立体呈现乡村振兴故事;以多文本、碎片化、数据化的新闻叙事表达强化乡村振兴故事传播力;以开放性叙事建构场景化与沉浸化乡村振兴叙事生态,实现了展示乡村建设新貌、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凝聚乡村振兴共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乡村纪实影像正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形塑国家形象的重要介质。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的引领下,众多乡村题材纪录片相继涌现。其中,中外合拍的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凭借新颖独特的影像表达在海内外取得了不俗反响,实现了中国乡村故事和中华文化的柔性讲述。本文以多部中外合拍的中国乡村题材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从表达视角、呈现内容、表达策略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总结其影像表达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提炼适合我国同类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冯笑 《视听》2023,(9):6-9
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作为极具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的影像形式,在新时代的创作需求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产传播态势。其中,人民日报社出品的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中国扶贫在路上》生动勾勒出传承与超越的乡村图景,着力塑造碰撞与变革的乡民形象,通过个体影像共筑社会记忆,借助冲突叙事还原跌宕情节,既对脱贫成果进行可视呈现,也给攻坚进程赋予人文关怀,为此后同类题材纪录片丰富观照视角、提炼内涵价值开创了可资借鉴的全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于激活乡村文化、唤醒乡村记忆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村落》作为一部乡村主旋律纪录片,借助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微观的叙事结构,再现了具有浓厚历史底蕴、人文色彩的古村落文化,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这也使纪录片在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于激活乡村文化、唤醒乡村记忆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村落》作为一部乡村主旋律纪录片,借助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微观的叙事结构,再现了具有浓厚历史底蕴、人文色彩的古村落文化,激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这也使纪录片在中国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洋洋 《视听》2022,(3):13-15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题材电视剧被新技术与新需求赋予了更强劲的动力,也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内核.乡村题材电视剧以聚焦大众的矛盾问题、贴近大众的朴实生活为出发点,发生了内容青春化和视角多元化的文本转向,并运用多元媒体互联、题材与政策衔接、价值体系协同的间性表达手段,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唤起中华儿女的归属感与使命感,书写中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浙产电视剧创作显现了较强的“建设性叙事”思维。有的农村题材剧敏锐聚焦农村转型的现实矛盾,以“方案逻辑”讲述乡村振兴工作,有的改革题材剧以未来为面向,探索多元主体表达,还有更多垂直题材剧深挖事件背后的语境,赋予观众理性思辨与解读的空间。深耕“建设性叙事”以紧扣时代脉搏、贴近人民生活的内容主题、突出影像功能性的创新叙事方式,深刻践行“两个先行”指导思想,生动讲述了新征程中的浙江故事、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脱贫攻坚题材优秀电视剧持续涌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生动讲述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精彩故事,为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本文分析近年来优秀脱贫攻坚电视剧的创作经验,探讨其温暖现实主义创作机理,提出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的创新创优路径。  相似文献   

11.
周红莉 《编辑之友》2023,(10):94-1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下沉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实施,农村网民试图穿透流量陷阱,冲破污名化的身体审美扭曲状态,尽力摒除文化工业对其身体所施加的“暴力”,凸显身体的自然之美。从个体故事、家庭关系和乡村空间这三重面向展开了新的身体叙事,日常生活中劳作的身体慢慢觉醒,并与乡村内生发展之间产生奇妙的转化关系,从而使乡村形象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达到乡村记忆传承和文化价值共通的双重旨归。因此,探索乡村网民新的身体叙事和展演经验,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契机,有力驳斥乡村身体叙事正在消解乡村社会文化秩序这一刻板认知。  相似文献   

12.
《山水间的家》是一档体验式文旅探访节目,通过聚焦中国美丽乡村的不同图景,结合文化旅游与乡村传播的双重叙事架构,建构了差异化明显且丰富多样的美丽乡村形象,生动诠释了乡村在美丽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生的壮美蝶变。本文从节目呈现的乡村景观、乡民形象和乡土风情等方面进行阐述,讲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形象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阶段,许多以乡村扶贫为题材的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电视剧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呈现,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时也为我国振兴乡村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时代报告剧《我们的新时代》之《因为有家》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主旋律电视剧,打破了以往传统主旋律电视剧的宏大叙事范式,以更加年轻化、时代化、网感化的呈现方式使得电视剧叙事兼备深刻性与艺术性,将视角聚焦于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发展新经济,振兴乡村,反映了大学生村官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的贡献,同时故事围绕电商直播助推乡村经济展开叙述,使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态势与发展乡村经济相结合,进行创新性表达。本文通过分析《我们的新时代》之《因为有家》对乡村扶贫的创新性表达,思考乡村扶贫电视剧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多维启迪。  相似文献   

14.
乡村题材儿童小说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和乡土童年图景,众多知名作家投入到乡村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中,现实型、回忆型、幻想型乡村题材儿童小说共同书写着乡村童年的多彩景观。儿童小说内容上对乡土中国变迁的关注、出版政策与评奖的扶持与激励、主流文化的认同与推介、乡村儿童的阅读期待,是乡村题材儿童小说出版热形成的重要原因。乡村题材儿童小说需坚守儿童本位的出版理念,打造原创出版精品,通过创作、出版、推广的协同合作,推动乡村题材儿童小说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郭继强 《东南传播》2023,(3):110-11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乡村传播再度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乡村振兴战略给予了乡村传播研究新的视域和背景,新兴媒介技术使得传播权下沉至农民手中,乡村传播研究也逐渐突破了城乡对立的二元叙事范式,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播日益成为重要的议题。近三年,在具体内容上,乡村传播研究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的乡村传播研究、涉媒介环境类乡村传播研究、三农类短视频的研究。在研究趋势上,乡村文化传播和新媒体视域下的乡村传播研究备受关注,抗疫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广播研究成为“新宠”。未来乡村传播研究应把握媒体融合趋势,创新短视频传播路径;立足当下的抗疫时代背景,寻找具有特色和价值的研究方向;合理利用乡村网红传播乡村文化,讲好乡村故事,为“传播好中国声音”助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宣传和教育作用。这些电视剧采用以政策宣传为导向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逐渐形成接续社会主义文艺传统的乡村叙事,并致力探索乡村文化振兴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杨翥鹏  梁春竹 《传媒》2023,(24):36-38
近年来,东北题材影视剧作为地域文化形象构建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地域性文化传播中的典型案例。从叙事拓展和符号构建的角度出发,可以在东北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中窥见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东北的人文内涵和美学特征借助东北题材影视剧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反哺了东北地区的文化自我完善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党飞 《新闻知识》2015,(2):71-72,3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和成绩是尤为突出的,但在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中,加载着文化人的乡村情怀和精英意识。无论从宏观上的量化分析,还是从微观上的质化解读,都能感受到这些乡村情怀和精英意识的存在。乡村情怀来自于主创人员的生存经历,精英意识来自于文化人的本能反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精英意识迅速地走出了文化的中心地带,农村题材影视剧创作只能另谋出路。  相似文献   

19.
孙晖 《新闻战线》2022,(5):110-112
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系列纪录片《稻乡澎湃》创作的背景和出发点,也是其视角格局的基点。《稻乡澎湃》扎根乡土,取材地方,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时代性和乡土性,以真实为底色、纪实性叙事为主要手法、人物塑造为核心,展现了饱含家国情怀、极具风土人情的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相似文献   

20.
孟中 《视听界》2004,(2):78-79
2003年电视剧年产量9500剧集,数量上呈稳定增长。整体上看,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创作意识进一步深化,表现在对时代精神的谱写和弘扬不限于重大题材宏大叙事,而是发自各个角落的合声共唱。最为可喜的是,这一年农村题材创作令人瞩目。电视剧类型化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更有广度和深度。一、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统一:现实主义美学精神的继续发扬从《一口菜饼子》到今天,现实主义的美学精神是我国电视剧一以贯之的美学特征。关注日常生活、同时代的问题和普通人,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核心内容。20世纪90年代随着通俗电视剧的兴起和发展,大众文化带动的文化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