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王璐 《传媒》2021,(2):94-96
数字技术发展促使电影不断尝试新的叙事形式,数字叙事、互动叙事成为电影叙事学新的关注点.VR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在感官体验上使电影呈现出前所未用的奇观景象,继而激发起对VR影像叙事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对传统电影的叙事性入手,对比VR影像与传统电影在叙述机制中的区别与联系,以叙述和演示的关系为切入点,寻求建构一种VR影像叙述机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VR全景技术使纪录片打破了"画框"的限制,在全景空间中完成叙事。因此,VR纪录片叙事方式也由传统的"线性叙事"向"互动式叙事"过渡。VR全景纪录片《我生命中的60秒》以疫情为叙事背景,由来自全国的124名拍摄者联合创作完成,并入围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VR竞赛单元。本文将从基于民间立场的平民化叙事视角、全景技术下的多重内聚焦叙事、VR技术下的互动式叙事等三个方面论述《我生命中的60秒》在叙事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涂琛 《新闻传播》2023,(1):31-33
从传统电子游戏到VR游戏的发展脉络中,一方面,叙事作为游戏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正在逐渐干预游戏的核心玩法;另一方面,由于虚拟现实的沉浸性特征,VR游戏叙事能够赋予体验者更深层次的临场体验。基于此,文章以VR游戏《半条命:艾利克斯》为例,从空间沉浸的角度切入游戏叙事,引出如此叙事模式所产生的临场意蕴,并借此阐述VR游戏叙事的主要特点:一种“临场”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具身化”的叙事体验。  相似文献   

4.
《金刚川》是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第一部影片。基于新的外交格局考量,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四十年间仅仅有6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映。2020年《金刚川》的上映,标志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迎来了新的创作高潮。影片在继承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叙事美学风格。《金刚川》从叙事到内容多层突破,对新型主流电影叙事进行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用热拉尔·热奈特关于叙事话语的理论着重分析《金刚川》的叙事时间、叙事语式和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5.
张乐盈 《今传媒》2020,(4):111-113
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不断丰富,受众对于电影的认识从起初单纯将其视为"视觉艺术"转为兼具画面空间和听觉空间的"视听艺术"。声音不再是电影语言中的"附属品",或是"辅助性"元素,它影响着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本文以高口碑印度悬疑类电影《调音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音乐元素、音响元素、语言元素对电影情节的叙事建构。  相似文献   

6.
刘立荣 《东南传播》2014,(11):104-105
电影的叙事人称至关重要,如果运用不当会影响电影的叙事逻辑。本文以电影《无人区》为例,从叙事人称的角度对电影文本做了研究,发现该片三次叙事人称的转换中存在着两个悖论,使影片出现部分情节不符合逻辑、结尾画蛇添足的问题。希望其他电影作品能够以此为鉴,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卓 《新闻传播》2023,(16):24-26
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全要素的未来融合形态,其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保持着高度互通互联,作为元宇宙发展的载体与业务形态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新闻领域引发了新闻生产的重大变革。新闻叙事是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元宇宙视域下虚拟现实技术对VR新闻叙事主体、叙事形式、叙事结构、叙事效果等产生了影响。VR新闻叙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形成网状交互型叙事模式,以及演绎化的场景叙事逻辑。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新闻叙事学理论研究,对VR新闻叙事和其影响效果进行分析,更加深刻地了解VR新闻的叙事生产和掌握未来元宇宙视域下VR新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游欢 《今传媒》2021,(4):94-96
空间叙事是借助空间来进行叙事的一种手段。电影《江湖儿女》中,空间的选择与建构成为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叙事动力、"边缘人"塑造的场域;影片巧妙地借助视觉和听觉扩充了影片的空间,丰富了空间叙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影片建构了物理、社会、精神多重空间,不仅形成了隐喻,也深化了影片主题,传达了对一味追逐金钱的批判和对讲求"情""义"的赞扬。空间叙事丰富了影片审美的观赏效果,成为促成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艺术因素。从空间叙事视角对《江湖儿女》进行解读,也能深化我们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曹昂 《东南传播》2014,(3):9-12
电影《天生一对》讲述了一个乳腺癌病人的故事,是我国娱乐教育节目中将电影叙事与健康传播联系起来的有益探索。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对《天生一对》进行叙事结构分析,可从情节、角色和健康信息入手。该电影在情节上扩展了死亡五阶段理论,但存在着对家人和医生、社会支持理论叙事的不足,同时在传播乳腺癌防治信息的医学准确性上有明显模糊。通过探索该电影的在乳腺癌议题上叙事结构的特点和不足,可为健康传播叙事结构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郑东汉 《视听》2016,(11):29-30
虚拟现实技术因为颠覆了传统的电影语言和观影方式使VR电影风靡全球,同时属于VR电影自己的新的语言语法和表现手段也处于探索时期,并且在与电子游戏的媒介融合中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将从VR电影的时空属性以及VR电影空间的逼真性、私密性、交互性切入,分析VR技术为电影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黑镜:潘达斯奈基》自面世以来,互动电影的讨论热度不减.文章通过多部互动电影,讨论互动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而展现互动电影在叙事模式中的创新特点与发展困境.最后,通过现有的互动电影分析其叙事模式的优缺点,为互动电影叙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吴健 《东南传播》2016,(9):24-27
青春电影《我的少女时代》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群高中生恋爱和反抗教导主任不公的故事。与近些年其他的青春电影"祭奠青春"的主题不同,《我的少女时代》延续青春的反抗与追求梦想,结局是开放式的大团圆。本文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角色和叙事情节四个方面来分析《我的少女时代》的反抗与梦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电影《金刚川》的人物、故事、话语和立场四个方面归纳其叙事策略的创新,解读其如何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核心观念。《金刚川》中运用了普通群众的叙事视角与非线性多视角叙事手法,"小切口、大时代"的微观叙事,大量的方言与谩骂语以及采用普适的人性代替对立的立场,这四方面的经验可为今后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网络电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与传统电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随着数字化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电影又衍生出了新的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一方面给网络电影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给网络电影带来一些乱象.本文通过对目前网络电影模式与叙事策略的梳理剖析,力图探寻出有利于中国网络电影发展的思路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徐倩雯 《视听》2023,(10):22-25
江南电影将独具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江南影像空间与江南文人电影叙事相结合,构建出别具一格的诗意美学。江南电影在电影空间叙事策略上继承了早期江南电影横向运动长镜头的段落处理方式;从传统诗学中汲取了叙事技巧,对赋比兴手法进行影像空间化的转换表达,擅长将江南地域符号物象升华为意象,完成更深层次的隐喻叙事;格外注重声音景观的营造,运用江南地缘符码的声音元素和虚实结合的声画结合方式,拓展电影空间的叙事效果。江南电影由此逐步在中国地域电影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意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电影事业突飞猛进.目前,影视界的发展前沿为虚拟现实电影(VR电影),VR电影有其独特的技术特点与艺术特色,可为体验者提供全面沉浸式视听感受,可谓电影史上的又一次革新.然而VR电影的发展使得传统电影从业者及影院院线系统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此,笔者主要探讨数字影像时代VR技术对电影的改变及发展趋势,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以期为VR电影的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宇  周雯 《传媒》2024,(8):51-53
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为纪录影像创作拓展了新的空间,其特有的沉浸性和交互性为纪录影像的叙事打开了突破口。与传统纪录影像叙事相比,VR纪录影像复刻了真实场景,强化了真实体验和在场互动。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迭代,VR纪录影像的叙事也从全景叙事向交互叙事过渡,并在实践中展现出了新的特点。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未来的VR纪录影像还将向社交联动的方向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电影《中国机长》与《萨利机长》为主要分析对象,比较中美空难电影的叙事策略差异,具体表现为戏剧式线性结构与套层结构的差异;延伸叙事时间与概略叙事时间的差异;"写实空间"与"空间叙事"的差异;集体主义主题与个人主义主题的差异。通过对西方电影的制作经验进行批判性吸收,中国电影才能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向世界传达和谐共存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脱贫攻坚题材电影《十八洞村》以杨家兄弟等基层民众为表现主体,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以人民为导向”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民族元素,鲜活地展现出了少数民族人民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自立自强与贫困奋战。《十八洞村》从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出发,立足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深刻地揭示了人民面对贫困的态度,从“小叙事”中构建出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大历史”全景,为中国主旋律影片在主题和叙事方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鹤 《视听》2018,(11):64-65
本文从电影叙事语境出发,以抗战胜利后到"十七年"这一阶段的抗日电影为论述重点,通过对比的方式阐述抗日电影在这一时期叙事主题的变迁,包括文化社会语境对叙事主题的影响、该阶段抗日电影叙事主题变迁的具体体现,最后提出该阶段抗日电影主题的变迁对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下抗日电影叙事所产生的启示,即以叙事语境为依托才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挖掘出抗日题材电影叙事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