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赖丹 《传媒》2023,(1):53-54+56
全媒体时代,数据新闻已经成为重要的媒体报道类型,在叙事工具、技巧和方法等方面逐渐具有成熟范式,在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持续探索中形成了多元的报道特色。澎湃新闻“美数课”栏目作为数据新闻报道的成功代表,紧密围绕数据新闻要素展开创新报道,充分展现了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下数据新闻生产实践的鲜明特色,对传统新闻媒体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闻分布论     
郭五林 《新闻界》2004,(6):72-73
中央提出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这是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三贴近”提出以后,各地媒体相继喊出“把目光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把镜头对准普通人”、“新闻报道平民化”等口号,新闻媒体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明显增加。但笔者通过对多个电视台新闻节目的长期观察,发现新闻媒体在落实“三贴近”时,尽管作出了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离“三贴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论新闻的前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突飞猛进,事物瞬息万变。作为反映和展示这个伟大时代的新闻媒体就必需更多地注重新闻的前瞻性。新闻的前瞻性,主要体现于新闻的前瞻探索。高科技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滋长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和向往意识要求新闻媒体在进行客观报道的同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论和准确的前景预测,给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视角空间。在浩如烟海的新闻报道稿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之作融入了前瞻探索的内容,但相当一部分稿件却只注重客观报道,忽视了前瞻探索,使人们仅仅知道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对事件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缺乏深…  相似文献   

4.
黄晖 《新闻传播》2009,(9):96-96
全球化是当今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娱乐化(Infotainment)”则成为近些年全球媒体融合发展的典型表现。然而我国一些媒体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赶下,盲目的走上了畸形发展的“新闻娱乐化”道路。这样的“新闻娱乐化”不仅不能满足受众的真正需求。而且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长此以往,我国独特的本土化的媒体市场将荡然无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将丧失。  相似文献   

5.
顾培德  凌坚 《传媒观察》2005,(12):34-35
2005年6月上旬,中宣部、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虚假新闻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如果受众总是以怀疑的态度看待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就无从谈起。坚持真实、铲除虚假,事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事关新闻队伍的形象,事关新闻宣传工作的声誉,事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6月10日第一版“重拳出击假新闻维护报道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赵笠鑫 《青年记者》2017,(15):45-46
反转新闻是指伴随新闻细节和真相的不断公布而促使公众态度出现反转的新闻事件.其表现形式通常为某条新闻报道出现时,舆论矛头一边倒,可当新公布的新闻细节出现后,新闻剧情迅速发生逆转,舆论矛头指向对立方向.①近几年来,在新闻舆论传播中,具有戏剧性的反转新闻时有发生,从2015年的“成都司机打人事件”“黑龙江庆安枪击案”“安徽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事件”到2016年的“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刘永伟肾失踪事件”,形成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高频现象.反转新闻的多发,是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生态不健康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凸显出当前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新闻失实现象,反映出我国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可能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网络舆论理性程度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今媒体竞争格局风云变幻,然而,说到底,媒体之间的竞争还在于新闻的竞争。比谁的新闻及时,比谁的新闻全面、有深度。”①而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新闻报道已经成为新闻媒体之间竞争的重点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会议认为“近年来,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屡禁不绝,严重损害新闻真实性原则,严重损害新闻媒体公信力,严重危害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新闻界一大公害”,会议要求各地组织专项治理行动,铲除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陆定一同志给新闻下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是说,新闻要准确地反映所报道的客观事物,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宋逸芬 《视听纵横》2003,24(6):116-117
《解放日报》总编辑秦绍德撰指出:“在新闻媒体内,报道策划成为新闻报道宣传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新闻宣传活动的第一步”。随着媒体大战的硝烟日浓,新闻报道策划也日益受媒体重视,在新闻报道实践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新闻策划也愈来愈走向成熟化、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新闻创优,顾名思义就是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拿大奖、出精品已经成为各新闻媒体的常规和必备“节目”。因为这是对新闻实践的检阅。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主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新闻记者或一家新闻媒体实力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所谓灾难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包括对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方面的报道。社会效果是指新闻事实通过“读关注”这一媒介作用在公众内心世界所产生的某种积极的影响,是这种影响——精神“产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最终变为物质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鼓舞作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策划作为一种体现新闻媒体的报道特色、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事物的驾驭能力的有效形式,一直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和青睐。随着新闻竞争的提速,为了追求新闻报道策划的社会效益,新闻报道策划的操作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革,那就是越来越注重新闻报道的“后策划”,特别是对那些重要的新闻报道选题的策划。对此我们只要稍加留意.便会有所感受。  相似文献   

14.
曾嘉 《军事记者》2004,(7):60-61
新闻报道的组织与策划的主体通常是新闻媒体而不是军或师这样的部队。军队的新闻工作不同于新闻媒体,新闻干事的工作性质也不同于新闻记和新闻编辑。但是,如果我们能像解放军报社的一个编辑这样理解新闻策划:“新闻策划说到底是一个报道方式问题。采集的事实报道出来叫新闻,如何采集和报道便成了一个创新地带。……同样的新闻资源.你能做到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气势非凡.你这个就是新闻策划的精品。”  相似文献   

15.
本报告的主要观点是:一、 2023年全球新闻环境虽已在“新冠疫情”冲击中恢复,但外部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认识仍有重大变化。二、2023年多元新闻行动主体的关系变化表现为:(一)平台与新闻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大幅减少了合作,但大平台越发成为影响新闻媒体的生态力量;(二)传统新闻媒体仍然是新闻生产主力,但对舆论的影响力有被边缘化风险;(三)部分原生泛新闻媒体发展势头受挫。三、对2023年全球调适性新闻创新、关系性新闻创新、生产性新闻创新从9个方面展开论述。根据本年度报告的持续观察,我们发现新闻创新研究与新闻创新行动的关联性越发密切、全球新闻创新与中国特色路径的可对话性也在增强。新闻创新领域还有大量目前尚未充分解答的问题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关注。如新闻业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平台对新闻生态环境的改变、如何重新理解新闻公众在数字空间和日常空间下的不同表现以及“舆论”形成的不同方式、如何摆脱“数据迷思”重新思考新闻业与公众的关系、如何在“深融”阶段继续探索“新闻+”策略、记者如何在获取和处理数字化新闻素材上体现专业价值、新闻叙述创新如何在“讲故事”的同时坚持高质量新闻内容,等等。  相似文献   

16.
近日,武警西安指挥学院又一批经过培训的新闻报道骨干顺利结业。这个学院为提高学员采写能力,坚持每年举办1—2期新闻骨干培训班。专门制订了《新闻报道奖励规定》,设立了新闻报道专项经费,制订激励措施。坚持开展新闻日评活动,把每月的28日定为“新闻活动日”,邀请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答疑解惑,使学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3人因新闻报道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新闻媒体逐渐将报道视角转向大众民生生活,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琐事被纳入到新闻播报的范围内,通过生活化的新闻报道,不仅体现媒介对百姓生活的关怀,更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新闻改革的方向。民生新闻编辑的特点比较突出,一般分为文字编辑和后期编辑两大组成部分,一则民生新闻的播出如同编辑人员对一件衣服的剪裁,文字编辑需要对新闻主题思想和主线进行设计,后期编辑按照文字编辑的思路对整个新闻做编辑,最后形成一则完整的新闻报道。编辑人员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在这前后两部分的编辑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黄九清 《记者摇篮》2009,(10):33-34
新闻人是社会全体的代言人,应以天下为己任。目前,人文关怀精神逐渐成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人的报道理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尤其是新闻界的关注。本文就新闻人人文关怀的内容、历史和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论述,并对新闻人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欣杰 《视听纵横》2005,(4):109-110
我国至今没有出台专门的《新闻法》,新闻与司法的关系上尚缺乏规范。在当前法无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常常受到遏制,一些人认为新闻报道活动干扰了他们的正常工作,即使面对媒体采访也“无可奉告”。而新闻媒体的采访工作同样存在“权力”行使不当甚至“权力”被滥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形成信息雷同。新闻报道贵在新。这里所讲的“新”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包含着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的与众不同。而要在同题新闻的竞争中做到有意义,就要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