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寇谦之和陶弘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南两方著名的道教领袖。本文在对二人综合比较后指出:寇、陶的道教活动,都顺应了此期道教官方化、成熟化及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大趋势。但在文化修养上,寇较差而陶较佳;在改革道路和形式上,寇是官方强制性推行,陶是官方推行与个人影响并重;寇的道教活动介入政治过深,而陶则有意回避政治。这是道教改革寇失败而陶成功的重要原因。本文还论及北魏反佛与崔浩之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南北朝中后期的北方道教在寇谦之去世后就湮没无闻了。本利用传切献和北朝道教造像等资料,指出北方道教不仅存在着中央道团和民间道团的社会阶层区分,还存在着关中道教与关东道教的地域性区别。寇谦之在世时就已经开始吸纳南方经教道教,在5世纪末6世纪初,并中道教造像明显受到南方灵宝,上清经影响。到6世纪中叶,关中与关东道教在各方面均体现出经教化程度的深浅不同。北方道教正是在一方面保持北方特色,另一方面大量吸收南方经教因素的状态下,与南方道教共同进入隋唐统一帝国时代。  相似文献   

3.
刘辉 《华章》2007,(11):78
从阿拉伯伊斯兰主义的角度看,苏丹南北内战是当局推行的一系列阿拉伯化伊斯兰化政策的结果.苏丹南方、北方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1956年独立后,领导者在南方强行推行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试图通过阿拉伯化伊斯兰化同化南方,此举遭到南方人的强烈反对.战争就是最佳的证明.2005年,南北双方达成了全面和平协议,内战结束.然而,苏丹构建一种为南北都接受的国民文化道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4.
胡友平 《考试周刊》2008,(25):232-233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故其历来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明建国后道教成为朝廷确定的官方宗教,并得到长足发展,这与明代统治者的崇道等政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明代道教的发展与政治密切结合,形成了明代道教发展的独特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明代道教发展的表现和特征,以及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5.
1898年的维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翁同龢为首的南方士人为了转嫁对日战争的危机,试图将国家政治统治从满洲上层统治者转移到南方士人手中的一次政治冒险.在此过程中,翁氏将康有为引荐给光绪帝,从而使帝后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而南北士人阶层的分野在维新思潮中也渐趋明朗.南方士人以日本为楷模,师法日本进行维新变法,并鼓励到日本留学,获得新知识,迥异于北方士人以纲常礼教之理学为学问之中心.近代中国新与旧的冲突,表现为近代"新学"的代表者南方士人与旧学的代表者北方士人的冲突,维新变法则成为新旧士人之争即南北士人之争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虽是社会动荡的时代,却营造了宗教信仰的丰厚土壤和社会氛围。南朝宋齐梁陈前后相沿,传承中原文化传统,在佛教之外,道教也十分兴盛,南迁的士族大姓大多奉天师道教,天师后裔在龙虎山传天师道法,又有上清、灵宝、茅山诸派并出。南朝上层知识分子的大量参与,对较为粗陋的民间道教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有识之士陆修静、陶弘景改革南朝道教,促进了南方道教的官方化发展。道教的发展催生了国家管理道教制度的产生,梁武帝仿照当时的僧官制度,始设道官"道正"一职,已是较为成熟的官任道官。南北朝时道馆制度建立,作为宫观主首的馆主、坛主等,也是官府设在宫观的基层道官。南朝道官制度开创了国家道教管理的新模式,对后世道官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汉帝国解体后,先是三国鼎立,再是南北对峙.财政制度变迁有了多种走向.曹魏建立户调制为北朝继承,孙吴最初则继续推行汉制,并结合曹魏制度做了改革.西晋统一南方后,孙吴旧制还有所保留.东晋门阀政治对南朝财政制度影响较大,形成了"士族分财源,寒人掌财权,丁口担赋调"的局面.南朝制度虽是北魏太和新制的重要参照元素,但是影响有限.太和新制,经过北周改革,最终形成隋唐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8.
《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周氏冥通记》则是一部重要的道教文献,这两部书也都是很有语料价值的文献,从地域角度来调查两部文献的语言情况,可以发现一些语言的南北差异.词汇方面,《齐民要术》具有六朝北方口语特色,《周氏冥通记》具有南方口语特色;语法方面的发展,《周氏冥通记》比《齐民要术》要更快一些.  相似文献   

9.
永嘉丧乱,儒士持续南迁.东晋前期,儒士籍贯以黄淮地区和江东地区为最多,至后期则北方籍贯者遥遥领先,籍贯在江东地区的儒士人数减少.在东晋政治高层中,北方南迁大族明显压倒江东大族,从而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南朝之初,继续了东晋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但由于中央政权南迁已久,不免走上本土化的道路.这表现为南人地位的提高,北方大族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作用日渐衰退.宋齐梁陈四代,儒士籍贯江南者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由南朝儒士籍贯随着时间延续而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江南政治势力的消长和儒学在当地的传播.儒学在南方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本土学术文化的发展,激发了南方土著力量的觉醒和壮大,并使之走上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长征电影的真正叙事者是官方政治,尽管如此,由于历史变迁,官方政治要用电影影响民众,就得“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而接受者被影响的程度,还得靠官方政治的“叙事技巧”。因此,研究长互电影的叙事策略,考察政治、电影、民众之间的影响关系,对于繁荣长征电影、培育先进文化都不无裨益。“政治诗意化”等叙事是常见的叙事策略。非平面化的、立体、垂直的“深度模式”叙事则是追求的理想范式。  相似文献   

11.
南北战争是美国的第二次革命,这场战争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19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制度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但它最终以内战的方式得以解决,则有着复杂的因素和曲折的过程。北方的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经济利益之争、政治权力之争、国家未来道路之争,争执背后的症结则是奴隶制问题,因为奴隶制是现代社会里的“畸形怪胎”。  相似文献   

12.
先唐中原文化的南向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农耕文明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中原文化系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标志,历代统治者的崇敬推行和自身的先进性,使得它被传布至力所能及的各个方向.从秦代以前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互通有无,到秦汉时期中原政权在南方属地的强力推行,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事祸乱而形成的北方豪强世家的攀族南迁,在中原文化向南方传播的过程当中,频繁的战争和中原人的迁徙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南方任职和定居的知识分子更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让位于玄、佛、道,退居次位,而一直在民间流传的道教流向社会上层,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表面上看儒学丧失“独尊”地位,实际上,道教之所以能够得以登上政治舞台,是借助引儒入道的方式进行改革才得以实现的。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儒学在神仙思想、戒规戒律、道教改革和道士心态等方面影响着道教,而其原因主要在于原始道教发展出现危机、道教信徒构成的转变以及夷夏之争的促使。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的南方作为南宋故地,从地域、书院、版刻等方面都继承南宋余绪,又是儒学重镇,故而也延续了宋代孟学的发展,加之蒙元政府积极推行尊四书、重朱熹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书目之一的《孟子》真正获得了官方化、法定化的地位。诸多因素造就了元代南方孟学的独有特点,因此,关于它的研究对了解元代乃至整个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中叶以后,北方秘密宗教与南方天地会在湖南出现了渗合趋势,这种格局对当时的湖南政局、太平军人湘产生过一些重要影响。本文将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天地会、秘密宗教在湖南的渗合、发展状况做一次粗浅的分析,就教于同行方家。(-)北方民间秘密宗教主要是佛教与道教渗合、演变起来的。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宋代开始与中国民间方技、巫术及道教融合。这是佛教“走向民间的重要标志。”Q宋以后,民间佛教又分化为白云宗与白莲宗两个教派。后者则直接导演了一场加速宗教民间化的运动。南宋绍兴三年(1133),江苏吴郡沙门茅子元创白莲宗。…  相似文献   

16.
六朝文化是以六朝京都建康为中心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它与六朝所处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六朝是政治动荡时代,门阀政治由形成、鼎盛而走向衰落,阶级关系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的特点,世家大族仍占据显著地位.经济上则是广大南方得到开发和发展,北方大批人口的南迁和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时南北政权既有对峙,又有交流.这一切造成了这一时代思想活跃、文化多元、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的特点.六朝文化的形成,既基于时代的因素,又具有地域、人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蒙元统治者为了利用与规范道教,在着力扶助张留孙建立官方政治化道教——玄教的同时,让张留孙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使之成为政治化道士。张留孙秉持龙虎山天师道传统的"黄老政治"思想,积极劝导蒙元统治者施行黄老政治,并由此和蒙元统治者展开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留孙的思想与行为赋予了玄教浓厚的政治化特色,而蒙元统治者也利用玄教比较有效地实施了自己的宗教政治。  相似文献   

18.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该书的作者痛感当时政治黑暗,宦官专权,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严重,社会问题成堆,而官方道德又已失去教化民众、维系人心的社会调控作用,故以代天化民为己任,继承发扬古代"以神道设教"的传统,吸收天人感应、因果报应思潮,营造了一个独特而又庞杂的伦理道德体系,以试图回答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该书对后来道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太平经》中的理想社会模式进行一些简析。  相似文献   

19.
汉化自五代时期分向发展,南方化不再受治于北方,然后,重心渐渐南移。中国古代北方化的渐渐衰退固然同战争有关,但其根本原因不是战争,而是同北方森林遭到破坏有关。北方森林在历史上因屡遭人类破坏,导致了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贫瘠,致使北方既不可能产生先进的化,也保不住原有的发达化。相比之下,南方化因经济发展而渐趋先进,而北人的不断南迁又加速了这一进程。至元代时,汉化重心逐渐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相似文献   

20.
北宋前期词在发展中深受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地域性不平衡的特点。北宋前三朝政治环境中对南方士人的歧视排斥,限制了南方词人的成长,词坛一度消沉萎顿。真宗后期和仁宗朝词坛开始勃兴,则与南方士子精英大量进入北宋政权和文坛密切相关。北宋前期,南方、北方词人作品风格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分野。随着北宋前期词人仕宦经历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