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老來常憶舊,最憶廉美玲。我1955年以社會青年身份(按,我高中二年級時因病輟學)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一年級共三個班級,我在二班,廉美玲與我同班。她家住徐匯區,家道小康,敎會中學畢業。敎會學校敎學條件都比較好,敎學嚴格,學生素質高。廉美玲的普通話很標準,英語流利,書法在全年級女生中是最好的。她很贊賞孫道臨的朗誦、配音。她得知李祖  相似文献   

2.
陳明 《中国文化》2023,(1):364-383
金克木先生被視爲現當代學術史上有名的自學成才的大學者之一。他的學術生涯是中國東方學學科史上獨具特色的一頁。從1948年秋被聘至北大任教,金克木就一直在紅樓和燕園工作,與北大互相成就,逐漸成爲與季羡林并重的中國東方學家。本文利用新見的信札、檔案等史料,梳理金克木入聘北大的經過及其與季羡林的學誼,爲深入認識北京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初期的學科建設與中國東方學的發展歷程,提供新的闡釋。  相似文献   

3.
學人寄語     
<正>關於國學我總要談到一點,國學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非常的廣博。可是在國學裏面它有一個主流,這個主流是儒學;儒學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是經學。我講這個話,不是一個價值判斷,而是一個事實判斷.不研究經學,不了解經學,應該説就没有把握住我們傳統文化的主流和核心的部分。在中國的歷史上,"經"的作用與地位與"史"是不一樣的,雖然古人説,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左經右史。可是二者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不能認爲"經"與"史"是相等的,如果説這二者是相等的,  相似文献   

4.
正陳卓仙前輩的詩集《思復堂遺詩》是中國詩敎傳統的具體化。中國性情之敎的大傳統在養人、成人,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主題的"學以成人"即回應了這個傳統。我們現在在一位女性身上,一位作爲女兒、妻子、母親、祖母、學生、敎師、主婦的女性而同時又絕不失其獨立的人格與澄明的存在的女性的筆下,鮮活而現量的看到了。這是中國傳統儒學、尤其是心性工夫儒學的令人驚喜的個案,成道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如實的  相似文献   

5.
正先外祖父泰州繆篆(子才)先生,固耿介拔俗之士。先曾祖父伯子先生之子、光宣間詩壇高手范罕(彥殊)先生以與性相近,願結秦晉之好。乃攜先大人范增厚(子愚)先生赴泰州。一席之談,繆篆先生對先大人之博聞強記、英才俊逸大欣賞,遂許爲東床。彼時先萱繆鏡心(孝勤)先生以品貌才學出衆,稱一時名媛。這是我來到人間的天賜機緣,人生逆旅都是佛家所謂十二因緣使然。外祖繆篆先生任廈門大學敎授時,魯迅先生亦執敎廈大,相與幷不熟稔,於術業上趨捨異路。然魯迅《兩地書》中,對外祖父的高風頗有贊賞之意,  相似文献   

6.
1918年胡適邀請鋼和泰前往北京大學任教,在胡適的幫助下,鋼和泰於1919年廣搜材料,潜心研究,1920年春講授梵文課,1921年10月至1922年5月開設印度古宗教史課,由胡適擔任譯述,前半年講授吠陀時期的歷史與文獻,後半年講授佛教與耆那教。鋼和泰爲此編著了《北京大學印度古宗教史》講義,經本系學生谷源瑞、趙健等人整理,由北大出版部印刷。該講義可與《胡適日記全集》《北京大學日刊》以及北大檔案館相關文獻進行比照,是了解鋼和泰的學術思想與方法、鋼和泰與胡適學誼的新材料。鋼和泰語言文獻學研究不僅對胡適利用敦煌文獻考證早期禪宗史有一定啓發,而且契合20世紀初佛教研究從"信仰的詮釋學"到"懷疑的詮釋學"的轉向。  相似文献   

7.
传世诗文尽雅言——萧公权先生的生平与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陳寅恪悼王國維的長詩中有“清華學苑冬英傑”之句,戰前的清華園確是人文學界羣賢畢至的高等學府。盧溝橋事變之前,蕭公權先生長年執教於清華大學,與陳寅恪、吳宓、蔣廷黻、朱自清諸先生,  相似文献   

8.
學人寄語     
<正>"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一向被認爲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京西大覺寺留有兩塊懸匾,其上是乾隆手書"無去來處"、"動静等觀"。如果來與去、動與静了無分别,"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自然要化約爲"我從來處來,我到去處去"。"無去來處"的中國式轉换實在是意味深長,它并非取消了西方哲學的問題,却可能化  相似文献   

9.
吴根友 《中国文化》2023,(1):213-225
在蒙文通先生的學術、思想體系裏,其經學有廣、狹二義,廣義經學包括儒學、孔學、漢代經今古文學,狹義經學指西漢今文經學。其子學也只是諸子學之約稱,而非《四庫全書總目》四部分類意義上的子部學問,故其子學很少涉及佛學的内容。蒙先生在價值立場上推崇廣義的經學,但就中國學術的發展與創新的動力而言,他提倡“經子交相發而後其義可備”的經子關係思想,對於子學中的墨學及其對漢代新儒家形成之意義的闡發,道家道教思想、學術史、著作的整理、研究,均做出了度越前人,啓迪來者的重要貢獻。透過蒙先生“經子關係”思想側面的研究,其中藴涵的“作爲方法的周秦諸子學”的思想精義,有待進一步發掘與深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史記》《漢書》所載的"黄老之學"這個概念,認爲漠初占統治地位的黄老之學,指的就是老子之學;它與稷下學派中以道法爲核心思想的那種學説并無直接關係;與漢初所謂的刑名之學尤非一事,絶不可混爲一談。今天流行的關於"黄老之學"的理解是錯誤的,應當予以糾正。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有機會來參加潘石禪先生學術講座的盛會,并且被邀做第一次的講員,覺得很榮幸,也很不敢當.講座這個稱呼,令我們想起五世紀末的時候,南北朝的宋、齊、梁時代,有一個學者伏曼容,<梁書·儒林傳>裹把他放在第一個人.他在家裹講學,常設一個高座,常有幾十到百餘位的人到他家裏,他就升座講説.這是我們傳統裏的所謂講座.香港近年也有講座教授之稱,這是受到歐美學術界的影響,這個講座,指的就是大學開評議會時候代表某一種學問的專家的Chair.  相似文献   

12.
正唐君毅先生是現代新儒學思潮第二代的著名代表人物,是仁者型的大哲學家,"文化意識宇宙中的巨人"。關於唐先生的學術思想,我寫過幾篇論文,在去年出版的拙著《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硏究》中又有專章討論他的道德自我、生命存在、三向九境,以及其文化哲學的價值與意義。唐先生具有悲憫意識,是一位開放型的儒家巨擘,充分尊重世界各文化、宗敎傳統,會通中外,融貫古今,尤爲重視中華人文精神的詮釋與弘揚。唐先生有崇高的人格,博大的胸襟,常常講"徳量"與"心量"。  相似文献   

13.
1995年8月,在臺北市立圖書館舉辦的錢穆先生百年冥臺紀念專题講演《錢穆师與思想文化史學》裏,我提到錢師學術業績中最重要的是他對思想文化--尤其是中華思想文化的精粹特色及其在人類文化史中的定位--的探究。事過八年,我希望值此機會,對這個命题再作反思,并補充一些論點。  相似文献   

14.
正一2002年,我從外地調入清華大學任敎。當我接手第一批學生的時候,我就從敎學檔案中認識了張少。那年他不到20歲,但他作爲中文系學生,卻已經有過在國外進行鋼琴巡演的經歷。這是讓我感到吃驚的。上了幾堂課,我發現,他的興趣遠不止於音樂;毋寧說,他更關注的是圖像。這段時間我主要講授先秦時期的中國文學。爲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我把講課內容放得比較寬,比如第一課講東亞大陸的  相似文献   

15.
谢泳 《中国文化》2007,(1):143-144
我的朋友胡文輝,去年把陳寅恪的全部詩都箋證出來,承他不弃,送我一部完整的打印稿。我在一年的時間裏,斷斷續續讀完了。今年八月間,我在北京的“布衣書局”裏亂翻書,偶然看到一册舊稿本。書店的老板告訴我,此稿本是廣州中山大學羅孟韋教授家裏散出來的,個别部分已被蟲蛀,但基本不影響閱讀。書店的老板胡同先生也是舊識,他每天都寫販書日記,今年三月間的日記裏提到過這個稿本,還特别提到其中抄了陳寅恪的詩。胡同的日記天天都在網上,看到的人當不在少數,據說文輝兄好象還問過他,但不知道爲什么他没有要下這個稿本。我想還是胡同没有說清楚,如果文輝兄看到原物,我想他一定不會猶豫。不過現在這個稿本到了我的手裏,和到了他的手裏一樣。  相似文献   

16.
正關於《列子》的成書和旨趣問題,從宋代到近現代學術界一直都在討論,參與討論者不乏國學大師一流人物,今人甚至有篇幅不小的專著間世~1。古今研究者公認的事實是:《列子》的思想、語言和故事與佛學有一定的聯系。而在先秦時期,佛敎尚未進入中國,如湯用彤先生所言:"佛敎自西漢來華之後,自已有經典,惟翻譯甚少,又與道流牽合附益,遂不顯其真面目。……及至桓靈之世,安清、支讖相繼來華,出經較多,釋迦之敎乃有所據。"~2也就是說,在東漢中後期,漢譯佛典才開始較多出現,而佛經的廣泛流行,則  相似文献   

17.
學人寄語     
正今年9月9日是湯一介先生辭世兩周年忌日。想到先生說過的許多話,頗多感慨。上世紀90年代,湯先生曾與一位比利時大學生對話。問,湯一介爲什麼不說自己是哲學家?湯曰"這個問題得由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來回答"。本世紀初,湯先生在《我的哲學之路》自序中再次寫到,那一時期的普遍看法是,只有馬恩列斯、毛澤東等幾位偉大領袖才可以被稱爲哲學家。"其他人只能是哲學工作者。他們的任務只是解釋這些偉大人物的哲學思想'。并且,這類解釋往往是政治的,簡化的,而不是哲學的。比如全部哲學史就只是存在與意識、唯物與唯心、進步與反動的簡單歸類。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哲學家,但卻應當主張,每一個  相似文献   

18.
五四百年之際,本文以有關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典範性的歷史研究與著述爲主綫,試圖通過對學者視野裏的多元而複雜的五四形象與歷史書寫的重訪,來探究這一場中國式的啓蒙運動的歷史動力、思想資源、基本議題與文化及政治後果,進而在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反傳統與家族主義等多重視角裏激活中國早期啓蒙運動的潜能與願力,來爲重新理解與闡釋五四提供更爲有效而深入的路徑。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過封朝鮮燕行使肇下清代皇帝各種記載全面的梳理與分析,認爲入中國,學禮樂,赏風物,見皇帝,是諸多朝鮮朝士大夫的夢想;燕行使對清代皇帝容貌、衣飾與舉動的記載,速比中國史書要詳盞生動,可補中國史書之闕,有重要的参考價值。由於懷着深深的成见與偏见,燕行使所"看到的"都是荒淫的帝王、混亂的朝政、贪腐的官場、夷俗的民間,極少有正面的形象;而清廷君臣封這個"素來恭順"的朝鮮所知更少,以至晚清朝鮮半岛危亡之際,清朝君臣對朝鮮國事蒙盹依稀,處置失當.中國與朝鮮這種表面看下来稳固而恒久的"朝貢體系",在遇到清季世局大燮的危亡之際,便如沙灘華屋,瞬間坍塌即今日而論,當我们處理中國與朝鮮半岛國關係的峙候,面對複雜多變、矛盾結结的柬北亞局势,似乎仍能看到百餘年前魅影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學人寄語     
正儒、释、道與宋明理學四大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最根本虚是修身做人,强調人的德性修養和人文教育。儒家的理想人格是成聖賢、君子,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成眞人、神人,佛敎的理想人格是成佛陀、菩薩。其修養要旨表明,生活在凡俗、现實之中的人,總要不斷追求一種理想的勝境。士人以此安身立命。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會精英層,相反,通遇敎化,通遇民間社曾文化的各種方式,如蒙學、家訓、家禮、戲文、祠堂、鄕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