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开采幸福 友人相约,同去看望一位生病住院的朋友.捧着花束,提着鲜果,来到病房,躺在床上的朋友便说:"难为你们来看我!"有人答道:"你不躺在床,我们还难得约着来看你呢?"  相似文献   

2.
三鲜汤     
"妈."哦,回来啦!吃饭了吗?"还没."我去给你弄."说罢走向了厨房.望着那背影,我忍不住脱口而出:"妈,我要吃三鲜汤,加姜片的."妈嗔怪地说了声"这丫头",乐呵呵地去菜园里拔菜了.  相似文献   

3.
我急匆匆地冲进当地的百货商场,想赶在节前随便买几件圣诞礼物。看着拥挤的人群心里不免有些怨气,这得耗费多少时间,圣诞节简直成了负担,但我还是以最快的速度从人群中挤到了玩具部。我无意中瞥见一个大约5岁的男孩儿抱着一个可爱的洋娃娃,他一直在抚摸那个娃娃的头发。我情不自禁地注视着那个男孩儿,心想,这个娃娃是送给谁的呢?只见他转向一个女人并直呼他阿姨的名字说:"我的钱真的不够吗?"她略显不耐烦地说:"你知道你的钱不够。"她让男孩儿待在原地别动,她去买别的东西,马上  相似文献   

4.
刘娜 《大理文化》2001,(1):45-46
闲谈起来,大家都不相信我有两个奶奶. 那是两年前的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刚进门,爸爸就拉拉我,悄声说:"快,快进去叫奶奶." "奶奶?"我呆呆地站立着,一肚子疑惑地问:"我奶奶,不是昨天才由叔叔接回老家去了吗?" "不--"爸爸有些着急,但仍然悄声道:"是另一位奶奶."  相似文献   

5.
每当说起知荣明耻,我都不禁会想起一个人。他过去是我父亲的同事,从小看着我长大的吴叔叔。吴叔叔调来市里快五年了,我怎么就没有想起来去看看他呢?于是,我在一个双休日去找他。他们单位的值班员说:“没有这个人呀!”我说了吴叔叔的基本情况,值班的大概想起来了,愣了一下,有些失落地说:“唉!早走了。”我的心突然跳了起来,想盘根问底,可值班员忙着抬他的锅碗瓢盆,我不敢再问,无声地离开了那里。  相似文献   

6.
正因受疫情影响而空置了近一年的民宿"飛鳥魚の家"终于又接单了!一位来自瑞士的留学生C计划入住6个月。下单前她想来周边看看,我们便约在附近的超市见面。C金发碧眼,来京都短期留学。一见面她就跟我抱怨说,日语太难了,到现在还是一句都不会说!我说,我也是啊。望着她疑惑不解的模样,我笑了,告诉她:"我不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和你一样,我也是一句日语都不会说就闯到京都来了!""啊,原来如此!那你为什么来日本啊?"她追问道。C的追问,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7.
世象三题     
白发 他和丽娜缱绻缠绵之后,带着一脸的快慰满足站在镜子前穿衣服,不经意间,发现耳际一撮银白,他以为是沾了丽娜的脂粉,用手抹了抹,银白仍在,且有点挑衅似地支楞着. "我长白头发了!"蓦然明白后他有些惊惶,不由自主地喊出这么一句. 丽娜躺在床上伸了个懒腰,然后爬起来,睁着那双涂了浓蓝眼影的眼睛说:"白头发?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便爱上了美术,也不知是什么使我陷入了艺术这一美妙的世界里.那是十年前秋日里的一个晚上(时间虽长了,可还记得很清晰).当时我上小学二年级,老师经常布置写小楷.一天,我爸拿出了我的小楷本开始翻阅,我看见他眼里闪现出惊奇的目光,脸上露出平时很难看到的微笑,并开始左一句右一句的夸奖我,说我的字写得特别好,叫我以后好好练字.我兴奋得叫起来,用比他响亮的声音说:"昨天,我们上美术课,我画得最好,得了最高分呢!"爸好像比我还要兴奋,亲切地对我说:"儿子,我为你感到自豪.画画是一种艺术,但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有成绩.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化》2014,(6):28-28
<正>内容简介一根羽毛,一会儿被风吹到这边,一会儿被风吹到那边。"我属于那只鸟呢?"从某一刻开始,羽毛开始不住地问自己。她问过翠鸟:"我是你的吗?"问过布谷鸟:"我是你的吗?"还问过苍鹭,问过大雁、孔雀、天鹅、琴鸟、百灵……尽管鸟儿们的姿态各异、对羽毛的态度或冷漠或热情,但他们给羽毛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不是。"这根羽毛究竟属于哪只鸟呢?羽毛琢磨的问题,其实也是人类思考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0.
名人小趣     
一次贝多芬走进一家饭馆就餐,刚坐下来就聚精会神地构思他的乐章。他构思完毕以后,高兴地把堂倌喊来说:“算帐,多少钱?”堂倌先是一愣,接着噗哧一笑,说:“先生,您还没有吃东西,怎么就要付钱呢!”  相似文献   

11.
记住阿东     
那是他出事前的一个月--近乎整整的一个月,一位酷似商人的<×书画报>的编辑千里迢迢来到大理组稿.我被通知前往晤见.然而,对于书画,我只是喜爱和爱好而已,是个不入道的外行人.我把我的担心如实地告诉给了编辑大人.他似乎并不以为然,只是一再地声称"只要出面组组稿……就有辛苦费".我禁不住也不以为然起来.他谈论版面的事,并拿出样报让我看,平心而论,这张报纸很美也很大气,加上是彩印的,就格外地抢眼.他一再地催我,并再三说,会有好处费的!"……有回扣的."他压低声音很神秘地凑近我说,那神情颇像传授祖传秘方似的.我直率地告诉他:我不适合.不过,我说,我可以推荐给你一个人,他也许会适合于这张报纸.  相似文献   

12.
一杯牛奶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挣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饥饿难耐的他发现兜里只有一角钱了。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然而,当一位年轻可爱的女子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没有勇气开口,他没要吃的,只要了杯水喝。这位女子觉得他好像饿了,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年轻女子回答道:"不用付钱。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男孩离开这户人家的时候,不仅身体有了力气,对上帝、对别人的信心也增强了。在此之前,他几乎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相似文献   

13.
双色球     
早上,老杜走进卫生间,对着镜子摸着下巴,觉得胡子像刺,正准备修理一下,就听老婆喊他吃早餐,只好简单地把脸洗了洗,胡子,仍让它长着。吃了早餐就要去上班,老婆将一个提篮拎到他面前说:"收这种东西干啥?背个名义都划不来,你赶快拎去退给人家。"老杜看了看篮子,里面装着香菇、木耳,还有几十个鸡蛋,是夏水村赵四贵送的,就嘀咕了一声:"人家送来了,让我有啥法?"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不讳我的‘英雄崇拜’。"他的所谓"英雄",是这样一些人物,近现代的,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意大利诗人邓南遮,还有英国的托玛斯·哈代??他的理由:"山,我们爱踹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还说:"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他  相似文献   

15.
马克西姆·高尔基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他一生同情、支持中国革命,关注中国进步文艺运动的发展,同时他很喜欢并很了解中国的文化。高尔基从童年和少年时代起,就对中国发生了兴趣。他关心过中国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反帝斗争和八国联军进犯天津与北京事件。高尔基在当年7月曾经写信给作家契何夫:“一同到中国去吗?有一次,在雅尔塔,你说你很想到中国去。一同去吧,我非常想到那儿去,并且打算向某家报纸自荐担任通讯员工作。”他在写信给医生斯烈金的信中,非常重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帝斗争:“要是真正宣战,那我就去。一定去。我认为这次战争具有巨大的意义。……唉!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中国人!我要让你们看看什么是文明!我要从你们身上  相似文献   

16.
张伯伟 《中国文化》2013,(2):217-225
2013年3月15日清晨六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张老师,我是徐雁平。刚刚接到张剑的电话,说张晖可能快不行了。"我一下惊呆了,怀疑是不是听觉有误:"你说的是张晖吗?怎么可能?""是的,我打算等下就去北京。"上午八点多,我给雁平电话,他告诉我正在赶往火车站的路上。下午四点多,雁平发来短信,说医生已无力回天。我立刻与张霖弟联系,想谋求一点绝处逢生的希望,她回答:"医生已宣布脑死亡。"就在那个瞬间,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失去了记忆,失去了感觉,失去了一切判断。稍稍恢复,我在本子上记下几个句子,应该就是当时最强烈的感受吧:天欲丧斯文!天丧予!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老泪纵横,一下就弥漫开来,身心沉浸在无尽的悲哀之中。自己是读过佛教书的人,对於世事的无常  相似文献   

17.
春事     
正四指我从云鹤镇出来,已是黄昏。就在一个岔路口,我突然看见同村的狗蛋爹正在招手搭车,就停下了车:"叔,您咋这时候还搭车?"从这里回到奇峰村,将近五十公里呢,"上来吧,我捎您回去……"狗蛋爹一个劲儿感谢,上了车,话匣子就打开了:"这个狗蛋,这几年在家老待不住,不是么,两口子一合计,就在城里开了一家饭店,生意还马马虎虎,硬叫我来玩两天,可我咋丢得下呢,你看,我的  相似文献   

18.
<正>周四晚上,看到快递员留在前廊的纸箱,我虎躯一震,感觉自己又陷入了麻烦,我有种预感,这又是什么昂贵的家什,而我刚好没有安装它的工具。妻子凯西正和岳母在厨房里为每周的纸牌派对做准备。"盒子里装的啥?"我紧张地问道,眼角瞥着收到厨房角落的快递包裹。只见凯西背对岳母,轻轻对我说:"就那个,更干净啦。""啥叫更干净?"我想此刻的我在她眼里一定很欠扁,不懂得何时聪明地闭嘴。  相似文献   

19.
文人趣事     
目标老高退休之后,很想将自己多年来写的文章结集成册,给儿女、朋友留个念想。在整理旧作的过程中,老高发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发表的作品大多散失。他只好到图书馆查找,借阅、复印。但最终有几篇未能找到。于是,他便去找当时的文友,问问他们是否收藏下来?老高最先想到的是喜欢收集文友文章的退休教师老谷。于是,便给老谷打电话。老高说了文章的篇名后,老谷说:"你的大作都有,但是全在剪报本上,等我去文印店复印后,给你邮来!"  相似文献   

20.
戴维·赫拍特·劳伦斯1908年从英国诺丁汉大学毕业在戴维森中学教书才3年多就辞去了教职,他想到德国的大学去谋一个教职。他一下就想到了他的母校诺丁汉大学的老师威克利,这位语言学教授曾在德国的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学习和教书。1912年3月底的一个早晨,威克利告诉夫人弗丽达:他以前的一个学生劳伦斯要来找他帮忙到德国的大学教书,他要请这个学生吃午饭。他说他中午前赶回来。劳伦斯忐忑不安地来到老师家。威克利一直是他敬佩的人。他曾对有过婚约的女友杰西提到过威克利:“他是我喜欢的教授,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他是那么高雅。他倚着椅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