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明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2013一、论从史出,下笔矜慎继《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与《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相继问世,罗宗强教授又穷12年之功,完成《明代文学思想史》,从而在他的中国文学思想通史的建构中矗立了一座坚实的大厦。明代文学流派纷呈,诸体兼备,而向无统摄全体的思想史。以往的文学史著,论及明代,或囿于传统,无视小说戏曲,如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或趋附政治,以所谓"人民性""阶级性"为准的,贬诗文而过崇说部戏曲,如  相似文献   

2.
明代南都金陵是明王朝的南方政治文化中心,人文荟萃,明代诸多诗人作家或籍贯、或宦游、或寓居金陵,与金陵之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之渊源,金陵文学自是明代文学之重要构成部分.永乐迁都北京,南都金陵文学历经短暂的萧条、岑寂与复苏,于弘治、正德间日渐兴盛,文人社集蔚为大观.晚明大家钱谦益(1582-1664)在论及"金陵社集诸诗人"时称"弘正之间,顾华玉、王钦佩,以文章立蝉;陈大声、徐子仁,以词曲擅场.江山妍淑,士女清华,才俊翕集,风流弘长".①钱牧斋认为顾磷(字华玉)、王韦(字钦佩)为弘治、正德间金陵艺文活动的核心人物,也是这个时期金陵文学代表性作家,其生平事迹与艺文成就当为吾人研究明代文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作者陈书录,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56万字,精装本定价30.60元。本书的主旨是对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作交叉研究。全书分为《轨迹篇》、《特征篇》、《动因篇》等三大部分,凡十六章,另有《序论》和《结束语》。《轨迹篇》对明初各派、台图体、茶陵派、吴中派、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明末话家及遗民诗文等作纵向考察,探究明代诗文作家、批评家文化心态和审美心态演变的轨迹,把握明代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影响、连锁演进的规律。《特征篇》侧重考察明代诗文创作与理…  相似文献   

4.
何跞 《兰台世界》2016,(9):112-114
元代江西庐陵一地的文人较多,诗文皆盛,具有较大的文学史和地域文学研究的意义。它是元代诗文的一个地域标本,承宋而来,是当时南方文坛的重要代表。学术界对元代庐陵文学的研究很少,尚待补缺。研究元代庐陵文学,应该注意避免封闭式的地域研究,避免以作家或体裁来分章例体的旧式研究,而将其置于元代文学大背景下,着眼于文学整体的风格、思想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明代台阁文学受传统雅正诗学思想影响深远,在台阁体作家诗歌理论中可清晰地发现创作者本身诗学理论所具有的雅正观。另外,台阁体诗歌总集在编纂过程中突出表现了"关风雅"与"知其政"的选录思想,也正因为创作者和编纂者的双重影响,造成后期雅正诗学发展出现一股逆流。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0,(3)
<正>中国文学在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具有明确的传播意识,特别诗文鼎盛的唐朝表现得尤为突出。学者黄俊杰的《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借助大量相关的诗文资料与历史材料,以传播学理论的研究视角来对唐代诗文的传播形态和诗人的传播意识进行考察,深入研究诗文中的媚时、独立、传播、存世、湮没等问题,不仅有助于受众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性情风骨,也有助于其深入思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在明代绘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与所题诗文往往形成互文关系,体现出较为复杂的含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赵金《江村渔乐图》历来少被关注,而此图可能是其唯一传世作品。赵金为明代隐士,长于诗词文章,与当时名士多有往来,在当时江南文化圈中具有相当的声望。本文认为,将《江村渔乐图》置于整个文人"渔父文化"的脉络中进行阐释有其合理性。该作品所显现出的特征及其图像与之后的题跋,不仅是对赵金、文徵明等人精神追求的诠释,更体现了当时文人在"入世为官"与"出世隐居"之间徘徊不定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8.
明代印刷技术的提高,为"四大奇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其传播者阵容日趋庞大。就其传播成效而言,"四大奇书"不仅影响了白话小说自身,促使小说内部出现了"雅"与"俗"的不断分化,还影响了戏曲等其他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9.
这本书目是辽宁省图书馆于1957年2月编印的,十六开本,326页,共收馆藏线装文学书五千余种,善本、精装古籍及平装书均未收录。本书目按"东北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计分文学论、诗话、小说论·杂论、期刊·年鉴、作家研究·作家论、丛书·文粹、文学史·文艺年表、诗文总集、诗文别集、词曲、剧本、小说、唱本及杂著等十四个类目,另附有日本、美国、法国及其他各国文学书十二种。排列顺序,除按分类顺序排列外,并按著者年代、出版时间依次编排。为了读者查借方便,每种书名前印有分类号及书名四角号,各书之间  相似文献   

10.
1949年创刊的《人民文学》被誉为新中国的"国刊",担负着"主流话语"下引导全国文学创作的示范性职能。《人民文学》的编辑们既要严格贯彻构建"主流叙事"形态的编辑理念,又要兼顾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力求在作家、读者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于是,各种编辑策略层出不穷。《人民文学》、《人民文学》的编辑、《人民文学》的作家作品的命运形象地为我们勾勒出"十七年"期间作品、编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纠葛。  相似文献   

11.
龙其林教授的著作《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立足于西方生态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从比较视野切入中国生态文学,在历时性地梳理西方生态文学作品及理论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后,着重勾勒了中国作家如何依据自身的文学经验与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书写的途径。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下,探讨著作对本土生态文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2.
近日,西南大学文学院何宗美教授的巨作《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以下简称《演进》)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重要成果之一.全书分上编《明代文学结社现象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研究》和下编《明代文人结社编年辑考》,共百余万字,皇皇之著,对明代文人结社现象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翔实的全面考察,对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发展演进的深层关系作了细腻而深刻的剖析.作者以严谨的学术姿态,敏锐的观察角度,纯熟的文学思维,在文人结社的框架下,为我们展示了明代文学演进的宏图.近日翻读此著,感触颇深.兹就书中所论及明代文学研究相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马愉(1395-1447),字性和,号澹轩。山东临朐人。宣德二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正统三年,升侍讲学士。正统五年,由杨士奇荐,入阁预机务。正统十年,升礼部右侍郎。正统十二年卒。其诗文在成化及嘉靖年间经两次结集刊刻,以《澹轩文集》之名行世。但随着时间流逝,该书渐渐散佚不彰,马愉成为文学史上的"被遗忘者"。今对其人其文做一简要考证,以还原这位明代江北第一位状元的基本面貌,为科举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点资料。  相似文献   

14.
和谈 《兰台世界》2016,(10):135-137
元代左丞相耶律铸是目前所知第一个生于西域并创作西域诗文的作家,他的西域诗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由于其记载西域名物及事件,历来为西北史地研究者所关注,因而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大尾羊赋》和《麆沆》分别为其西域诗文的代表,记写了西域大尾羊和马奶酒,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2月16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了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结对交友"见面会。据介绍,本次见面会共有15位网络作家与15位国内传统作家、评论家结成"对子",旨在构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互补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王公望 《图书与情报》1998,(3):69-70,76
本文概述了李梦阳之诗文全集及单刻本在明代梓刻情况,并指出其全集"善本"之特点.  相似文献   

17.
偶然间在书店看到商昌宝博士的《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它是商昌宝先生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一书(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因为对这个课题的兴趣与关注,便随即买了下来。"作家检讨"与"文学转型"之间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因为当代文学就  相似文献   

18.
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的由陈杏珍先生整理、标校的《谭元春集》,为一般读者及专家学者研究谭元春及明代竟陵派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正如陈杏珍先生在该书"前言"中指出的那样:由于"谭元春猝死后,遗著散失,其弟谭元声仅仅收集到部分遗著而付刻,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编辑他的全集,他的诗文究竟有多少,是个未知数。"可知,谭元春的诗文作品散佚了不  相似文献   

19.
《南溟奇甸集》是明代岭南文坛巨擘王弘诲编辑的一部诗文集,此书收录王弘诲与名士大儒相互唱和琼州山水名胜的诗文。该书版本较少,流传不广,有明万历本、清康熙本、今传本。万历本已散佚,康熙本为海内孤本,通过对其版本源流的考略,为整理和研究该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明代科举考试,初场以八股时文为主,最初只是敷衍传注、发明义理。到了晚明,"以古文为时文"成为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而其弊端也愈加严重。艾南英以救正八股时文弊端为己任,倡唐宋大家之文。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派",为文效法七子,宗尚秦汉。陈子龙与艾南英之间的文学论争及冲突,所争论的焦点虽然在古文的创作,然而其本质则体现的是明代科举与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可以认为是披着文学外衣的八股时文创作方法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