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五代、宋时期,四川佛教造像中广泛流行毗沙门天王题材。现今大足、安岳、夹工、巴中等地仍可见到大量遗迹,虽然人们多能辨识出居中的毗沙门天王像,但对整龛造像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此题材广泛流行的原因等,尚未真正弄清。本文拟以巴中南龛第93号龛为中心,探微发隐,力图对四川造像中这一重要题材作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足石刻孔子及十哲龛刻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在全国石窟中仅此一龛。大足的十哲造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十哲造像,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至为珍贵。大足的孔子及十哲龛是与佛教、道教造像并列开凿的,具有宗教的意义。宋人信仰儒教是为了聪明与智慧,儒教是信众们的智慧之神。  相似文献   

3.
须弥山石窟现存唐龛150个,分别为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开凿。其中属于唐代开凿的窟龛多达95个,几乎占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无论就其窟龛数目,还是造像形式的多样和造型技巧的精美,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的各代造像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就是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4.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相似文献   

5.
徽县佛爷崖石龛整体为一个摩崖帐式大龛,其中大龛4个,小龛16个,佛、菩萨、力士等雕像20身。帐形龛是北朝、隋唐时期的常见龛形。三世佛造像流行于初、盛唐时期。弥勒倚坐之姿在北朝,隋,初、盛唐时期盛行。石龛及造像组合彰显初、盛唐时期风貌。与其他石窟比较凸显初、盛唐时期窟龛、造像特点。从石窟寺兴衰与一定时代佛教起伏的对等性和关联性方面判定龛像始凿于初、盛唐时期顺理成章。总之,北禅寺、南禅寺、西禅寺初建于西魏时期,佛爷崖石龛开凿、佛像雕造于初、盛唐时期。  相似文献   

6.
飞来峰石窟保存有内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藏传佛教石刻造像群,其中第84号尊胜佛母大龛是其中数量最多、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组精美元代藏传佛教密宗雕作。本文对此龛组合造像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该组造像系以摩崖龛像形式表现的藏密曼茶罗的一种特殊变体,同是本文还追溯了飞来峰藏传雕刻艺术风格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炳灵寺唐“永隆二年”列龛共10龛,编号41-58,系唐高宗永隆二年(684年)开凿的一组造像龛,造像具有典型的盛唐风格。这组龛像的功德主为唐室中央派往陇右的巡察使及地方陪同官吏。他们在炳灵寺开龛造像,充分说明唐代炳灵寺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当时与吐蕃的关系十分复杂。炳灵寺处于“唐蕃古道”的交通要冲,许多有关唐蕃关系的重大事件在炳灵寺均有实物资料的记载,因而这批巡察使的使命可能与吐蕃有着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8.
僧伽变相龛的发现,使文献记载中有关僧伽的神异事迹能够与图像结合起来,让学界对僧伽变相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资中月仙洞摩崖造像,长期不为学界所知,其中有两龛晚唐僧伽变相,为本不多见的僧伽变相又增添新例。文章主要结合其他已刊布的僧伽变相龛及相关资料,对本次发现的两龛僧伽变相时代及内容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麦积山石窟有中国最完整的北朝窟龛群,其形制大致沿方形窟和龛窟演变,并随其所弘扬的佛教思想及相关造像题材的变化而变化,与后秦时的长安僧团和社会历史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大足北山石刻第254号的初步分析,认为主尊像为阿弥陀佛、观音、地藏,侧壁造像为十王和判官,并认为该龛在题材上,具有浓厚的世俗化佛教色彩。其中的十王造像,对于探讨大足石刻同类题材的演变,尤其是五代时期,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发展线索。同时,该龛存有准确的铭文,为深入了解地狱神灵系统的演变,提供了早期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舍身岩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林凤镇大月村十组,8世纪中期开凿,现存15龛,题材主要有释迦佛、弥勒说法、佛道合龛等。依龛窟形制及造像题材、风格来看,舍身岩摩崖造像主要受川北巴中、广元等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响堂山石窟新发现的河清二年造像为中心,详细考察记录了19号摩崖龛像的状况,并对北齐时期南响堂山造像情况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贺家沟佛爷洞石窟,创建于北宋崇宁二、三年间,是由以本地功德主狄文顺为首的多个存在一定亲缘关系的家庭共同出资开凿的,是一座民间性公共佛堂.洞窟现存29龛(组)造像和21条题记,造像水平较高,内容丰富,且出现了自在坐观音(附取经图像)、地藏与天藏、地狱十王等较为重要的造像题材,为研究唐宋时期陕西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卷提供了敦煌一些窟名和大中祥符年间的窟龛数,根据这一文卷还可以了解其他一些窟名和年代,现在补述如下: 阴法律分配到的第二层是敦煌早期窟开凿的地段。乐僔开创的一龛已无遗迹可寻。268窟、272窟、275窟是目前大多数人公认的十六国时期的洞窟,但属于西凉或北凉,则意见不完全相同。从窟中仿中原木构的图象,以及造像和张掖、酒泉、高昌等地北凉作品不同来看,似是西凉窟。莫高窟出土有西凉经卷,却不见北凉文书。这也从侧面证实  相似文献   

15.
位于重庆合川区的龙多山石窟,在田湾3号龛出现一种比较特殊的造像题材以及组合关系,一直未引起调查者的重视,其神格与年代亦未判明。现于实际调查基础上,经排比分析确定,主尊应为跏趺坐达摩像,右侧为倚坐慧可像,左侧为宝志化现十一面观音像,年代大约在唐末五代时期。宝志化现十一面观音像在石窟考古中属于首次发现,其与达摩、慧可的组合也是新发现的实物例证,这为石窟造像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长岭山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简阳市安乐乡天才村,现存造像18龛,题材主要有观经变、僧伽变、千手观音、千佛、天尊说法、释迦说法、佛道合龛等。据龛窟形制、题记及造像题材、风格等判断,长岭山摩崖造像始凿于盛唐,中唐最盛,延续至晚唐五代,受川西仁寿等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近年在安岳菩萨岩、菩萨湾和石锣沟摩崖造像中新发现的3铺地藏十王造像,内容、图式各不相同,是地藏十王图像发展序列的早期作品,开凿于10—11世纪中叶,出现诸多不见于四川地区同类造像的新要素和图式。四川摩崖造像,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所出纸、绢、麻布画中的地藏十王图像均由成都传入,基本的内容要素和图式类型在其初始流行的阶段就已经固定。四川地区地藏十王造像图式类型更为丰富,而敦煌地区独立表现的地藏十王图像所据粉本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18.
菩萨湾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岳阳镇新村,现存造像19龛,题材丰富,有千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五十三佛、十方佛等,第5龛发现一则说明造龛原由的题记。依据造像题材、风格及题记等,造像分属唐宋、清至现代两个大的时段,唐宋时期造像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9.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长新村,现存20龛,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确的造像记。龛像时代特征明显,个别龛像独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数有造像名称和造像纪年。题材丰富、时间集中,可补充安岳北宋时期造像序列,各类题材和组合显现出信仰体系和佛教造像的民间化。该造像点为研究安岳乃至四川地区摩崖造像发展演变和宗教信仰变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20.
上大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清流乡长新村,现存20龛,年代涉及唐、北宋、明,各期皆有年代明确的造像记。龛像时代特征明显,个别龛像独具特色,尤其北宋初期造像,多数有造像名称和造像纪年。题材丰富、时间集中,可补充安岳北宋时期造像序列,各类题材和组合显现出信仰体系和佛教造像的民间化。该造像点为研究安岳乃至四川地区摩崖造像发展演变和宗教信仰变化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