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一、生年考补关于南宋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的生年,戴氏在自己写的诗中有过说明:  相似文献   

2.
潘大临定律 北宋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湖北黄州人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句诗"的来历.这次创作有始无终,留下无尽遗憾.历代多有人续足,但感觉都不如这一句妙.  相似文献   

3.
“写”和“改”,是写作实践中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方面:“写”是粗加工。“改”是精加工:“写”是一次,“改”是多次:“写”是基础,“改”则是提升。写难,改比写更难。南宋诗人戴复古曾说:“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玉经琢磨方成器,句要丰腴字要安。”虽然说的是写诗,其他文稿也是一样,修改出精品,精品文章也是修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明代书法家王世贞,倡导文学复古运动,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吴门地区杰出的书画鉴藏家,他对于中国书法的贡献在于其能够运用较为规范性的创作手法,神形兼备地表达出深刻而隽咏的意味和内涵来。  相似文献   

5.
侯成成 《兰台世界》2016,(9):117-119
英藏敦煌文书S.373号写卷,为一诗集残卷,共抄写诸山圣迹题咏诗10首。本文从叙录和系年的角度,对该写卷进行研究,纠析前贤观点,考证存诗作者生平及作品存佚情况、作品抄写时间或创作时间。  相似文献   

6.
新书介绍     
一部关乎生活·信仰·灵魂的秘密之作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黄灿然的第一交响曲奇迹集《奇迹集》对我而言是奇迹。毫无准备,毫无来由,毫无预兆。如果说,早期诗是"看山是山",中期诗是"看山不是山",那么  相似文献   

7.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参寥子集>提要引吴可<沧海诗话>曰:"……又'诗成暮雨边',秦少游曰:'雨中、雨旁皆不好,只雨边最妙.'"按:吴可<藏海诗话>原文为:"又诗云:'暮雨边.'""成"作"云".今检僧道潜<参寥子诗集>卷二,亦无"诗成暮雨边"之句,惟<次韵少游学士送龚深之往金陵见王荆公四首>之二云:"梦幻皆输古竺干,功名何用咤燕然.羡君一棹江南去,碧荠时鱼暮雨边."该诗末句当即吴可<藏海诗话>所谓"暮雨边".<总目>误"云"为"成",令人误认"诗成暮雨边"为一句,中华书局整理本即作如是标点.  相似文献   

8.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9.
丁时照 《青年记者》2010,(11):63-64
潘大临定律 北宋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湖北黄州人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句诗"的来历。这次创作有始无终,留下无尽遗憾。历代多有人续足,但感觉都不如这一句妙。  相似文献   

10.
1.《全宋诗》"洪刍"条下收有一首《示子》诗:"太学何蕃久不归,十年甘旨误庭闱。休辞客路三千远,须念人生七十稀。腰下虽无苏子印,箧中幸有老莱衣。归时定约春前后,免使高堂赋式微。"此诗标题下,整理者有一段注释:"朱本无此诗。鲍校云:此诗应删除,《尧山堂外纪》是洪皓诗,见《鄱阳集》附录。按:四库本《鄱阳集》未收此诗,待考。"(第22册,第14492页)按:此诗既非洪刍诗,亦非洪皓诗,而是北宋洪浩之父写给洪浩之诗,此洪浩曾于北宋熙宁间  相似文献   

11.
李海文 《新闻天地》2011,(11):64-65
毛泽东要华国锋不能只当文官,要当武官 1971年8月25日.华国锋奉召到武汉。当天晚上.毛泽东将他找到专列上谈话。毛泽东一直住在专列上。那时人人都戴毛主席像章.华国锋胸前也戴着一枚。他一上车,毛泽东看见了,故意问:“你戴的什么?”不等回答,接着说:“不要戴了,万岁就讨嫌。一句顶一万句,其实一句也不顶。屁话!”  相似文献   

12.
"只要在难忘的地方,有山在呼唤,有水在荡漾,心,就在挥洒的过程中--发光、闪亮!"这是孟学农的诗<心在哪里安放>的结尾,写得很实在.不过,此诗的发表引起了轰动,让这位卸任官员,再次成为媒体红人.  相似文献   

13.
潮流新品     
1望远镜戒指戒指上的两个放大镜,拉开一段距离拼起来就变成望远镜了。两层镜片底部还藏着一个指南针。最关键的是,这几样东西竟然都集合在一个颇为复古的戒指上,实在酷到不行。把它戴在手上,是不是有一种想要出海寻宝的冲动?有了它,你就是"黑珍珠"的主人杰克·斯佩罗船长。  相似文献   

14.
曹希 《大观周刊》2011,(43):150-150,135
文章主要从徐志摩翻译中体悟到诗理,体悟到语言美、音乐美对诗歌形式的重要性,以及其欧化句“欧而化之”的特色,总结出徐志摩的翻译为创作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对其创作成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该批评王安石不知道是不是从北宋时代开始的,人们就一直流传着一个王安石错改他人诗稿的故事。说是王安石有一回,路过一个小地方。当地一位诗人拿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求教于王安石。诗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明月当空叫, 黄犬卧花心。王安石觉得此两句文理不通:“明月”怎么能“叫”?偌大的“黄犬”  相似文献   

16.
平生爱大海,平生也爱险峰。每到一处旅游,有海必弄潮,无海则登山,有山必找奇峰,登山必登顶,不到顶峰非好汉,不到顶峰无法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美景。因此外出一次,总是饱览奇景而归。我相信这样一句妙语:景色在心中。我更崇尚毛主席的一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写新闻、抓新闻,特别采写独家新闻,同样如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深入重地如何有奇闻、珍闻可得。近读人民日报,颇有此体会。  相似文献   

17.
《洛阳伽蓝记》(下简称《洛阳》)作于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是部记录北魏佛教文化与历史传说的散文集。作者杨街之,为当时北平人,即今河北保定人。当今对《洛阳》的校译颇多,在许多问题上莫衷一是,然而对卷三《城南·景明寺》篇中"山悬堂光观盛"句的校译问题却大体意见一致。周祖谟、范祥雍两先生以明嘉靖年间的如隐堂刻本为底本,先后撰有《洛阳伽蓝记校译》与《洛阳伽蓝记校注》。两书都认为"山悬"句有脱文,但脱去的文字已无从查考。巴蜀书社的《洛阳伽蓝记选译》在注释"山悬"句时也认为"‘山悬’与  相似文献   

18.
厉鹗《宋诗记事》卷四十八从《南岳倡酬集》中录下《路出上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联句》和《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联句》两诗,系之朱熹名下。其实,这两首诗并非朱熹、张栻、林用中三人的联句。前一首诗是张栻所作,在张栻《南轩集》卷二中题目上无联句二字。从该诗所云"竹舆不留行,及此秋容霁"、"昔游冰雪中,未尽登临意"来看,此诗显然写在朱、张、林乾道三年(1167年)十一月共游衡岳之后的一个秋天。后一首诗是朱熹所作,  相似文献   

19.
"文革"期间,一部分由"知青"创作的诗歌以手抄本的方式在社会上流传着,后来成为"文革"后朦胧诗的先声.本文以几位"文革"期间"地下诗人"的诗作为文本.分析这批诗人在那一特定时期如何用诗的形式呼唤对生命的关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