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记: 如果手淫之事,一旦发生恶果,那必是恐吓与畏惧的结果,因为手淫本身,决不至于发生不好的影响。——[美国]艾迪张某在初二时,曾一次偶然挤压生殖器引发舒适感,但并不知原因也未引起注意。去年寒假,百无聊赖的他开始喜欢武侠小说。其中一本小说中有一大段描写男女主人公发生性行为的情景,语言虽然比较婉转,但当时张某还是感觉耳热心跳,印象深刻,伴有生殖器充血变硬,抚摩挤压时再次出现异常舒服的感觉。后来看杂志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手淫”。他觉得“手淫”不太好,但是欲罢不能,经常有意识地寻找书中的“精彩文字”去读,后来发展为到鸡毛小店去看“黄色录像”,然后一次次重复自认为“下流”的“手淫”行为。  相似文献   

2.
一我的同桌叫乔宇,我俩不断地发生争吵。我们每次吵了过后,都很生气,于是我俩就谁也不理谁了。乔宇更是生气,在我和他的座位之间画了一条“三八”线,他还说:“如果谁过了界,就把他的书重重地摔在地上。”我们开始还好好的,可是后来乔宇过界了———他和好朋友居然在我的桌子上下棋——于是我把他的书重重地摔在地上。一次,两次,三次……渐渐地,我们的书都可以叫“伤痕累累”,够惨了。看人家朱洪贤和刘思雨多好呀!从来没有“三八”线,不像我和乔宇,也不像乔宇和肖元宵。他们总是互相谦让,有困难互相帮助,大家和谐相处,多好呀!我们的“三八”…  相似文献   

3.
接手五年级这个班才短短一周,小强的名字却已印记在了我的脑海中。缘于他的“鼎鼎大名”,所以我一直对他也格外关注。 “老师,小强的补充习题和语文书都没有带!”我一听,心想莫不是他想给我这个新老师来一个下马威。“老师,他一直就这样,无可救药……”  相似文献   

4.
自2000年以来,我们开展了“感悟———创新”教学法实验。两年来,这一科研课题得到不断改进、充实、提高,已经显示出了它的可行性、实效性、科学性及创造性。一、“感悟———创新”教学法的内涵“感悟”教学法,我国自古有之。古代的吟读诗词,背读“四书”、“五经”,用的就是“感悟”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体现的就是“感悟”。我们现时提倡的“感悟”法注入了时代的气息和现代的信息内容。我们不拘泥古代的光靠背读去感悟,我们主张在感悟中去探究、去总结、去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感悟———创新”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春节过后不到一个月的一个星期天,儿子伸手问我要钞票,说是要去新华书店买几本课外阅读书。春节的时候。我不让他拿任何长辈的“压岁钱”,但感到有点委曲了他,我给了他50元钱,不过,跟他有过“君子协定”这钱就是让他自己去买书购学习用品的,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既不见有书进门,也不见他买过什么学习用品,他却又伸手要钞票了,我多少有点不高兴地  相似文献   

6.
扬扬5岁半了,是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可是他常做一些让妈妈烦恼的事:玩具用后扔在地上就不管了,书看后也到处乱放,老是等着妈妈去收拾;早上起来还要妈妈帮着穿衣服;画画了一半就不想干了,等等。扬扬有点“不负责任”,有时令妈妈很生气。但是生气终归解决不了问题,妈妈很想知道:到底应该怎样教育扬扬呢?宝宝缺乏责任心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比较严重。很多宝宝不做应该自己做的事情,等着爸爸妈妈帮他做。自己做错了事还常把责任往父母身上推,如上幼儿园忘了带东西,竟责怪爸爸妈妈忘记给他拿。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将来又怎么能对生活和事业…  相似文献   

7.
上学期,我班转来个名叫杜志的同学,个子高,肚子大,平时沉默寡言,常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对小说却“情有独钟”。一天晚自习,他照例看起了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当他对那激烈精彩的“武打场面”如痴如醉时,物理老师走了进来,可他却浑然不知。此时,同桌林小伟同学用手肘碰了碰他,见他还没反应便戏言道:“大肚子,别看了,老师来了!”哪知话音刚落,杜志便不分青红皂白大打出手,还把林小伟的物理书撕得“面目全非”。我闻讯赶来,立即把杜志“请”进了办公室。原以为他会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哪知他不但不认错,反而还口口声声地…  相似文献   

8.
《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要研究《孟子》一书的思想内容,首先应从了解《孟子》一书的字、词、句入手。“之”字为古汉语中最常用之字,使用频率较高,仅《孟子》一书,“之”字就出现了1902次。本文打算把《孟子》一书“之”字的用法,略加分析。代词:一、“之”作代词,一般都用作宾语,可代人、事物、处所。所代的对象,大都出现在上下文中。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等。或将所代的对象直接译出,有时也可不译。例如:“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梁惠王上》)“之”,代人。“孰能与之。”(同上)“之”,指统…  相似文献   

9.
铁丝网是这样得来的约瑟夫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牧场里当牧羊童时,他一边放羊,一边看书。但当约瑟夫埋头读书时,牲口却常常撞倒用木桩和铁丝围成的放牧栅栏,成群地跑到附近的田里去偷吃庄稼。每次发生这种事时,老板就冲着约瑟夫咆哮:“混蛋!放羊要什么学问!把书丢掉,好好看着羊!”  相似文献   

10.
我的老爸是条“虫”,他究竟是条什么虫呢?听我细细道来!书虫老爸特别爱看书,一看起书来就“没了性命”。去年大年初二,因我和妈妈走亲戚,老爸一人在家,曾创下了不吃不喝连续看书14小时的“马家吉尼斯记录”。今年,他又因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尼采     
“爸,我想买几本书,明天去一趟新华书店……” “什么书?” 父亲从漫不经心的翻阅里抬起头来。“尼采……” 我准备再说些什么,却发现父亲的眼里闪烁了一丝光芒。“尼采的书我有,只是你这个年龄,怕是读不懂”。话虽如此,他却欣喜地马上下了床,有些兴奋地示意我跟他去了阁楼。  相似文献   

12.
有一对同卵双生的兄弟,一位(哥哥)考入了清华大学,有诸多成就,而另一位(弟弟)则成了穷困潦倒的“小偷”,为邻里所唾弃。有一天,一位记者去采访他俩,记者先找到了那位有诸多成就的哥哥,问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答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体弱多病,收入极少,妈妈又患有精神病,没有人管我,我只有去努力。”此后,记者又设法找到了那位穷困潦倒的弟弟,问他为何落到这种地步,他答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爸爸体弱多病,收入极少,妈妈又患有精神病,没有人管我,我只好去偷。”  相似文献   

13.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是庐山白鹿洞书院的主人。有一次,前来求学的人见他正在伏案苦读,书页边都是黑色的,甚至成了碎片,有人脱口而出:“这真是‘吃’过一般。”朱熹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当下就和学生们宣讲了白鹿洞书院的第一条“学规”——讲究“吃”书。他说,书有两种“吃”法(实际上是指读法):一是如牛,大嚼大咽,然后反刍;二是如人,细细咀嚼,慢慢品尝。无独有偶,当代青年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在外国数学杂志上看到一篇论文,感到很有启发,便用心阅读。这篇文章总共二十多页,他却反反复复读了半年,白色的书页边留下了一道道手指摩擦后的黑印。他的…  相似文献   

14.
一我班有一名学生耿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知是谁,给了他个美名“爆竹。”名字不雅,倒也名副其实。耿浩因为上课看课外书,被老师看到, 正当老师想没收他的书时,他猛地把书撕成了两半;因为向班长要数学作业抄,班长坚持不给,他对班长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因为上课迟到, 挨了批评,他竟用石子砸坏了教室的窗户。细心观察耿浩在学校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清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王力的《古代汉语》将“此去经年”注释为“这一走,一年年下去了”。另外,成语“经年累月”中的“经年”也是“一年又一年”的意思。二、作者当时因为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开封)去各地漂泊。这首词描写了他和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  相似文献   

16.
我在美国读教育学时,听说《素质教育仪在美国》一书得到中国人的称道。为了更加了解美国的“素质教育”,我请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道格拉斯·斯朗。我也跟风用Quality Education来翻译国内提出的“素质教育”,但是教授理解的Quality Education的内涵跟我从国内的特定环境下所理解的Quality Education相去甚远。他说他的印象中还没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求知难的话,那么书对他来说更是一个大的难题。没有钱,到哪里去弄书? 然而他却实实在在是方圆几十里的“藏书大户”。他家的缸里、  相似文献   

18.
凤城流韵     
小城故事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人逢喜事精神爽。张伟今天的心情特别好。他走在城里的一条街道上,脚步又轻又快,眼里闪着光,就像是初恋的小伙子去赴心上人的约会一样。看见他的人精神为之一振,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好像被他的情绪感染了。他当然已过了初恋的年龄。他的妻子温柔贤惠,他的女儿也快要上小学了。他是去和“情人”约会。他的“情人”就是书。投入到书里,他就好像投入到情人的怀抱里。这一点,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其中自然包括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好像并不嫉妒他的“情人”,不仅不吃醋,还千方百计制造机会让他和他的“情人”亲密接…  相似文献   

19.
齐白石画鼠     
齐白石喜欢画老鼠。 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画了一幅《鼠子啮书图》:一盏油灯,火焰徽微,两只老鼠正在拼命啮咬一叠线装书;另一只老鼠正朝书奔来,形神俱备,画家自视为得意之作。不幸的是,这幅作品为一只更大的“鼠”——他的一位同乡悄然“袖”去。画家不得不重作二幅,并题上款识:“一日画《鼠子啮书图》,为同乡人背余袖去。  相似文献   

20.
爱迪生有一次请助手到图书馆去借一大摞书,第二天早上就请助手再把书送回图书馆。“你这么快就看完了?”助手大吃一惊,爱迪生点点头。他借那么多书,只不过是想知道一个小机器的正确装配方法,为了避免错误,所以要“查遍”所有同类的书。在爱迪生心中,书就是专家,有疑惑的时候,他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