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进步、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吉登斯所说的“断裂”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文明的代价”。韦伯则认为现代艺术(包括文学)具有对这种后果进行“救赎”的功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正是通过对湘西世界美好人性和健康自然的生命的揭示,来达到对他的都市小说中暴露出来的现代文明病的进行“救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进步、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吉登斯所说的“断裂”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文明的代价”。韦伯则认为现代艺术(包括文学)具有对这种后果进行“救赎”的功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正是通过对湘西世界美好人性和健康自然的生命的揭示,来达到对他的都市小说中暴露出来的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反映着他现代的民族的文化视野,其出发点在改革他面对的文化和人生的痼疾,推动中国文化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他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贯穿着他的“立人”的理想和精神解放的历史欲求。他当时召唤“精神界之战士”出现,包含着对传统的现代性和启蒙现代理性的批判。研讨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现代性”是在其即行即知、即知即传、即传即联、即联即前的全人生旅途中屡败屡战、屡遭厄运,而又屡屡创造以促进现代文明。陶行知在生活教育运动中确定了现代化为运动的目标,他在现代化中寻求确定性。他提出了两个新命题:一是与时俱进,“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二是持续发展,“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性”。这正是当今后现代性社会所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从而也使我们有了借以理解后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教育现代性以理性主义、个体主体性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自近代以来,教育现代性在我国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教育现代性与教育前现代性之间的冲突、对立仍很尖锐。在当下话语交叠、并置一处的复调场景中,要吁求教育现代性“到场”,应作多向度反思。也即应从维护教育现代性为出发点,反思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冲突;应站在发展教育现代性的立场上,警惕文化教育上的保守主义;应在强化教育现代性的本土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形成跨文化视野的反思意识,在警惕全球化对教育的负面影响的同时,认真反思、仔细清理教育的非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反思性现代性与自反性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转型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两个概念,但是在翻译和使用二者时存在着误解和混用的状况。这两个概念是吉登斯和贝克两位社会学家分别从反思性和自反性对现代性进行的考察,二者虽联系紧密,却有不同层次上的内涵。具体来说,二者在是否具有反思意涵、背后的理论范式和对未来社会的认知态度方面的观点是相异的,而对现代性后果的看法是一致的。现代性的自反性和反思性是一个互补的过程,正是在自反性与反思性的碰撞中,现代社会步履蹒跚地前进。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大家,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湘西为背景,描绘出"湘西世界"中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于湘西呈现的落后愚昧,他希望能有所改变,想在改变中寻求湘西未来的命运,但又怕现代文明的输入会导致湘西世界中自然人性的堕落。沈从文是独特的,他既追求现代性同时又反抗现代性,在看到传统文化落后的同时又指出传统文化值得肯定的价值所在,在看到现代文明的先进时又能指出其存在带来的弊病。本文试从《萧萧》这部作品来分析沈从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观念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海德格尔在现代性问题上的功过得失,必须结合他的时间性观念,并澄清对此时问性的浅薄领会.海德格尔所说的时问性,完全突破了西方哲学史上客观时间论与主观时间论的界域,在把存在纳入时间视野的同时,也把存在的意蕴赋予了时间,进而通过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分析,把时间规定为四维的空间.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观念深刻地涉及现代性,一定程度具有解构性,但同时又有构成的作用,并能够启发我们反思,推动我们的现代性研究更切近中国现代转型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11.
30年代中期 ,李健吾、朱自清等人的诗学批评 ,肯定了李金发诗歌在意象的创造方面的价值。李金发自身的诗歌意识 ,也十分重视意象创造在诗歌中的地位。诗中拥有的“移人的异国情调”,使他关于异国风情、文化、习俗的描写 ,以一种新奇的气氛和色调进入新诗的意象世界。他笔涉女性时敏锐的感觉与细腻的观察 ,给诗中的意象带来了特有的异国的色彩。现代大都市充满矛盾的生活和气息 ,进入他的感觉和想象 ,使他的诗中出现了一些富有新鲜感的多样呈现的城市意象。这些异域城市意象创造的尝试 ,在新诗现代性的发展中 ,具有美学探索的前驱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产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针对"五四""问题剧"只见问题不见戏剧的缺憾,余上沅极力强调戏剧的审美本质是艺术,戏剧应该艺术化地表现人生。在20世纪初期戏剧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片否定声中,余上沅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研究,辨析出传统戏曲"写意化"、"程式化"的审美特征,充分肯定"旧剧"的审美价值。余上沅首倡并积极推动"国剧运动",为建设中西戏剧艺术交融的现代民族剧做出了巨大努力。以国立剧专为舞台,余上沅倾心于戏剧教育事业,为现代戏剧的发展聚集、培养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Caulfield's effort of self-salvation.Caulfield suffers the disillusionment of failing to find a savior in real life,then he tries to get himself out of spiritual trap; meanwhile,he imagines himself to be modern "Jesus Christ" to be other children's savior.  相似文献   

14.
歌德及浮士德精神影响了宗白华一生的人生道路,“拿歌德的态度做人”是他青年时期的口号。宗白华通过对歌德的人生启示的探讨以及对浮士德难题的当代解决,试图在艺术和审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解决现代人的心灵归宿问题。艺术和审美作为个体完满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中介,成为近代人心灵生活的归宿和内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秀才将军”吴佩孚,自诩儒家为其修身根底,在军阀丛立的民国如同鹤立。他的一生复杂得让人难以琢磨:他骄傲,目空当世;他曾跟上时代的节拍,他又落伍于时代的脚步;他愿意远小人,但他不能去小人;他自认懂得儒家政治,便可驾驭军阀,但他实际不懂军阀政治,不能军阀政治,不离军阀政治,又无法不卷入军阀政治,只好伴随着曙光辉明,娉牵着龌龊共舞。显然,他的政治情怀和意欲理想的作为,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考量。其“五四通电”、“国民大会建立”、“罢兵主和”及“故宫尚存”等人生轨迹和史实,展示出“秀才将军”悯民思想的侧面。  相似文献   

16.
潘之博是康有为“十大弟子”之一,一生追随康有为,与麦孟华构成康有为维新事业的“两驾马车”。他久戍军旅,戊戌变法前后致力于武装“勤王”运动,后又协助康、梁开展“运动倒袁”和“开放党禁”活动。袁世凯称帝时,入冯国璋幕府,联合各方倒袁势力。潘之博勇武雄才,忧国忧时,是近代著名的爱国猛士。  相似文献   

17.
In these lines, Lord Tennyson might well have been writing of himself, and the title of the poem from which they are taken, “The Poet of Love,” readily applies to him, for he sang always “a song of undying love, multiplying truth on truth.” That he considered love the all-pervading influence of life is easily deduced from the fact that poem after poem of his has for its theme the immortality of love and its power “to shape or shatter a life till the life shall have fled.” To question whether or not he was the type of writer to deal adequately with the subject is hardly worthwhile since his poems bear silent witness to his artistic ability. Tennyson could have written “as one who loved his fellowmen” since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y such as he has shown in treating with the subject of love are qualities of one whose heart and mind were mellowed by the emotion itself. Love is, as Tennyson himself said in a poem, a more ideal artist than all.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一直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父权社会加诸女性身上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束缚进行抨击,成为现代妇女解放最热心的倡导者与最坚定的支持者。但作为男权中心社会的一员,他又始终无法摆脱男权意识的传统影响,这既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上,又存在于他的情感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明威在作品中彰显了主我意识,《老人与海》里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体现海明威强烈主我意识的人物形象.作者海明威通过描述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的艰难历程,着力刻画他不畏艰险、勇于与命运斗争的顽强个性.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寄托了海明威对生命意义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20.
论宋代京城的娱乐生活与城市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是中国古代最早由古典市制进入近代意义下的两个城市.两地丰富的娱乐生活,与此前的城市生活呈现出一种不同的特色,即新兴市民开始占据娱乐生活的主体.这与当时城市相对廉价的消费水平是不无关系的.但是,总体来说,两地的娱乐消费是超前的,不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