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瑛 《兰台世界》2006,(7X):2-3
档案的开放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我们国家档案开放的步伐起步较之国外晚,而档案所显现出来的作用也才逐渐被世人所认识。档案开放对公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档案开放绝不仅仅是档案业务问题,它关系到政府的“开明”程度,关系到国家的民主与法治进程。在政府信息公开提速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三十年档案开放期限重新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3.
向社会开放档案是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一项基本任务,许多馆藏档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其开放的时机就已成熟。为了搞好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的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关键就是要进行档案的开放鉴定。所谓档案的开放鉴定,就是对形成后经过一段时期(一般是30年)的档案所包含的内容进行考察和分析,以决定今后档案的开放与控制使用的范围和层次。它是对档案的开放与控制使用的划分,也是决定档案发挥作用的范围、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我国档案开放立法的缺陷及其修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志成 《中国档案》2006,(10):13-15
档案向社会开放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反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及时有序地依法向社会开放档案,不仅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鼓励公民依照宪法的规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但是,我国法律关于国家档案开放的规定以及实际开放的事实,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给信息公开和满足公民实现知情权带来不可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论档案馆开放档案的原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国家或地区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开放时间、范围、形式及程序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家或地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以及社会民主与法制建立健全的程度。本文在对档案馆开放档案的形式做了两种基本划分后 ,主要对档案馆开放档案应遵循的合法原则、及时原则、便民原则及平等原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开放档案与开放图书馆,都是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和借阅者,为他们提供利用档案资料和图书典籍,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档案馆和图书馆的神圣使命。但是,同是开放,二者却有很大的不同。开放档案是有限制的,开放图书馆是无限制的。开放档案是档案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档案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重大变革。为发挥档案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国家以法律规定国家档案向社会开放。由于各类档案的情况不同,向社会开放的程度会受到一  相似文献   

7.
档案开放,是社会进步的反映,更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档案开放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开放工作相对滞后。笔者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提出加大区县档案开放工作的四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馆藏档案开放不仅是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利用服务的主要手段,更是社会开放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馆藏档案在开放前,则必须进行划控鉴定。为此,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及中央、所在省市相关政策,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9.
《兰台世界》2016,(Z1):24-25
<正>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人们的档案意识在不断增强,,档案馆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其公共服务能力越来越被提到重要位置。档案馆已不再是神秘和封闭的象征,而是更加开放和更具亲和力。综合档案馆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是国家"记忆工程"的重要基地,在国家档案事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主导作用,其工作状况、功能建设、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档案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张新 《中国档案》2007,(9):53-54
档案开放不仅是社会开放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档案利用服务的主要手段。1980年5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的第21次会议做出了开放历史档案的重要决定,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明确提出:"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保档案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应加大档案的开放程度和范围,但是加大档案的开放程度和范围又容易发生档案泄密的情况。如何处理好档案的开放利用和平安保密的关系,在开放档案利用的情况下做好档案保密工作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档案管理、档案开放、档案利用等几个方面对档案的保密与利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档案开放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 ,我国的政务公开工作已驶上快车道。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等政务公开工作的新理念已对档案开放工作产生了震撼和冲击。为跟上政务公开日益提速的新形势 ,档案开放工作理应理直气壮地提出档案以开放为原则、不开放为例外。开放多少档案 ,开放什么内容的档案 ,决不单单是档案业务问题 ,它关系到政府的“开明”程度 ,关系到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进程 ,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严格执行《档案法》 ,增加“低龄”的新内容 ,档案开放才能进一步提速。  相似文献   

13.
英国国家档案馆所保存和收藏档案数量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1998年英国国家档案委员会《英国档案馆的发展道路》报告提出建立英联合王国网络档案馆的计划,它负责建立国家级总网站并负责维护,通过该网平台使全国各种档案机构所提供的历史档案目录信息集中向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传统的以卷为单位进行立卷归档的情况下,档案开放鉴定工作也是以卷为单位进行,若一卷档案中有不应当公开的某一份文件,虽然这卷档案中其他文件均可开放,但是这卷档案仍然不予开放.结果就是: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的开放程度较低. 2014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对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作出全面规定,标志着我国档案工作进入到了一种新常态,即以服务大局、服务民生为中心,以“三个体系”建设为重点,事业发展得到充分保障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5.
倪代川 《档案学研究》2020,34(6):119-127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全面纵深推进与现代信息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开放不仅成为数字时代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主旋律,而且是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资源基本发展态势。文章在分析数字档案资源开放环境与开放价值基础上,从数字档案资源的开放协作、开放共建、开放共享、开放共治与开放创新五个方面全面阐释了数字档案资源开放化发展态势,为新时期国家数字档案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思考,推动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资源的开放利用,满足信息社会用户数字档案资源多元化利用需求。  相似文献   

16.
公民的档案知情权是公民所享有的民主权利。我国档案知情权的保护观念、保护力度及信息公开程度皆存在欠缺。在立法理念、档案开放及信息公开等方面修改档案法,扩大公民档案知情权。  相似文献   

17.
新环境下影响档案开放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档案开放是国家开放政策的表现形式,我国实行档案开放20余年,经历了由“点”到“线”至“面”的发展历程,公民对档案的利用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档案开放利用率仍然很低。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档案的社会开放利用率不足10%,这就是说,尚有90%的档案资料仍尘封在库房中,而欧美一些国家的档案开放率达到或超过60。世纪之交,人类迈向了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为档案工作提供了新的信息环境,加之我国加入WTO,必须恪守“透明度原则”,保证公民依法享有档案信息的权利,因此档案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档案开放的力度,调整档案服务…  相似文献   

18.
调查我国档案开放数据资源建设进展,旨在明确档案领域参与公共数据开放的优化策略。通过调查档案机构在档案机构官网及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开放数据的情况,从数据全面性、数据可获取性、数据及时性、数据可用性以及数据互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解析。由此,发现我国档案开放数据资源建设目前存在着数据开放规模不足、数据资源价值有待提升以及开放程度有限的问题。因此提出档案开放数据资源建设的优化策略,即完善档案开放数据制度,深化主体参与和协同,推进档案开放数据资源对接融通以及完备档案开放数据资源建设流程。  相似文献   

19.
梁孟华 《档案学研究》2015,29(4):109-114
本文从开放关联数据的含义和链接机制入手,探讨开放关联数据在数字档案资源跨媒体知 识链接中的应用价值,构建基于开放关联数据的数字档案资源跨媒体知识链接模型;以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和美国国家档案博物馆等的数字档案资源为实例研究对象,构建数字档案资源跨媒体知识链接的应用框架,并给出相关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一、信息公开对政府档案工作的影响1.信息公开对政府档案开放时间的影响。政府档案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档案价值,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宏观角度出发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而现阶段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所针对的对象是现行文件信息,相关信息公开后就已经被社会各界人士获取。当时这些文件在进入档案管理部门进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