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胡昌明<"青骢马"辨>认为,"骢"义后世诗文与许慎不同,或因许释未当,或因"骢"义转移.大量典籍证明,许释"骢"为"马青白杂毛也"没有不当,后世诗文将"骢"义扩大了,所以与许释有别.使用词典,不得混淆"词典义"与"训诂义".  相似文献   

2.
“无动于衷”有“毫不理睬,毫不关心,毫不配合”等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意义,其中,只有“毫不理睬”这一层可写进词典释义,别的意义应排斥在外。当前语文工具书种类繁多,众多辞书各陈己见,同一个词语同一意义却释义不同,这就淡化了工具书的工具性与权威性。人们对词语概括义与具体义的性质认识不清,将二者交错混杂,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词典释义应抓住词义的本质,剔除具体义。  相似文献   

3.
“诗道崩坏”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在易所谓“诗道崩坏”即儒家“六义”诗学传统的崩坏,特别是“风(讽)的骨坏,其突出表现是采诗罐的废弃不用。白居易试图对业已“崩坏”的儒家诗道进行救扶,但最终救扶不起。  相似文献   

4.
“浑沌”一词的释义各种版本多是意向性的,玩味其释义的依据常人则更无可确知。加之典籍所用文字,仅有已经多次变化之语义缘故。本文从“军”声、“屯”声人手,从字族角度对“浑沌”一词自然语义作了一番试探,得出从“军”声字有“圜围”义,“屯”字本义即“难”,“难”义废。又“屯”或作“纯”,由“纯”义引申出“聚全”义。与《集韵.混韵》所释“浑沌”,“元气未判”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最近,“热+动词性语素”的词语频频出现在媒体及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如“热播”“热炒”“热卖”“热评”“热销”“热映”等。其中,“热”的语素义是词典的义项中所没有的,可以看作是“热”所显现出来新义。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篇中,并不从传统的以风俗教化和温柔敦厚为主要内容的诗教观进行论述,而是从文辞义例方面来梳理诗教在文辞流变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章学诚在治学上敢于、善于跳出前人成见和时代风气,而用探索文史的源流义例的方式来明道的追求的具体表现。在《诗教》上下两篇的论述过程中,章学诚从“离文而见道,奉道而折文”的原则出发,从古今文辞著述的具体事理上揭示出诗、战国之文与后世之文“承其流而代变其体制”的关系,明辨由诗教起源而流变于后世的文辞义例,将对文道关系的分析与对文章流变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并且论证了义例与形貌的区别。《诗教》篇的论述意旨和论述方式,值得仔细分析,这对理解中国的文体发展和诗文传统,以及章学诚在学术史上的独特地位,都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侧目”一词的意义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义,“不从正面看,斜着眼晴看”;二是概括义,“畏惧、愤恨”;三是具体义,表示“畏惧、敬畏、窥视、愤恨、蔑视、冷眼”等。这些意义之间错综复杂而又自成系统,形成一个层层统摄的意义网络。这个意义网络给我们的启示是:词典上的释义对语言运用中具体意义有涵盖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在揭示“方法”一词的内涵和分析传统训诂方法鼎足三立的基础上,指出传统“义训”的缺陷,并提出“引申推义”法,以与“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并列。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六义”,孔颖达提出了“三体三用”说,但是没有详细解释“诗六义”把“赋比兴”放在“风”的后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学者质疑此说。孔说固然合理,但“诗六义”的排列也有其内在的逻辑。“风”是最先形成的诗歌体制,而“赋”是“风”最早的诗歌表现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和伦理道德等因素使人们的一些情感不敢直接表达,于是出现了比较隐晦的表现手法“比”和“兴”。而“雅”、“颂”在情感表达上,可以说是“风”的延续,所以排在后面。  相似文献   

10.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对传统训诂方法的研究一般多注重“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训诂方法,而对“因求义”较少论及。其实,“因求义”是历代训诂家常用的一种重要训诂方法,它注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区分与确定词义。段玉裁在《说解字注》中多次提到这种训诂方法,认为它在区别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同义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段注中有关“因求义”的大量语言事实与以《说》释义与《诗经》毛传为代表的训诂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因求义”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论“义”德     
“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重要的地位,与“仁”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灵魂。“义”的内涵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与诸多道德规范发生联系,在封建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义”德的精华,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在诠释义利范畴的基础上对中国义利之辨的源头-儒家伦理中的“以义制利”说进行了钧沉与论证,章认为先秦儒家以义制利说因其合理性而成为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它奠定了中华民族伦理思维的基本模式和价值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基础,成为中国先秦后世正统伦理思潮的源头而流传古今,扬播中外。  相似文献   

14.
词典的解释应力求准确完备。动词“想”的“回忆”义经常使用,但几部主要的字典词典都没有把这个用法作为一个义项列出。本文通过语料考察和义素分析认为,可以把“回忆、记起”作为“想”的义项在词典中列出。  相似文献   

15.
一、对词语的语境义的推断 要正确理解上下文.跳出词典义的限制,或者当尝试用词典义解释不通时,就要尝试语境义。  相似文献   

16.
朱楚宏  张海燕 《培训与研究》2001,18(4):11-15,20
“侧目”一词的意义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义:“不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二是概括义:“畏惧、愤恨”;三是具体义:表示“畏”惧、敬畏、窥视、关注、愤怒、蔑视、冷眼”等。这些意义之间错综复杂而又自成系统,形成一个层层统摄的意义网络。这个意义网络给我们的启示是:词典上的释义对语言运用中具体意义有涵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从人、从卩、从大、从女等主近形旁字相互通用这一规律,着重揭示,甲骨文中由这些义的偏旁组成的字,多是国族名、地名和人名,即字人、从卩为国族名、地名,也就是这一国族之“人”的通称;而从大或从女,为人名,则分别是该国族男子或女子的专称。本文依据上述规律对一些甲骨文字作了新的考释,其中有些为后世字书所无的字由于有了形、音、义的认定,也成为可识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保持”义副词的语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语义特征分析等研究方法,描写并探讨了这类副词在语义方面的特点。根据动作、状态在时间上间断与否,“保持”义副词可分为无间断“保持”和间断“保持”两类;根据动作、状态间断后保持的性质,间断“保持”又可分为恢复义的间断“保持”和间隔重复义的间断“保持”。在对“保持”义副词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有些“保持”义副词可以表示“实现”义。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联绵词是复音节单纯词,内部构造具有不可分析性,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但由于汉字形、音、义的特殊关系,我们仍能根据联绵词的字音和字形探求其意义信息。通过分析大量词条,我们发现:联绵词大多“义存于声”或“义寄于形”,因而表现出“因声知义”或“因形显义”的理据性。“因声知义”的联绵词通过两个音节的声音组合表意,“因形显义”的联绵词通过两个汉字共同的形符类聚表意。  相似文献   

20.
说别义词     
别义词是汉语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一类词。像反义聚合一样,别义聚合也是在人们心理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反义聚合强调的是词与词之间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别义聚合强调的则是词与词之间意义上的区别。反义聚合是双向、对等的,别义聚合是单向、不对等的。别义词是由于有参照词的存在才产生的,也是在为强调与参照词的区别时才使用的。别义词使用频率大大低于相应的参照词。词典上对别义词作出说明,有利于读者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